钢琴曲《春舞》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
钢琴曲《春舞》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
作者:郭笑含
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1期
        摘要:本文以孙以强的《春舞》这首经典钢琴作品作为对象进行研究,从作品背景、作品简析、作品意义等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涵括作品特点、曲式分析以及演奏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更为准确的演绎这首新疆风格浓郁的作品,也希望与热爱这首钢琴曲、热爱民族音乐的朋友们进行分享与探讨。
        关键词:孙以强 春舞 创作特点 曲式分析 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1-0078-03
        一、孙以强生平及创作背景
        (一)孙以强生平
        孙以强,我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出生于上海,他创作的作品善于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与民族民间音乐特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民族音乐特与艺术感染力。
你太猖狂歌词        (二)《春舞》创作背景
        新疆音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的节奏特点与音乐风格,旋律
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音乐风格既融入了本地生活的乳汁,又保存了古老的音乐文化形态。因此,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的音乐家们前去采风,感受音乐的魅力。①送东阳马生序拼音版
        1980年孙以强先生到新疆采风,为当地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能歌善舞所感染,文思泉涌,创作出了春舞这首经典的钢琴作品。
        二、简析《春舞》
        (一)作品简介
        作者创作《春舞》这首钢琴作品时运用了典型的民族音乐风格与手法,节奏风格鲜明、情绪热烈欢快,具有浓郁的新疆民族音乐特点。孙以强采用了新疆手鼓舞的音型特点,以切分节奏为特征,将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相结合,利用钢琴宽扩的音域以及丰富的织体特点,使本曲在热烈欢快的情绪基调上又赋予强大的震撼力。
        (二)创作特点
        1.旋律的特点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本曲孙以强以旋律为主要素材,反复运用,并加以丰富的织体变化手法。主题旋律共出现了五次,其中三次出现在呈示部,两次运用到再现部。主题旋律出现后,接下来的每次再现都会在原有基础上加入装饰性的音符、变换的节奏等,丰富了曲子的节奏性与音乐织体性,增强了听觉的灵动性和曲子的舞动性。
        每一次旋律的变化,都在我们的眼前展示出了一个灵动的画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变化情绪,走进一个崭新的世界。
        2.多变的节奏
        本曲作者创作时融入了较多的新疆维吾尔族手鼓的节奏特点,充分运用了切分节奏型、附点节奏型,以及在弱拍上给以重音的音乐处理,让聆听者随着音乐的进行一起舞动,突出了维吾尔族音乐“热情”“舞蹈”的特点。作者在引子过后,主题旋律出来的同时,左手就使用了切分的节奏以及后半拍跳音的节奏型,这是新疆风格音乐特点的体现。一开始孙以强就将其展现出来,并一直贯穿于整个呈示部,曲子风格鲜明有特点。在过渡句中,作者也运用了一些三连音的写作技巧,增强了新疆民族音乐中装饰性的特点。
        3.调性的判断
        本曲中调式调性的运用,也是作者表现《春舞》这首钢琴作品独具韵味的民族音乐风格的重要体现。在第66至第73小节里,作者运用了d和声小调下行音阶的表现形式,利用两个变化音形成了#G到F和 #C到bB两组增二度的音程关系,使得这段华彩更富变化与彩,也使得这段下行音阶更具新疆民间音乐的四音音列调式的特点。中秋谜语
        本曲另一较突出特点是,调性作者采用同主音大小调来回转换。比如引子过后,呈示部左手一开始,伴奏便是在柔美的d小调上进入的,音乐虽有手鼓舞的特点,节奏鲜明,轻松活泼,却也有着小调的连贯柔情在其中。到了中段,乐曲又转进了同主音的D大调,大调明亮的彩一下子表现了出来,这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新疆维吾尔族人们的好客、快乐与洒脱。大小调间的转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得整首曲子在听觉上更加灵动有趣。
        (三)曲式分析
        本首曲子为复三部的曲式结构。整首曲子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几部分组成,中间穿插了间奏进行过渡。其中,呈示部与再现部运用了相同的主题动机,展开部则是由一个全新的主题进行展开,而后进行不断的发展、扩充、变化而成。
        1.引子部分(1~18 小节)
        在D大调上开始,由四个乐句组成。1~5小节为起句,左右手都从T音开始,右手向上的旋律走向,配合着左手下行的反向进行,增强了音乐的内在张力。和声从一级和弦到四级和弦,和声音响效果空旷,预示着春天到来,万物复苏。6~10小节,与第一句呼应,三连音的节奏型,好似涓涓的流水,浪漫而灵动。11~18小节,为前两句的变化再现,16小节右手由前面的三连音变为切分音节奏,少数民族手鼓舞的节奏类型体现了出来,使得音乐不仅具有动感和空灵感,还具有浓郁的新疆特,音乐富有动力的过渡到了d小调呈式部。
        2.呈示部(19~73 小节)
联通网络故障        a 段(19~37小节)在d小调基础上建立的,三段体的曲式结构。音乐伴随着左手的切分节奏与跳音音型,虽轻松活泼,但也蕴含了小调的连贯、柔美在其中。a 段由4小句组成,抛物线型的旋律走向,第一句右手为上行旋律线条,级进的音乐动机,使音乐富有动力,紧接着第二句右手为向下的旋律模进,增强了音乐旋律的张合度。左手则为模仿维吾尔族手鼓节奏型的切分节奏,加跳音音型,持续a段结束,旋律欢快,活泼的舞蹈气氛一下子就灵动的变现了出来。
        b段(38~53小节)这一乐段调式转入了同主音的D大调上面,旋律与上一段相比整体高了一個八度,也由原来的二部变成三部。节奏变得更加的密集,织体变得更加的丰满,旋律的基调也变得更为的明朗动人,形成了呈式部的高潮,渲染了丰收时人们心情愉悦、载歌载舞、忙于耕作的热闹场面。
        a’段(54~73小节)音乐回到了d小调,与a段呼应,是a段的一个变化再现。右手在之前旋律的基础上,加入了八度音程,旋律更加殷实,同时高音区插入了32分音符的小回音,轻快灵巧,仿佛是对前面旋律的应答,(如:谱例1)一问一答,形成了此起彼伏的效果,音乐更加的灵动,渲染了热闹气氛。接着是音阶式的华彩,下行接着上行减弱,66~73小节,多次出现了#C到bB,和#G到F两个增二度音程,改变了原有音级的自然倾向,形成了游移性半音,使得这段华彩更富变化与彩。最后,音乐渐渐平静,结束在VI级和声上,为下一段的转调做准备。
        3.展开部(74~167 小节)
怎么写
        展开部音乐转入了bB大调,由三个段落组成,与呈式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第三段最后将整首乐曲推向了高潮。
        c段(74~113小节)bB大调,右手节奏型模仿着草原上奔驰的骏马。从96小节开始,不断地出现了降VI级音,bG,有向小调离调的倾向,但左手的伴奏仍在大调的V功能上,离调的巧妙运用,使得整段旋律更具有民族音乐的特点。
        d 段(114~145小节)转入了D大调,与小调形成对比,是前一段动机的发展,采用了音程不断重叠,齐奏,分解,交替的手法,渲染了紧张热烈的节日气氛。
        e 段(146~167小节)不断地出现了九和弦的和声效果以及小二度音程效果,突出了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最后,左右手交替八度,快速弹奏,力度为fff,强有力的结束在了高音区上,推向了全曲的最高潮。
        4.间奏(168~175小节)
        一个意味深长的休止音,给人无限的遐想和充足的时间进行回味跟陶醉。接着,是一个叙述性的过渡句,像讲故事般,温柔并富有诗意的将旋律过渡到了本曲的再现部。
对此可以酣高楼
        5.再现部(176~228 小节)
        再现部调性又转回了D大调,速度也回到了最开始呈式部的速度。
        a”段(176~207小节)右手在八度音程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个声部,形成了三个声部的主题变奏。接着202小节开始,#c音进行了五个小节的徘徊后并没有解决到主音,而是再次做了一个上行级进,音乐向b’段过渡。
        b’段(207~228小节)调性再次转为d小调,尾声从 p —pp—ppp,音乐逐渐消失,速度也随之减慢,仿佛人们伴着驼铃声、手鼓聲逐渐远去,声音慢慢消失在天边……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总体说来,这首曲子音乐调式多变,音乐情绪织体也比较丰富。呈式部轻快活泼,展开部热烈豪放,再现部又让人回味无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