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浅谈我的游戏翻译之路(杂谈)
投稿:浅谈我的游戏翻译之路(杂谈)
游戏翻译和任何⾏业⼀样,都是⼀门艺术。
杂谈⼀
我的游戏翻译之路开始于 2017 年,在那之前,游戏翻译这个词从来都没有出现在我的⽣活中。
当时我在英国交换,平⽇⾥百⽆聊赖,在刷的时候偶然看到了我们⾼翻学院发布的⼀个兼职消息,招募游戏翻译。
我当时看到“游戏+翻译”,两眼发光。因为我平⽇⾥就是个爱玩游戏的⼈,虽然没有瘾,也不是 GM,但是⼀直都玩各种游戏。
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第⼀个项⽬。
笔记本电池不能充电第⼀个项⽬和《辐射》这个系列有关,⼀听到这个 IP 我就打起了⼗⼆分精神,做了很多的译前准备,查了不少资料。但是这并没有为翻译减少太多的困难。
后来我发现游戏翻译有⼏个主要特点:
华南理工大学排名>红头文件主题词
1. 游戏翻译不仅是带着脚镣跳舞,更是把眼睛蒙上。尤其是在使⽤了⼀些翻译⼯具,如 Trados,之后,⼀个游戏⽂本被拆的四分五裂,译员可能根本不知道上下⽂是什么。
2. 需要⾮常充⾜的游戏经验。游戏翻译并不像很多⼈想的那样简单,他们觉得没有游戏⾥太多不好翻译的词,直接平铺直叙就好。但是,游戏的种类这么多,⼀个只玩 RPG 的⼈能够翻译好 RTS 吗?⼀个不怎么玩游戏的⼈能够翻好⼀款玩法有深度的游戏吗?纵使你是专⼋优秀,⼀级笔译证书持有者,在由万千零散元素组成的游戏⾯前,也未必能应付⾃如。
3. 游戏翻译是个团队⼯作。曾经有某国际游戏本地化巨头 K 公司来我们学校讲座,主讲⼈就提到了,他们当时是如何为稀奇古怪的装备命名,怪物的眼睛⿐⼦嘴巴都要翻成术语,把好⼏⼗号⼈关到会议室⾥苦思冥想。⼜或者是项⽬经理⼀个⽉处理了上百万的⽂字量,译员⼀个⽉翻30万字,等等。真正⼤的游戏翻译项⽬,⼀个⼈是绝对搞不定的。
4. 游戏翻译上限⾼,下限低。这个特点和⽂学翻译⼀致,不是翻译的语法和单词正确就是万事⼤吉,还需要根据游戏类型的不同改换⽂风,有时候要把地道的⽂化元素翻得妥帖。游戏翻译这个事情就是这样,你翻得不错,没⼈夸你;翻的出⾊,成为两点;有⼏处明显的问题,就会成为众⽮之的,⼤家对于游戏翻译的宽容度远没有对游戏本⾝的宽容度⾼—— ⼈们接受游戏 EA,但是游戏翻译没有 EA。
后来我⼜在⼀个现在很知名的游戏翻译团队⾥⼯作,那个时候还是团队刚成⽴的时候,我做了⼏个⽉
就因为要考研离开了。但是这⼏个⽉也让我收益良多,让我很深刻地明⽩游戏翻译的专业性和重要性。
游戏翻译不是价格越⾼越好。对于独⽴开发者来说,花⼤价钱做游戏翻译是饮鸩不⽌渴。但是很廉价的翻译⼜会起反作⽤,因为翻译市场实在是鱼龙混杂。我见过很多简历⽜的不⾏,做试译⼀塌糊塌的⼈,所以现在我给译者做测试,都是看重翻译基本能⼒以及游戏理解,还有是不是愿意多了解游戏。
游戏翻译不是绣球,不能抛来抛去。我参与过⼀个很⼤型的知名 CRPG 项⽬,当时有两个团队在做,我们团队主要负责游戏后半段⼀些叙述性的内容,花费了很多很多⼼⾎。到了 Steam 上架的⽇⼦,我们密切留意评论,结果很多中国玩家给了翻译差评。我们很伤⼼也很纳闷。后来看了玩家举的误译的例⼦后,我们才确定,是另⼀个团队掉了链⼦。最终这个游戏在上线的时候⼀度达到了多半差评(现在已经是好评居多了)。
这件事情直接导致了我对做⼤型游戏翻译公司的外包有了很强的抵触⼼理,我觉得如果我的团队不能完全负责⼀个游戏的翻译,那不如不做,我不希望团队会为别⼈的问题背锅。所以,优秀的游戏翻译不是流⽔线,不是众⼈拾柴⽕焰⾼,是需要⾃始⾃终统⼀的。
杂谈⼆
杂谈⼆
今天恰好有⼀点时间,于是献上第⼆篇游戏翻译时的⼩发现。
上⼀次谈到了⼀个“避让原则”,遵循这个原则的直接原因是不希望游戏⽂本与画⾯内容有过⼤的出⼊,⽽这往往是本地化团队第⼀次处理⽂本时难以达到的(今天我就和另外⼀位译者为⽂本当中⼀些词的翻译绞尽脑汁,结果还是不如意)。
今天我想总结出第⼆个原则:说好中国话。所举的某些例⼦可能有⼀些冲击性,所以看到的各位需要做好⼼理准备,我因为懒惰,就不打马赛克了,⼤家都是成年⼈。
很多⽼师都提过,翻译的⼤困难不在于不会把中⽂翻译成外语,⽽是把外语译成中⽂。译成中⽂,对于很多⼈来说都是⽼⼤难的问题,所谓“说好中国话”并⾮易事。⽽在游戏翻译当中,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其中⼀个原因我在上⼀篇乱谈当中有所提及——语境与背景的缺乏。
游戏⽂本可以是跳跃的,⾼度重复的以及⽆逻辑的。⼤型的公司⽐如⽹易,会在理解⽂本⽅⾯为译者提供很⼤的⽀持,但是由于万恶的 DDL,译者是不可能句句都去查证的。因此很有可能译者对⽂本的讲述者是谁毫⽆头绪,进⼀步的,他们就没有办法在语⾔上精雕细琢,在语⽓⽅⾯做区分,尤其是⼥孩⼦的语⽓,“嘤嘤嘤”,“⼈家”,“....嘛,欧巴”等等。
往往这些我都是不译的,实在不好拿捏,也没有这⽅⾯的词汇储备。
我想说的是,语⽓词其实是很重要的,同样都是"o",“哦”和“噢”的差别实在有点⼤。这些并不是规定的,是约定俗成的。就像有的⼈还是在⽤“呵呵”表⽰笑,在很多那⾥“呵呵”已经有了“深井冰/再见了您内”的含义。
四月生日
包括“哈”和“嗯”。“这裙⼦有点丑吧,嗯?”和“这裙⼦有点丑吧,哈?”读起来区别太⼤了……
关于“喂”和“嘿”的辨析⽤法,我想我估计能单独写⼀篇⼩⽂章吧,就不细说了,⼤家读⼀读,在结合⼀下⽇常⽣活就知道。很可惜,这个客户给的翻译记忆库⾥“Hey”全都翻译成“嘿”,给驰骋沙漠的⽜仔们强⾏赋予了俏⽪的性格⾊彩。(哪有⼈怒⽕冲天或者扯着嗓门喊的时候会先说“嘿”的……
说到“嘿”,我只能想到这个……
第⼆个原因算是翻译的通病吧,也就是没办法/没精⼒去做最详尽的考究。
在翻译的时候是很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的,见风就是⾬,很 naive。
Come by,过来⼀趟,如果我不查,应该也会翻译成这个意思,只不过当时我结合上下⽂,觉得这个“来⼀趟”有点突兀,所以查了⼀下,发现并不是这个意思,⽽是“像我这样的⼥孩⼦可不好追”。
还有⼀句特别经典。
陈维聪如果翻译成“这⾥没有⼥⼈的地⽅/拿⼥⼈没有办法”我都觉得在翻译层⾯可以理解。但是此句⼀出,惊为天⼈。
我也没有嘲讽译者的意思,在⾼强度的翻译之下,很难遇到⼀个地⽅就查⼀个地⽅,但是译者可以做的,就是把问题记录下来,求助客户或朋友或母语⼈⼠。⾄于这句话是啥意思,⼤家可以⾃⼰⼀下答案,或者是猜测⼀下,可能也有朋
小炒河虾是什么地方的菜录下来,求助客户或朋友或母语⼈⼠。⾄于这句话是啥意思,⼤家可以⾃⼰⼀下答案,或者是猜测⼀下,可能也有朋友已经知道这种表达~
还有⼀些共性的问题,就是病句错句,不够精简(游戏⽂本⾥精简是极其极其重要的)……这⾥我就把例⼦放上来⼤家感受⼀下吧。我虽然很谅解译者的苦处,但是出现⼀些理解问题/语⽂功底问题的时候,还是让⼈有⼀点绝望的。说实话,打错字情况都还更好⼀些。
我必须要强调我对译者没有任何的嘲讽挑衅意味,因为如果第⼀次接触某⼀种类型的游戏,是不容易把握⽂字风格的,⽽且翻译到后⾯确实会晕头转向,不管是中国⼈还是外语为母语的⼈⼠,都会这样。但是翻译永远不是“看着翻”这么简单,我也不是什么⼤家,接受⼤家的指正和质疑。
但还是要尽量避免⼀些……⽐较……不应该的译法出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