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产业一直为中国出口创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
服装运营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研发设计、加工生产以及品牌渠道运营。服装价值链上的利润分配约为:研发设计占35%,品牌渠道运营占55%,加工生产占10%。这就形成了男士时尚休闲鞋和服装行业的微笑曲线,设计研发和品牌渠道运营环节所获得的商业价值远远高于生产加工环节。
1921-1949 中国纺织服装业在乱世里生存
①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兴起,②中国自制的缝纫机生产成功,广发信用卡额度百年老店的经营理念等等都为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侵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的
背景下出现的。促成了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兴起,荣氏家族企业,就是一个典型。(电视剧大染坊不就是从清代末年开始,然后到七七事变1937,然后一把火烧了,也是这个这个时期的事情) 轻工业:纺织、面粉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纺织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遭受巨大破坏。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政府接管了日本在华的69个纺织厂,组成了名为国营实为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企业“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简称“中纺公司”),总部设在上海,下设天津、沈阳、青岛三个分公司。巴中美食
②近代纺织企业采用大机器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引起了生产变革和社会变革。整体发展是不平衡的:第一,四分之三以上分布在上海、天津、青岛等少数沿海大城市,而四川、贵州、云南等13个省份的生产能力都很小。第二,外资比例大,原材料控制在外国人手中,机器设备都依赖外国。
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服装机械全部停留在缝纫机的维修、仿制和小批量生产的萌芽阶段。包括协昌缝纫机公司、惠工铁工厂,新记缝纫机厂等,这些工厂大都只制造铸铁零件,其他零配件多为日本或美国进口进行组装。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49年月12月,中国缝纫机工业从业人员仅500人,年产家用缝纫机仅4000架次。
百年老店在历史中摸爬滚打
北京城流传多年的歌谣“头顶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升”是对瑞蚨祥名满京城的生动写照。 瑞蚨祥、谦祥益等闻名于世的百年布店,在大浪淘沙之后成就百年基业,凭得不光是老板的胆识,更重要的还应该是管理的策略。塑造品牌意识、严谨管理这些在如今都是各大企业发展重中之重的金点子在当时就已经被这些百年老店所运用。 拿谦祥益来说,“没有谦祥益的布不出嫁”“谦祥益的房子——内外强(墙)”,这些俗语都是用来形容这个百年老字号的。和气致祥,诚信待客,就是谦祥益的店风,也是谦祥益经营之道的精髓,百年长盛不衰的秘诀。当时汉口人还有个歇后语:谦祥益的招牌——一言堂。“一言堂”,是指无须讨价还价,不分亲疏平等待人。
在当时谦祥益的招牌品牌是宝蓝官布、宝蓝竹布、宝蓝洋布统称三宝布或三蓝布。谦祥益看准市场特点,正确定位,使该店在波谲云诡的市场竞争中集中力量,狠下功夫,主攻市民需求量大的“三宝蓝布”。穿厌了土布的老百姓,把这些平整光鲜的三宝布,统统叫做“洋布”。“谦祥益的房子——内外强(墙)”这句歇后语,一是说它的服务质量强,二是指它的布匹质量强。
聚美优品韩庚 谦祥益的当家品牌“三宝蓝布”经染整碾平后,必有专人检查质量,凡泽不匀、略有斑点均为次布,分等级打折处理。优质优价,次质次价,决不以次充优,因此赢得顾客的信赖,誉满当地。武汉夏季酷热,夏布销量很大。谦祥益的夏布确保质量,从不使假掺杂,言不二价,薄利多销。对所有布匹不乱涨价,尺码亦做到准确量足。店内货源充足、花品种齐全、质量地道。谦祥益当时的进货成本较市内批发价格低8%,故绸缎布料的零售价一般都略低于市场价。俗话说得好:“人硬不如货硬”,上乘的布匹质量才能在同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谦祥益面对洋货倾销和外资企业的压迫,不但没有被压垮,还把布匹生意做到东洋。
在企业管理上,谦祥益有一套成文店规。他们提出并遵循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管理理念,是他们发达起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谦祥益以管理取胜,当时制定的店规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仍然是一份上好的管理规章,事无巨细,可操作性极强,对于现今的企业管理也有借鉴意义。
人位既多,支使须照日期。若随便支销,司帐者不胜其繁。议每月一次,初二日开支。司帐者照议将同人束金全数支出,按月使用,不准长支挂借。若有柜上用物,必须着专人经
手至枢房随时写帐,不准随便着人经手。伙友亲朋,与柜上务往来者,不准赊帐、担保、浮借银钱。如有擅借担保,归本人偿还自理。如有亲友买货,不准自己经手…… 穿衣搭配图片
从这些老店的发展历史来看,品牌管理是成就百年基业的唯一出路。它们也为日后中国服装企业的发展做了优秀的榜样。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 |
1950-1978 中国纺织服装业在政治运动中艰难发展
1950-1978年,从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上讲,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其间经历、“”、“反右倾”、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国家发展跌宕。
同时在这年代,由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物资匮乏,纺织产业的首要目标就是尽快解决我国广大城乡人民的穿衣问题。为此,党中央提出依靠农业提供的天然纺织原材料,重点发展棉纺织业,同时兼顾毛、麻、丝纺织,针织以及化纤工业纺织发展战略方针。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纺织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品种丰富、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这一阶段的纺织产业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型。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很少,用以换取一定的外汇以进口国民经济所需的其他必要物资。
50年代,旗袍、西装不再是社交场合的必需,中山装、列宁服成为了新宠。50年代末,前苏联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号召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的欣欣向荣。一时间,布拉吉成为时尚。
工装背带裤是50年代的另一新时尚。因为建国后,翻身做主人的中国人民都需要参加劳动,建设新中国,这就需要耐磨耐脏的日常服装。工装与军装的灰蓝绿自然成了最实际的流行。
在50年代后期,社会上兴起了“四大件”的说法,包括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跟服装密切相关的缝纫机在那个年代成为家庭拥有的“奢侈品”。
因此,缝制机械工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行业经历了改组、改造阶段,公私合营、兼并合作,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如上海蝴蝶和天津缝纫机厂、广州的华南缝纫机厂等。20世纪50年代末,轻工行业对家用缝纫机实行了通用化、标准化,统一了设计图纸,提高零部件的兼容性,使缝纫机生产企业不断增多,并根据需要开发了葵扇、医疗手术、羽毛球、自行车轮胎和帘子布拼接等特殊用途的缝纫机。截至1980年,全国共有缝纫机生产企业56家,分布在22个省市。
60年代的中国,政治运动使服装款式逐渐一致、彩也逐渐单一,且不分男女,相同的装扮,给人枯燥乏味之感。由于中苏关系在此时急转直下,因此布拉吉、列宁装被认为是“修正”,一时间消失得了无踪迹,军装又成为人们的最爱,中国进入了蓝灰绿的无彩服装时代。不过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穿海魂衫是60年代的另类时尚。特别是60年代中期,年轻人和孩子们几乎都穿海魂衫,蓝白间隔的横条纹随处可见。
受十年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期的服装风潮依然延续了60年代末的绿军装,这种军装时尚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随着的结束,西方的一些时尚理念和服装开始传入中国,与国内服饰的发展交织在一起。思想禁锢解除了,人们的审美思维也随着花衬衫、卡其喇叭裤的兴起,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国人的服饰世界顿时五彩斑斓起来,此时的“花里胡哨”不再被当作“奇装异服”。女孩子们脱去了暗淡灰的外衣,换上了彩鲜艳的编织毛衣。
70年代的时候,一种名为“的确良”的料子流行了起来。这是纺织部曾经主持开发化学纤维的成果之一。由于当时中国合成纤维的技术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只能用涤纶布制成衣裤,其布料被称为“的确良”,尽管这种面料很不透气,但是看上去挺挺括、滑爽、不皱,耐穿
易干,在当时几乎一衣难求。
1979-1999 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春天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雷在中国大地擂响。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春天也随之到来。
1979年,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皮尔·卡丹先生来到中国,一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的服装表演像一枚重型炮弹一样,炸开了中国人对服装认识的另一扇门。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一些服装工厂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虽然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亦或是设计力量还都非常薄弱,但一些日后如日中天的大品牌们——雅戈尔、杉杉、利郎、七匹狼等等正是源自于这些服装工厂。
●品牌集体创世纪
1979年2月,760万上山下乡的知青大军潮水般地返回到他们当年出发的城市。中共中央、国务院迅速批转了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
紧跟这一信号,1979年底,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那时称鄞县)石碶镇成立了一家青春服装厂。说是工厂,其实只是一个蜗居于戏台地下室的原始小作坊,几台家用缝纫机是用2万元知青安置费买的,尺子、剪刀、凳子是职工自带的,主要为别的厂加工背心、短裤、袖套之类。
“我是1980年自己带着剪刀、板凳、缝纫机和1000元资金进厂的。那时条件跟现在没法比,人家在头顶上跳舞唱戏,我们在下面加工衣服。地下室不通风,热的时候我们就把硬纸壳放到缝纫机车轮上取风。那个年代当工人是十分荣耀的事情,大家都争先恐后进厂,没有人觉得条件艰苦。”雅戈尔衬衫厂技术部经理徐亚芬回忆着当时的情形。
不错,它就是雅戈尔,这个日后鼎鼎大名的中国服装品牌正是脱胎于这个“青春服装厂”,而其品牌Youngor也源于英文younger(更年轻的)。
几乎是在同时,1980年,一个叫洪肇明的福建晋江农民,在他生日那一天,拆下两扇门板,用来当作服装加工的裁床,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如今,这个叫做劲霸的男装品牌已经把品牌价值做到了将近150亿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