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的金条-,揭秘:八十年代的长春君子兰发疯记
"绿的金条",揭秘:八十年代的长春君子兰发疯记
本文导读:直角转弯技巧  长春和君子兰
  长春市和君子兰,似乎有解不开的缘。几十年来,兰中君子在长春,命运起伏。
  君子兰原是非洲南部的一种野花,后传入欧洲和日本。20世纪30年代,日本将此花赠送给溥仪,作为珍贵花卉种植在伪皇宫花苑中。民间少有栽培。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君子兰从长春等地逐渐向全国普及。
  上世纪60年代,君子兰在民间还很少见。用现任吉林省君子兰协会副会长郭凤仪的话说,这种花在当时是毒草,养它,被认为是有资产阶级思想,而买卖,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1978年前后,长春开始有了买卖君子兰的市场。很多上了年纪的长春人总结出最初的君子兰情结:君子兰,名字响亮,观赏价值高。但它核心的魅力在于,巨大的市场潜力。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长春市成为君子兰最大的集散地,一些“有人靠君子兰发财了”的传闻弥漫在长春的大街小巷,当地媒体也推波助澜,使原本几元钱一盆的花卉一日一日地扶摇直上,君子兰价格一路走高。
  一盆好兰,价格往往是长春人月收入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最贵被炒到15万元,而当时一
般工人的工资仅三四十元左右。北斗手机定位
  逐步攀升的价格引起了政府的注意。1982年,长春市出台君子兰“限价令”,规定一盆君子兰售价不得超过200元。
  1983年,长春市政府规定卖花要限价、交易要征税,此举是举国第一例为一种花草的买卖专门以政府名义做出规定。但规定没有起到抑制作用,反而催涨了价格。
  1984年,长春市又把君子兰定为“市花”,号召市民养君子兰,至此,疯狂到达顶峰。
  君子兰是怎么发疯的?
  在郭凤仪看来,1982年春举行的"抢救国宝大熊猫君子兰义展"给君子兰的命运带来了转机。
  郭凤仪说,当时义展共接纳观众约2万人,开始原定门票0.5元一张,后来前来赏花的观众队伍排起了长队,门票也随之涨到1元。郭凤仪说,这次义展,让长春市领导看到了众对君子兰的热情。
  那段历史,长春市民穆先生有着恍如昨日的记忆,"钱太好赚了,想赚小钱,就在市场东头买苗再到西头卖。"
  "实情是这样。"牛俊奇说,1984年起,长春几个主要君子兰市场分布在长春站附近、朝阳
公园、老圈楼、光复路、永春路、红旗街、万宝街、清华路等地段,拿着钞票采购君子兰的人们在市场里比比皆是。
  1984年下半年,长春市政府的态度愈加鲜明:发展"窗台经济",号召家家都要养3盆至5盆君子兰。这座城市领导的远大设想是:利用君子兰发展经济,赚取外汇。
伯牙绝弦译文  1984年10月11日,长春市通过《关于命名君子兰花为长春市市花的决定》,君子兰正式成为市花。此后,限价令也不了了之。
  终于,风光无限的君子兰等来了发疯的机会。
  1984年12月4日,《长春君子兰周报》创刊发行,头版头条引用当时的国务委员陈慕华一句话:大力发展花卉事业。
  城市疯狂了。国务委员亲临长春花展;省市领导纷指养君子兰致富的远大前景;电视台节目片头用了君子兰;挂历连带封面13页都是君子兰彩照;香烟、肥皂、服装、家具等等商品,都忙不迭地打上君子兰的图案或字眼……

  资本疯狂了。短短几十天,长春出现十大公司和40家花木商店,向外省市拓展的分公司、子公司不计其数,最高潮时有5000多人去各地搞君子兰展,来回都坐飞机……
工业分析与检验
  企业疯狂了。长春机械厂号召职工走君子兰致富道路,全厂1700多名职工家家开养;长春洗衣机厂投资数十万元,在办公楼顶上盖了600平方米空中温室……
  艺术疯狂了。歌唱家王洁实、谢莉斯为君子兰一展歌喉;画家范曾为君子兰作画;作家万忆萱为君子兰赋诗;书法家启功为君子兰题字;大师侯宝林为君子兰说相声……四级作文万能模板
  市场疯狂了。长春工商部门当时统计,每天走进长春各君子兰市场的高达40万人次,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这还不包括走街串巷无证经营的人。市场里,粤语、闽南语、湖南话、上海话……
  更多普通市民,则是掏出微薄的薪水与极大的热情,享受着那段岁月的波澜壮阔。直到如今,很多长春人还有着类似回忆:拿着君子兰到商店直接换东西。
  当时的君子兰有多疯狂?
  市花的身份,让君子兰在市场上"艳压芳",天价纪录屡屡刷新。
  端一盆君子兰,不用走完整条街,价格就能涨三次。
  55岁的养兰人李健回忆,当时,长春市民宅的窗台上,随处可见君子兰。"红旗街是早期的君子兰马路市场,端一盆君子兰,不用走完整条街,买家给出的价格就能涨三次。"
  一辆豪华车换不了一盆花
  1985年1月,一位港商到长春凤冠联营花卉发展公司参观,看中了一盆名叫凤冠的君子兰,提出用一辆豪华皇冠轿车交换,被花卉公司总经理郭凤仪拒绝。
  "那辆皇冠车在当时约值9万元。可皇冠每天可以生产,我用钱能买到,而凤冠是我多年精心培育的结果,况且没了它,公司还怎么拿凤冠命名?"郭凤仪还有一点顾虑,当时省级的领导干部才坐上海产的车,他要是坐了皇冠,太出风头。
  价格超过黄金
  风头更盛的是当时另一宗交易。吉林君子兰协会秘书长牛俊奇介绍,1985年初,长春一王姓养花大户将一盆君子兰卖给了哈尔滨客户,价格是14万元,创造了1985年之前君子兰交易之最。
  长春市君子兰产业办公室资料显示,按当时伦敦金融市场牌价,14万元可买40多两黄金。有人算过,一株君子兰顶多不过二三十片叶子,1两黄金可塑成17.5平方米的金片,按此可制成几十盆"金花"。君子兰"绿金条"的称号也因此得名。仔细比较两者,发现极品君子兰的价格已超出金价。
  一盆好兰能买几套房
  随着高层的认可,各种君子兰经济实体纷纷开张,天价君子兰的传闻不绝于耳。"我手里
卖过的君子兰最高价是5万元,朋友中也有卖十多万元一盆的。"郭凤仪说。
  一个可资参考的数字是,郭凤仪说那时长春的楼房价格大概每平方米280元。
  有人为君子兰掉脑袋
  吉林省农机厅一位技术员家里养了两盆好兰,他的弟弟来抢夺时杀死了女主人……
  疯狂过后的君子兰
  1985年6月间,风靡大江南北的君子兰,步入了黑之夏。

  起因来自吉林某省级报刊的三篇社评,牛俊奇一直保留着这几份已发黄的报纸。1985年6月1日、7日、13日,该报头版刊发《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再谈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不能靠挖国家墙脚来哄抬君子兰花价》三篇社评。
  这三篇社评,矛头直指人们购买君子兰的动机,以及君子兰交易所衍生的腐败现象和治安问题。
  1985年6月10日,《人民日报》在二版显要位置刊发《"君子兰"为什么风靡长春?》,文中将"君子兰交易"称为"虚业",并提出"四化建设要我们多干实事"。
  "很明显,这些报道是听从于背后的行政指令。"一位受访者说。
  社会舆论,将攀至巅峰的君子兰送上了断头台。长春市的"高压政策"如期而至,郭凤仪说最狠的规定是纳税额需达到交易额60%,君子兰市场交易立即陷入冰点。
  很难探寻当时热衷于君子兰交易的人们,那时到底如何抚平了心绪。
  总之,高价的君子兰消失了,平价的交易几乎没有了,大家的"发财梦"破灭了,全面的审查开始了,个别的倒霉者坐牢了。
  这场风波,留给长春的惟一良性印记,就是有人凭此挖到第一桶金,从此走上发家之路。这少数幸运儿,却难以弥补这座城市多年后的遗憾。
  直到1990年,长春君子兰交易才渐苏醒。目前,君子兰已被长春市定为一项重点发展产业,其产量和质量均占全国鳌头。在结束不久的长春君子兰花展上,长春君子兰品质被国外专家誉为"世界第一"。
  但是,产业化后的君子兰,已今非昔比。吉林省君子兰协会副会长郭凤仪说,"考虑到现在和过去货币购买力的差距,君子兰比那时实际上贬值了大约100倍,我们再不会回到那时候。"
早寒江上有怀  至于在当今的普通民众心中,君子兰早不是什么"绿的金条",它是一种喜欢在春节绽放的花儿,仅此而已。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