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流派--伤寒学派
男医 萧九中医流派--伤寒学派
在中医学术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都有过许多著名医家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在中医各家学说领域里,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该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其学术研究历千余年而不衰,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东汉医学家张机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代表丁东汉以前医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特点是把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从而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由于该书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一经问世,立即受到人们的青睐,当时名医华佗就曾赞誉:“此真活人书也”。可惜的是,由于汉末战乱,该书问世后不久就散佚不全,未能广泛流传。直到晋·太医令王叔和通过收集整理,将其书中的伤寒部分的内容重加编次,名曰《伤寒论》,成为流传后世的唯一传本。后世医家所藉以研究的正是经过了王叔和重编的《伤寒论》。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导致了后世医家在《伤寒论》条文真伪问题上长论》学术研究中的——个重要
方面。总之,伤寒学派诸家以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为指归,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发挥,形成了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根据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伤寒学派大致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简短谢师语一、宋金以前伤寒八家
仲景《伤寒论》自叔和重编而流传后世,受到历代医象的普遍重视。从晋迄宋,研治伤寒卓有成就者约有八大家,他们是晋·王叔和、唐·孙思邈、宋·韩柢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金,成无己。兹分述如下:
王叔和,字熙,晋太医令。其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使《伤寒沦》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其所整理的《伤寒沦》传本为十卷22篇。一般认为,前三篇《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和后八篇即汗吐下可与不可诸篇,均为叔和所增。中十篇即·《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到《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保留了仲景辨治伤寒的基本内容;其所增诸篇内容反映了叔和研究《伤寒论》的成果,可知其研究思路是从脉、证、病、治人手,尤其重视对脉诊的辨析和治法的宜忌。这在伤寒研究中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另外,其中《伤寒例》中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寒毒发病说,引《
内经》以例伤寒三阴三阳,倡言风伤卫、寒伤营等,皆为首倡,并对后世学术研究起到了导向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其研究伤寒的内容见于{千金翼方》的第九、十两卷中。孙氏创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以方为纲,归类相从,以揭示伤寒六经辨治的规律。例如,太阳病分为“用桂枝汤法”、“用麻黄汤法”、“用青龙汤法”、“用柴胡汤法”、“用承气汤法”、“用陷胸汤法”等。这种以方为纲、比附归类的研究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研究之先河,也为其他多种分类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孙氏研究伤寒的另一重要观点是他特别推崇太阳病中桂枝、麻黄、青龙三法的运用,他说:“寻方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凡疗伤寒,·此之三方,不出之也。”这一观点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方有执、喻嘉言宗其说而发挥为“三纲鼎立”之说,成为错简重订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之一。
韩祗和,北宋医家,著《伤寒微旨论》,惜原本已佚。今有传本,系后人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者。其析伤寒之病机为阳气内郁,冶伤寒杂病于一炉,强调从脉证人手分辨,主张杂病证为先,脉为后;伤寒脉为先,证为后。主张师仲景之心法,而不泥论中之方药,故
临证多白拟方。尤以依时令用药为特,大致分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三个阶段。这种重视因时制宜的观点在诸家中颇为突出。
可爱的小麻薯图片朱肱,字翼中,自号无求子,曾任奉仪郎,故后人又多尊称为朱奉仪,北宋医家,著《南阳活人书》。其治伤寒,重视经络的作用,曾谓“治伤寒须先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认为伤寒三阴三阳病即是人之足六经为病,主张从经络辨识病位,伤寒六经经络之辨自此倡言。其又注重病与证的鉴别诊断。主张“因名识证,因病识证”,可谓是病与证结合辨析的首倡者。诊断.卜强调脉与证合参以辨阴阳表里,方药研究则承袭孙思邈之法,以方汇证。颇切实用。
庞安时,字安常,北宋医家,以善治伤寒闻名于江淮间,著《伤寒总病论》。阐发广义伤寒的病因为冬伤于寒毒杀厉之气,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至长夏发为湿病,遇八节可发为中风。此说系承袭《伤寒例》而发挥者。其又强调人的体质强弱、宿病之寒热、地域之南北高下、季节气候寒温对伤寒发病与转归的影响,颇具临床指导意义。其讨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时乖戾之气而发,具有流行性、传染性。其辨治既与伤寒大异,也不同于一般温病。其结合发病时节与证候,将天行
温病按孙思邈《备急干金要方》中的命名分为五种。曰青筋牵、赤脉空格,黄肉随、白气狸,黑骨温,各系以主治方药,大率以清热解毒为法,重用石膏组方。虽其证治方药均取材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然其汇集成篇,以示有别于伤寒,亦属高人之见者,对后世余师愚治疫不无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几类
许叔微,字知可,宋·真州毗陵(今江苏武进)人,著《伤寒百证歌》  《伤寒发微沦]《伤寒九十论》等。其于{伤寒论》的八纲辨证最有研究,主张以阴阳为纲,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并把六经分证和八纲辨证紧密地结合起来。其《百证歌》《发微论》均体现了这一思想。许氏对伤寒方证的临床应用十分娴熟,其{伤寒九十论》就是他临床应用仲景方的骏案汇编,共收集其临床伤寒治验g)例。其辨证、方治及论说皆本于《伤寒论》,颇具启发性。该书既是一部伤寒验案集,又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有一定学术价值。
郭雍,字子和,宋-河南洛阳人,著《伤寒补亡沦》。其因于《伤寒沦》中方药有缺失,遂摭取后世方以弥补之。其所取以朱肱、庞安时、常器之三家为多,兼取其长。朱、庞之书,世有传本,而常器之论著已佚,赖《补亡论》存其一二。常氏善守仲景方而活用之,对原论中未出方治诸条,常氏每取论中它方以补之,而颇切当。如“疮家身疼痛不可发汗”
条,原论未出方治,常氏谓可与小柴胡汤;“太阳病吐之,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条,常氏补以竹叶石膏汤。若非对{伤寒论》有深刻研究者,不能有此高见。郭氏收采世说以补亡,确有意义。
成无己,金·山东聊摄人,著《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他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有首创之功。其注释的特点可概括为以经释论,即以{内经》《难经》的理论来解释《伤寒论》条文的机理。例如,他引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形寒饮冷则伤肺”来解释论中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的病机,故其注释水平较高。他还特别重视对伤寒症状的鉴别,所著《伤寒明理论》就是一部关于伤寒临床症状鉴别诊断的专著,列举《伤寒论》中五十个常见的主要症状进行类症鉴别,如发热、寒热、潮热、烦躁四者的异同,四逆和厥冷的鉴别等,其于定体、分形、析证、明理四方面详加辨析,颇有独到见解。
从晋唐至两宋研治伤寒者不下数十家,举以上八家为其代表,各从不同角度阐发《伤寒沦》的辨证论治精神,他们的学术成就对后世治伤寒诸家有很大影响。至此,伤寒学派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医学史上形成较早的一个学术流派。办公用品管理办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