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记忆文献综述
108
学术探讨
媒介记忆文献综述
张莉燕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记忆是个由来已久的研究话题,近年来,随着大众媒介在记录时代、重塑历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媒介记忆作为记忆研究的分支领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学界主要围绕集体记忆、个人记忆等记忆的分支领域对媒介记忆进行研究和探讨,但就目前来看,学界对媒介记忆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仍需进一步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该理论的缘起、理论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评述该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媒介记忆;集体记忆;个人记忆;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3-0108-02一、媒介记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对“记忆”的研究,产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而中国学界则在21世纪后才开始对“记忆”的研究。尽管媒介记忆正在成为记忆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领域,但目前关于媒介记忆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探阶段,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
第一,结合个人记忆、集体记忆等记忆研究的分支领域探讨媒介记忆的概念及其与记忆研究的关系。在媒介记忆与个体记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媒介记忆是个体记忆延伸、表达的平台。个体记忆与媒介记忆之间形成了一个交互记忆系统,即个体记忆内容向媒介记忆输送,媒介愿意承
接,媒介记忆是个体记忆的“外包”[1]
二是媒介记忆形塑个体记忆。对不同国家的三代人有关媒介的童年记忆作比较研究后发现,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不仅仅是历史事实,还是由媒体所
塑造的全球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三是个体记忆是媒介记忆的基础。媒介记忆是个人记忆的集合与凝聚,没有作为基础元素的个人记忆,媒介记忆就无法形成;同时,没有个体对媒介内容的关注与选择性记忆,媒介记忆也不可能发挥
其对社会影响力[3]
怎样从网上下载视频
在媒介记忆与集体记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媒介记忆对集体记忆的建构。大众传媒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它通过对事件与人物的历史再现,打造了一个“集体想象”的空间,形塑公
众的集体记忆[4]
二是不同的媒介形式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中国青年报》对“慰安妇”的集体记忆建构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化”倾向,记忆整体被建构在国家话语
层面之上[5]
。而纪录片《揭秘日军“慰安妇”制度暴行》则以慰安妇为主体,以宏观的表现形式实现了揭露人性之恶以及救赎等命题的创伤叙事话
语,并由此建构了集体记忆[6]
。三是媒介记忆是集体记忆承载。作为集体记忆的“刻写者”,媒介记忆书写并储存了集体记忆;同
时,作为集体记忆的“保温瓶”,媒介记忆还维持着
集体记忆的“温度”,并用全新的表达和多样化的呈
现保证其“鲜活”[7]
。照片能以一种可获得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将记忆具体化,因此,摄影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回忆过去的事情或事件,以至于照片常常
求人看稿说什么成为记忆本身的主要标志[8]
第二,对媒介记忆的实践展开个案研究,多为纪念性事件、创伤性事件以及文化传播。现代传播媒介记忆中的民间文学形态,既是不同历史阶段民间文学媒介记忆的方式,又共存于当下现代媒介记忆之中。这些不同性质的媒介记忆呈现出身体性、技术性和多元性特质,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储存和建构民间文学,为民间文学的传承、传播发挥着重要
作用[9]
第三,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记忆。
一是新媒体放飞集体记忆。一方面,新媒体促进了集体记忆的释放。传播技术的变化对记忆、时间和文化的结构具有中心重要性,当前电子媒体以极快的速度、高清的图像促进了跨越地域和语言边
界的共同意识和世界性记忆的形成。
[10]
。另一方面,新媒体促进集体记忆的解放。新媒体的零门槛准入使独立的个体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并与体一道共同创造了社会的媒介记忆,媒介记
忆的维度更加多元[11]
但这也会扰乱集体记忆的形成,以至于似乎没有任何集体记忆在凝聚[12]
。二是新媒体增强媒介记忆的联结性与交融性。作为一个文化记忆的存储库,视频分享平台YouTube 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分享与交流经历、流
行文化与历史[13]
三是新媒体给媒介记忆带来的问题。数字媒体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媒体与记忆实践之间关系的关注,使学者们开始思考“我们可能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们如何看待记忆;我们正在改变我们所认为的过
去;回忆与记忆本身正在发生变化”
[14]青你2
怎样做教师节贺卡。第四,对媒介记忆进行反思。历史事件常被简化为符合“媒体模板”的固定含义,它会引导人们
用“模板”去理解事物[15]
。目前对媒介记忆的反思主要针对数字时代的媒介记忆。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普及和数字存储技术的更新,媒介失忆还存
第12卷第3期2021年02月
Vol.12 No.3 February  2021
109
在进一步恶化的趋向,同时,信息黑洞也在悄悄地吞噬、消解人类的记忆、知识和历史[16]。人们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加剧了数字化记忆与个人隐私之间的矛盾,媒体在传播中应更加注意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同时也需平衡过失记忆与社会遗忘的关系[17]。媒介会模糊真实与虚拟世界的边界,这将给青少年的记忆带来创伤,并导致记忆压力[18]。
二、媒介记忆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一,目前对媒介记忆的研究太过零散,不成体系。大多研究将媒介记忆作为一个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进行个案分析,少有研究致力于探索媒介记忆的概念、作用机制、内在机理等理论内容,媒介记忆的理论体系并未建成。不仅如此,学界关于媒介记忆的探讨往往与个体记忆、集体记忆混杂在一起,缺乏理论的独立性。因此,未来可以加强对媒介记忆的理论研究,先为媒介记忆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再运用其进行实践探索。
第二,目前对媒介记忆的研究多为回顾性的研究,如使用媒介记忆的视角研究创伤性叙事或纪念性叙
事,少前瞻性的研究。未来可以加强前瞻性的研究,如探讨数字时代的媒介记忆,不仅研究媒介记忆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以及面临的问题,还应该研究媒介记忆能够如何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全球化和日益加深的文化间的相互渗透促进了世界性记忆的出现,我们需要扪心自问什么样的记忆、什么样的遗忘以及需要多大程度的记忆与遗忘才能与一个公正、多元和民主的世界主义社会相适应[19]。
第三,目前对媒介记忆的研究关注的多是媒介建构的集体过去或借助媒介建构的集体的过去,少有研究分析关于媒介的集体过去,同时,采取媒介记忆的视角分析媒介的过去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相比媒介的过去,新媒介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未来的历史学家理解当下的时代,也必须研究互联网历史”[20],想要研究当下和未来的新媒介,研究媒介的过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未来可以增加对媒介过去的研究,探寻关于媒介的记忆,不仅可以将其当作史料保存,还可以以史鉴今。
第四,目前对媒介记忆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目前对媒介记忆的研究多采用民族志、访谈法、内容分析法,研究方法的运用较为局限,未来研究可以试图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媒介记忆。
三、结语
虽然记忆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研究话题,但当记忆与媒介研究相遇,媒介记忆俨然已成为媒介研究的新领域。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媒介记忆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媒介记忆研究的现状,提出现有研究
的不足,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希望能为媒介记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邵鹏.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建构和博弈[J].
当代传播,2012(4):26-28.
[2] 奥伦·梅耶斯.书评《公共记忆中的新闻:跨代媒体记忆的国际研究》[J].新闻学,2009,10(4):
527-529.
[3] 刘淑君.《郁达夫日记》中的媒介生活研究[D].
山东大学,2018:5.
[4] 白雪. 2005-2015年《人民日报》的抗战报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53.
[5] 吕自珍.《中国青年报》建构“慰安妇”集体记忆研究[D].兰州大学,2018:29-30.
[6] 吴林璞,王玲宁.创伤叙事:慰安妇集体记忆的媒体建构——以纪录片《揭秘日军“慰安妇”制度
暴行》为例[J].东南传播,2018(11):128-131.[7] 邵鹏.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93-105.
[8] 巴比·泽利泽.寻过去的帮助:为创伤性公共事件提供个人见证[J].媒介文化与社会,2002,
秋天的经典名句24(5):697-714.
[9] 林继富.现代媒介记忆语境下的民间文学保护[J].民间文化论坛,2014(01):33-41.
[10]丹尼尔·利维,纳坦·斯奈德.无束缚的记忆:大屠杀与世界性记忆的形成[J].欧洲社会理论
现在开什么店比较好杂志,2002,5(1):87-106.
[11]王维砚.新媒体语境下公民新闻的解构力[J].
青年记者,2013(21):87-88.
[12]苏·罗宾逊,奈斯利·桑德拉,施瓦茨,米切尔.一个国家“历史”的新闻协商[J].新闻研究,
2014,15(4):431-448.
[13]希尔德布兰德,卢卡斯.文化记忆与版权交融之处[J].电影季刊,2007,61(1):48-57.[14]约翰·加德-汉森,安德鲁·霍斯金,安娜·雷丁.另存为...数字记忆[M].帕尔格雷夫麦克
米伦出版社,2009:135-50.
[15]珍妮·基辛格.媒介范式:意义的联合和(重)造的模式[J].媒介,文化和社会,2000,22(1):
61-84.
[16]邵鹏.媒介失忆:数字技术光环下的“信息黑洞”——“短命”的网络脚注触发的警报[J].
新闻记者,2009(01):77-80.
[17]吴伟.媒介数字化记忆功能下的传播新象[J].
青年记者,2017(29):10-11.
[18]安·玛丽·巴里.媒体记忆,视频游戏谎言,视觉通讯沟通:感知[M].汉普顿出版社,2006:
57-76.
[19]米斯塔尔,芭芭拉.全球化时代的集体记忆[J].
当代社会学,2010,58(1):24-44.
[20]布吕格尔,尼尔.作为研究对象的互联网历史和网站[J].新媒体与社会,2009,11(1/2):115
-132.
作者简介:张莉燕(1996—),女,重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理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