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活的基本矛盾三年级自我介绍作文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新生和其他年级学生的表现各有不同。大学生活的基本矛盾及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大学一年级的主要特点为适应与转变的矛盾。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尚未很好地调整自己角身份的变化,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大学新生往往交织着一些心理矛盾。
一是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大学生活的一切都不太熟悉,一切都感到新鲜,兴趣盎然,往往以很大的热情来熟悉和了解周围的环境、同学、老师和大学的功课,但是由于这个阶段或多或少都保持着中学生活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心态还没有完全调整到现实的大学生活来,因此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中学的老师、同学和中学生活的依恋心理,对父母的依恋心理。如果这种依恋的心理又恰恰遇到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困难,则会更加加重这种依恋心理的产生。呈现出新鲜感与依恋感的矛盾。
二是轻松感与压力感的矛盾。考上大学意味着中学阶段的结束。在一个阶段学习任务结束,
而另一个阶段学习任务还没有完全明确之前,有一个相对轻松的时期。因此,刚入校的新生会有一种解脱中学繁重学习任务的轻松感,但是大学的学习本身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大学的学习不仅在内容上比中学学习的内容要加深和拓宽了,而且还增加了很多需要不断探索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学学习需要挖掘自我学习潜力的深度和广度要比中学程度更重,加上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和对大学考试的担忧,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不少大学生感受到了大学学习的压力,呈现出轻松感与压力感的矛盾。
三是自豪感与失落感的矛盾。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名大学生,还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因此大多数大学生由此产生了一种自豪感。但是进入到强手如林的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都感觉到失去了中学时代的优势,有一种从“中心”到“边缘”的感觉。原来在中学时,由于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优秀,因此总是处于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中心人物”位置;而进入到大学以后,成了大学生活的普通一员,并且还处于一年级新生的“低位”,因此或多或少产生一种失落感,萌生一种被“边缘”化的心态。
稷怎么读(二)大学二、三年级的主要特点是发展与分化的矛盾。进入到大学二年级以后,许多学生都对大学生活有了基本的了解,基本上摸索出了一整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建立摩洛哥足球队世界排名
馒头怎么做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大学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充实和有规律。因此,刚进入大学时的那种焦虑感和紧张感减少,且能以比较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这是自我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机,发展成了这一个阶段的主题。但是,随着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了解,大学生需要在新的环境下来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需要进一步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领域,需要对人生的很多问题进行决策,而对自我认识的深化,对发展方向的确定,对人生任务的决策会深刻影响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处理会导致出现不同的人生发展轨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大学二、三年级期间,大学生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个阶段,大学生活也充满着各种矛盾。疫苗接种须知
一是发展和停滞的矛盾。如前所述,大学生二、三年级大学生各个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可能有一部分学生会发现自己学习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再也无法继续学习下去,好像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要深入下去也十分困难,这就是所谓的“心理高原”现象。在心理学上,所谓心理高原现象是指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在练习后期的一定阶段出现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心理高原的产生是一种客观、自然的现象,任何一种复杂的学习过程都有可能出现心理高原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或是由于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还未形成;或是由于练习方
法不对,一时无法突破困难;或是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或是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了厌倦情绪;或是由于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等等,如果突破这种“心理高原”,那么个体就好像达到了一种另的新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心理高原现象并不是一种停滞现象,而是发展的一种阶段,但在大多数经历了心理高原现象的大学生来看,这种停滞感觉是无法突破的,呈现出发展与停滞的矛盾。
二是定向与不确定的矛盾。根据我国大学课程设置的基本规律,一般来说,大学一年级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大学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大学三年级开设专业课,而大学四年级开设专题课,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这样便于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形成一个宽口径、厚基础的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这种课程设置规律导致在大学二、三年级期间存在着专业方向发展的另一次重大选择。大学生进入到二年级以后,随着自己对大学课程结构和学科专业发展的了解,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今后具体的发展方向,确立自己今后职业发展方向,确立自己专业发展领域。但是,由于大学生对自我专业能力和未来社会对专业素质要求状况并不一定十分明确和清晰,大学生并不可能一次性地就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而是通过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尝试,也许某一段时期,会对某一门学科领域十分感兴趣,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做了大量的准备;但后来又发现这个方向
原来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自己也不一定非常适合,因此感到十分沮丧,呈现出不断地尝试、探索,又一次地回到最初的起点的的痛苦的心态。
蔬菜价格为何跳涨三是同一性确立与扩散的矛盾。同一性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使用的术语,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主观评价与外界的客观评价相一致、相统一的过程。同一性的形成并不始于青年期,也不终于在青年期,它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的发展过程,但是同一性的形成在青年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青年期个体是第一次把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客观的我和主观的我、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进行整合的时期,是自我同一性的第一次联结的时期,因此,在青年期形成第一个自我同一性的联结对于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大学四年发展阶段,大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因为面临着繁重的适应与转变的人生任务,还来不及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位和处理,但进入到大学二年级以后,随着大学生对大学环境日益熟悉,对大学学习方向的适应,大学生不再需要更多的心理力量来面对客观环境,这样,有了更多的机会来思考自我的问题,于是我是什么?我今后会怎么样?人生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如何设计和优化自己的人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就会涌现出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既促进了大学生对自我认识的深化,加深了自我同一性的理解,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活的苦恼、困惑和忧虑。因此,许多大学生感到大学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活最苦恼、最孤立无援的时
期。有的大学生回忆到:“刚上大学时觉得自己挺不错,盲目乐观,无忧无虑,总处于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两年过去了,接近毕业分配了,我现在到底怎么样?今后该怎么办呢?……无数问题缠绕我,使我无法平静。”大学二、三年级所反映的矛盾,正是不断寻自我同一性的矛盾和痛苦,正是这种痛苦的求索,使大学生开始对自然我有了相对明确的认识,有了更好地应对复杂事物的心理基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