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依、尽、黄、欲、穷、层”6个生字,正确书写,“依、尽、黄、层”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背诵,体会诗中的景。
4、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古诗,学习新笔画“竖折”。
3、学习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
4、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磁性田字格,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图片揭示课题。
1、孩子们在中国的古代,有一座很有名气的楼叫鹳雀楼(教师板书:“鹳雀楼”,播放鹳雀楼的图片,学生欣赏。
2、提示课题:有一天,唐代诗人王之涣和他的朋友登上了这座楼,看到非常壮丽的景,
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地,就是今天我们学生的这首诗《登鹳雀楼》,(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3、全班齐读课题,指导停顿:登/鹳雀楼,“登”是登上的意思,就是登上鹳雀楼。
西双版纳自助游攻略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读古诗,其余的同学听,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读完了就请学生说说想象的画面和感受。
2、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些什么?(指导学生看插图,远处的太阳靠近山头,在慢慢的落下去,说明这是傍晚的太阳,傍晚的太阳又叫夕阳。近处:楼下,黄河水滔滔不绝,奔向大海)。
3、齐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①把诗中写到的景物圈出来。
不到打印机②指名学生说:a、我圈出了白日,白日就是太阳。b、我圈出了山、黄河、海。
③孩子们真是火眼金睛哪,在十个字里就圈出了四种景物。四种景物中“太阳和山有什么联系,黄河和大海又有什么联系呢?
④指名学生说:我从“白日依山尽”这句诗中就知道太阳快要落山了,从“黄河入海流”中知道黄河水是流向大海的。
⑤是啊,作者登上鹳雀楼,举目远眺,看太阳正挨着山下沉,听着脚下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此时,作者他在想什么?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
⑥引出第三、四句。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指名朗读这两句,其它同学认真听,看看发现了什么。
⑦在学生交流中,教师指导“欲穷”就是“想要看到”的意思,“千里目”的意思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⑧鼓励学生大胆说三、四句的意思: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站到更高的地方才行。
⑨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⑩齐读第三、四句。
⑪开斋节2022年是哪天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依、尽、黄、层
2、指名认读,认真观察字形。音乐软件排行
3、重点指导“楼、依”是左右结构,在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
4、“尽”字上边的“尺”要写得稍扁,两点对齐,上点略小,下点略大。
5、“层”是半包围结构。
6、“黄”字在写的时候,三部分结构要写紧湊些。
7、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
8、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小结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看到夕阳西下,黄河入海的景,还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会看得更远”的道理。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景壮美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登高望远
dnf圣骑士刷图更上/一层楼。
典心 掌上明珠教学反思: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感知壮美的画面,通过反复朗读各种形式的读体会黄河水滔滔不绝,流入大海的气势,通过换位身临其境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的道理,知道了生活中要想取得更多的成绩,就要不断的努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