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特农业转型升级的界面障碍及路径选择_马丁丑
学术纵横FAZHAN·XUESHUZONGHENG
摘要: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甘肃特农业发展规模日趋壮大、区域化布局渐趋明显、产业化基地已具雏形、规模化经营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亦有基础,但经营规模偏小、价值链低端锁定、发展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人力资本稀缺、资源配置失衡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界面障碍,严重阻挡着甘肃特农业由传统发展阶段向现代农业阶段的突破,全方位破解阶段转换中的界面障碍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更是特农业顺利实现升级的破局之关键。
关键词:特农业界面障碍转型升级突破路径
一、甘肃特农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界面障碍分析
甘肃特农业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成功实现了要素聚拢与规模扩张,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要实现由粗放式发展向产业链增值环节的转换,也意味要对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路径依赖、低水平均衡状态进行打破,淘汰一些不合时宜的战略规划、资源配置方式与政策导向,按照新形势要求提供一些必要的关键资源与公共政策,否则,原有发展阶段就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被处于一种“锁定”状态,延缓转型升级的发育与蜕变过程。吕政、张克俊等人在分析国家高新区阶段转换时认为,“界面障碍”是指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换或升级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关键的限制因子,共同耦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阻挡力量,从而抑制新阶段的形成。就甘肃特农业来说,其发展过程面临的诸如经营规模
说好的幸福呢 歌词偏小、价值链低端锁定、发展资金匮乏、融资渠道阻滞、人力资本稀缺、劳动力资源配置失衡等因素纵横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复合屏障,就是特农业由传统
向现代转型的“界面障碍”,全方位破解
阶段转换中的界面障碍是加快转变农
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更是甘肃特农业
实现升级的破局之关键。
(一)经营规模偏小与价值链低端锁
定交织之困境
相当一部分特农业示范区(基
地)主要以农户运作为基础,但小农经
济烙印明显的发展方式导致农户经营
过于注重小而全,往往同时从事数种农
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导致特农业发展
出现区域整体规模较大、经营规模过小
的现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过
于倚重龙头企业的作用,但依靠政策扶
幽默的qq签名持起来的企业往往缺乏企业家精神与
创新原动力,加之企业的逐利本性导致
龙头企业经营过于注重短期收益,经营
业务主要以特农产品初加工为主,经
营范围也囿于所在区域,难以在更为广
阔的市场中创造强势品牌,也难以在更
高层次的视域中担起带动农村区域发
展的重任,无法提升特农业产业附加
值。以运销商贩为主体、以集贸型市场
为主要载体、以原产品和粗加工品为客
体、以现货交易为基本的农产品物流格
局,效率低、规模小,运作成本居高不
下,造成整个特农业产业生产经营成
本较高。如定西的马铃薯产业虽然已发
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脱毒种薯繁育、商品
薯生产与薯制品加工基地,一条相对完
善的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且万吨以上马
铃薯加工龙头企业有20多家,精淀粉
及其制品生产能力达45万吨,但与国
际上平均70% ̄80%的马铃薯靠精深加
工实现增值方式相比,定西70% ̄75%
的马铃薯主要以鲜食、饲料加工、淀粉
加工、粉丝(条)加工等初级品或粗制品
方式进入市场,精深加工比例不高、产
品技术含量低,制约着马铃薯高附加增
值能力的有效转化和产业链的延伸;同
时,受贮藏条件与技术的限制,加工企
业薯源供给不稳定,品质也难以保证,
停产待料现象时有发生。还有,薯农经
营的分散性导致马铃薯种植、购销、加
工环节链接不紧密,虽然近年来兴起的
农民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组织在促进马
铃薯产业发展中有效发挥了桥梁与纽
带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普遍存在
规模小、实力弱、影响力不高等问题,且
很多组织运作中仅考虑自身利益,与薯
农在生产、销售等方面脱节明显,有效
利益共同体并未形成。
(二)发展资金匮乏与融资渠道不畅
交织之桎梏
随着特农业的加速发展,农业发
展内源性资金积累能力的不足远远不
能满足农业产业链延伸环节的资金需
求,加之大量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
商业银行等“抽水机”的外逃现象,加剧
了农业发展资金的稀缺。与此同时,外
源性融资渠道的阻滞导致贷款难、融资
难已成为特农业发展的桎梏,其中,
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两大农村金融
机构出于商业化经营与风险管理的考
量,尽可能将信贷资金投向城市或相对
安全的非农领域;农村信用社、村镇银
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
地方性金融机构受自身缺陷与资金规
模的制约,无法满足特农业发展对金
融多样化服务的要求;民间融资渠道的
不规范性导致其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
限。资金缺乏及融资困难对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主
体的制约尤为明显。据杨林娟等(2013
年)的调查,88.27%的甘肃涉农龙头企
业存在资金困难,其中流动资金短缺的
达70%以上,近期有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愿望的200多家企业资金缺口高达
36.66亿元,占计划总额的57.43%;另
甘肃特农业转型升级的界面障碍及路径选择
□马丁丑
104
发展·月刊
学术纵横FAZHAN·XUESHUZONGHENG
相声 打一成语据课题组前期调查资料统计,甘肃省农民合作社大多存在资金困难,其中存在季节性资金短缺的比例高达60.90%,经常性短缺的有26.32%,偶然性短缺的有5.26%,近期有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合作社存在资金缺口1.77亿元,占投资计划总量的62.57%。
(三)人力资本稀缺与资源配置失衡交织之束缚
甘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未带来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繁荣,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人力资本。一方面表现为人力资本供给不足。2012年乡村从业人数中绝大多数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水平,分别占从业总人数的37%、3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6%,尚有9%的文盲及半文盲;另一方面表现为人力资源配置失衡。大量18~40岁的高素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滞留在农村的“386199”部队仅作为一种体力或半体力资源从事农业,形成了劳动力数量丰富但人力资本稀缺的现象,农业生产妇女化、老年化及半劳力化问题日益突出,既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知识普及、良种推广及新技术采用,也限制了特农业的深度与广度发展。
二、甘肃特农业突破界面障碍的路径选择
(一)以全产业链布局的集化发展之路,破解经营规模偏小与价值链低端锁定交织之困境纳税筹划税收筹划
普尼真身中粮、新希望等大型农业企业推行的全产业链布局通过对上下游环节的全链整合,将市场交易转化为管理协调,并专注于技术创新、品牌效应等高端战略,提高最终产品附加值。但考虑到甘肃农业产业化的现实情况,单纯依赖大型农业企业布局全产业链的时机尚不成熟,可借鉴三井物产、苹果公司在虚拟化组织范围内整合产业链资源的思路,选择基于全产业链的集化发展路径实现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即围绕区域特主导农业产业,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措施引导各类农业资源适度集聚,在继续扩张特农业生产基地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产前、产后服务部门及时跟进,注重培育农产品营销和精深加
工企业,催生多品种、多档次的涉农企
业体按照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专业
化分工与协作,最终形成横向耦合、纵
向固接、协同共生的现代农业产业集
,通过对产业链的系统整合和对关键
环节的有效掌控,引领和带动特农业
实现转型升级。
(二)以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
新为突破口,消解发展资金匮乏与融资
渠道不畅交织之桎梏
“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与综合
服务方式的创新将是消解资金匮乏与
融资束缚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鼓励
农信社、农发行、农行及邮政储蓄等金
融机构通过金融产品设计与服务方式
创新,开发支农信贷品种,增强农村金
融供给能力;提升村镇银行、资金互助
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吞
吐农村游资的能力,尽快使其成为支持
特农业的重要力量;逐步构建金融监
管与行业协会自律相结合的农村金融
监管体系,稳定民间融资渠道与降低民
间借贷风险;尽快建立农村产权登记、
评估、抵押、流转等中介与服务体系,为
农村产权担保、流转与变现提供条件,
并结合农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推进,赋予
土地承包经营权信贷抵押功能。与此同
时,也要努力探索农村住房抵押、林权
抵押、动产抵押、订单质押、权益质押等
多种信贷担保形式,增强农业经营主体
的融资能力。通过设立政策性农村信贷
担保机构、积极培育合作性质的农村信
贷担保机构,或鼓励信用担保机构积极
拓展农业信贷担保业务,逐步形成全方
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贷款担保格
局,确保各类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向农
业经营主体流动的渠道畅通。
(三)以农村创业平台与新型农民培
训体系构建,缓解人力资本稀缺与资源
配置失衡交织之束缚
结合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服务
平台、创业者组织以及农村物联网体系
建设搭建县、乡、村三级创业服务工作
平台,为有意创业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创
聊天记录可以同步到另一个手机吗
业指导、小额贷款、法律咨询服务与政
策扶持相结合的“一条龙”服务,并依托
区域特农业产业,按照四化同步、三
产融合、生态优先、全局谋划、整体规划
的原则,建设农村创业基地和种养殖基
地,为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能
人创业提供平台,为要素集聚、抱团发
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和条件,并选择一些
迎合产业发展方向、示范作用较强的农
民创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与此同时,
结合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整合包括农技服务站点、农广校、职业
学校及其他教育及培训机构在内的各
类教育资源,并根据农村劳动力结构的
复杂性以及个体基础的差异性,构建新
型农民分类培训体系,广泛开展形式多
样的农业技术咨询与培训,既要有计划
地对种养专业大户、科技带头人进行跟
踪培训,也要广泛开展科技文化知识与
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性培训,带动更多
的农民学技术、懂技术、用技术。
〔此文系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生
态文明视域下甘肃特农业转型升级
的界面障碍与突破路径选择研究”(无
编号)〕
参考文献
[1]吕政,张克俊.国家高新区阶段
转换的界面障碍及破解思路[J].中国工
业经济,2006(2):5-12.
[2]李琛奇,孟飞.延长产业链条建
设“中国薯都”——
—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
发展调研[J].农产品加工,2013(4):14-15.
[3]杨林娟,王铁,陈瑜.甘肃省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问题调查分析[J].
甘肃农业,2013(21):16-19.
[4]马丁丑,刘发跃,杨林娟,王文
略.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融
资与成长发育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
经济,2011(7):34-41.
[5]甘肃农村年鉴编委会.甘肃农村
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92.
[6]徐振宇,李冰倩,王跃.论“全产
业链”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中粮
集团为例[J].商业时代,2014(9):14-17.
[7]任明杰,陈春花.新希望要做农
牧产业链经营者[N].中国证券报,
2013-10-30.
[8]李韬.不要盲从“全产业链”战略
[J].企业管理,2013(8):4-49.
(作者系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副教授)
105
2014年第09期/总第287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