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位于龙泉山脉尾部,地处美丽的“中江芍药谷”。每年5月,芍花怒放,漫山遍野,花香四溢。团员自我评议
郁郁葱葱的绿野之间,几座蓝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琅琅书声回荡在山谷之间,这就是中江县石垭子小学。学校现有学生226人,6个小学班,2个幼儿班,教职员工17人。2020年,石垭子小学被选为全国第一批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
然而,在2013年以前,这里还是一所偏僻落后、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的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留守学生所占比例高达70%,孩子们普遍显得自卑、胆怯。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不断向城区流动,乡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教育质量下降、教师消极怠工,似乎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在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现状下,乡村学校有没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如何让老师幸福地在乡村工作?如何让留下来的孩子在这里快乐成长、追逐梦想?
2013年8月,石垭子小学与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结对,后又加入四川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在优质学校的带领下和联盟专家的指导下,学校紧密结合当地芍药特产业,着力构建“自信、自立、自强”的芍药精神文化,教师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学校课程得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一所“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温馨校园逐渐成形。
一、将乡土资源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
学校的环境设计不是简单的规划和美化问题,而是学校发展方向的再构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乡村校园的创建更要发挥具有当地特的精神文化,再现乡土特有的、优秀的文化内涵,扩大学生对当地文化的理解范围,增加其
办一所契合乡土风情的温馨学校
启用宏
蔡光辉泥塑作品展览上,孩子们兴奋地给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蒲雨摄
理解乡土文化与自然的正确性和亲切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应当把大自然所赋予和人所能做到的一切尽可能充分用于人的和谐发展,做到使大自然为人服务。”
集凤镇石垭子村是全国最大的芍药种植区。芍药有极强的生命力,耐旱性强,它一出生就与荒草为伴、与大山为伍,不屈不挠地在贫瘠的土壤里寻生存的空间,争取尽可能多的阳光和雨露。这一带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但这里的人们像芍药一样扎根山村丘壑之间,与天地、灾害抗争,与落后、愚昧抗争,顽强地战胜困难,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学校运用这一天然的优势,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的乡土气息中,让学生在蕴含浓厚乡土文化的校园里切身感知自己生活的土地,在乡土文化的自我认同和关怀中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于无声处让学生感受到乡土文化的教育。
(一)芍药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精神内涵
石垭子小学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诸葛庙”。传说诸葛亮曾路过此地,发现了芍药的药用价值并大量购买,老百姓十分感激,便在乌龟山下修建了一座庙院,取名为“诸葛庙”。每年芍药花开时,当地
还要举行典礼,祭祀这位蜀国宰相。后来,人们在诸葛庙旁集资修建了私塾,这就是今天的石垭子小学的前身。
在当地,芍药代表着一种精神——自信、自立、自强。石垭子小学留守学生较多、贫困生也多,这些孩子缺乏亲人的关爱,缺乏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学校便通过芍药精神的熏陶,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会自立、自强,努力磨炼意志,顽强拼搏,同各种困难作斗争,做生活的强者。
(二)把芍药嵌入环境,增强育人氛围
石垭子小学最显眼的就是蓝的建筑,墙面上是蓝的海浪,地面是碧绿的塑胶操场,校园里几棵高大的泡桐树枝繁叶茂。优美的环境,必将对孩子们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和教育个性,往往从校训校徽和校园装饰中体现出来。学校根据独特的地方文化,将校训“自信阳光,像花儿一样努力绽放”写在石垭子小学教学楼的最高层,一进学校,师生就能被这句朴实的话语激励。我们希望每一位孩子通过学校、家长、社会的关爱和自身的努力,变得阳光自信。
校徽整体外形是一朵美丽的芍药花,寓意着每位学生都像芍药花一样绽放出自己的美丽;两手紧紧相握,象征着团结和友谊,更象征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校将每一位孩子最美的笑脸都放在了一面墙上。现在,孩子们每天早上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这面笑意满满的笑脸墙上自己的笑容,然后再开始充满自信和阳光的学习生活。
温馨、整洁、优美的校园,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传递着向上的力量和生命的灵动,让每一位孩子走进石垭子小学就能受到影响和熏陶。
二、建设一支充满幸福感的教师队伍
乡村教师相比城市教师而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较小,内心宁静洒脱,乡村孩子相对来说易于管理。但这种优势把握不好,乡村教师也容易走入消极怠工、不求上进的局面。充分把握乡村教师的独特优势,让其既有来自工作环境的幸福感,又有个人成长的收获感,才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学校振兴的必由之路。十大家具品牌
(一)泡小帮扶更新育人理念
过去,老师们习惯了一支粉笔写终身的教学模式,习惯了课间活动做着单一的广播体操,习惯了占用音体美课来上语文数学。校园里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
2013年,泡桐树小学对石垭子小学开始实施帮扶行动,学校由此搭上优质资源的快车。泡小骨干教师送课下乡并派干部驻校指导(每人一学期),我们的教师到泡小跟岗学习至少一周。泡小大型的教学
节、德育活动,石垭子小学师生都参与其中。电子白板、智慧课堂、特课间操、专业艺体课程,甚至外教也开始进入乡村师生的视野。
观念更新带来的是教学方式变革,就连快退休
的教师都学会了用普通话和课件进行教学,课间活动有了手语操和集体舞,校园里规范又充满活力,老师们的精气神提升了很多。
(二)联盟指导促进专业成长
2018年,学校加入四川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后,老师们又有了更多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成都高新区教育总督学唐方剑是学校的指导专家,他带领高新区语文名师工作室到学校来把脉指导,组织全省名优教师来校开展“基于学科关键能力课堂教学论课”活动。
2019年,联盟从成都引进了SIP远程联动教研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现场(Scene)、互联网(Internet)、人(Person)为依托的远程联动模式,以一个区域为根据地,现场与远程进行联动,构建立体教研模式。老师在泡桐树小学教室里提问,石垭子小学的孩子举手也可以回答问题。
联盟带来了一系列的交流培训活动,为学生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快速提升,让很多年轻教师从迷茫中解脱出来,课堂效率明显提升,教书育人的热情越来越高。
语文教师段熙,教一个班的语文和英语。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刚接到任务时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在高密度的培训交流中,她和孩子们一起快速成长,到毕业时,班上语文和英语成绩双双名列全县农村学校第一名。
三、丰富课程促进学生自信阳光
缺乏音体美专业教师是乡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短板,没有专业艺术课程的熏陶,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显得单调乏味。为了陶冶孩子的情操,增强审美意识,启迪智慧,发展个性,学校充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丰富学校的活动课程,让孩子自信阳光、全面发展。
k金价格(一)名校师资带动
泡桐树小学结对帮扶后,大量优质资源进入学校。音体美教师送教到校,钢琴、竖笛等乐器进入课堂,山村里响起了优美的歌声和琴声;粘土画、素描、水彩画让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泡小体育教师吴畅、美术教师蒲雨、信息技术教师陈熹在石垭子小学驻校支教一学期,本校教师积极参与学习,让学校的艺体课程更加规范,艺术氛围更加浓郁。
2014年5月,蒲雨邀请了四川省特级美术教师刘文君来学校开设泥塑课程。泥巴这种普通的乡土资源一下成了石垭子小学课程的重要素材,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泥巴捏成各种造型,包括人物、动
服装软件企业物、果实等,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学生作品多次在泡桐树小学义卖,深受师生及家长喜爱,供不应求。特乡土课程带给学生无比的快乐,激发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校内师资挖掘
在名师的带动下,校内老师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老师们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设立了手工、合唱、美术、棋类、篮球、足球、乒乓球、书法、科技、诵读等10余个兴趣小组,并列入课程计划,每周定时开展活动。
音乐教师带着孩子们从认识简谱开始,通过歌唱理论训练,逐步提高歌唱技能。如今,学校合唱团的孩子们已经能将校歌《幸福像花儿一样》和《宁夏》等多首歌曲演绎得十分完美。音乐声响起,让这所沉寂多年的山村小学开始焕发生机和活力。
新年拜年贺词美术老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开展线描画、儿童画、粘土画等,孩子们从原来不敢下笔作画到现在能随手拈来,游刃有余。学校走廊里、楼道上全是孩子们五颜六、创意十足的作品,召开家长会时,孩子们自豪地跟家长介绍作品。
开展这些课程,是基于对学校所处地域和学校实际的综合考量。学校在选择教育资源时,需要符合学生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促进心智成长。同时,要注重本地的乡土文
化但不能因循守旧,学校也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服务于学生的同时也能服务于乡村文明建设。
乡村学校,是农村孩子梦想起飞的地方,让学校发展与一方水土完美契合,让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齐头并进,应该是乡村学校的不懈追求!
(作者系中江县集凤镇中心学校校长、中江县石垭子小学校原校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