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科学性的三大体现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总第138期) 理论探讨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科学性的三大体现
王仕军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南京210045)
摘要: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时俱进的研究理念;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行、演化的一般规律;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微观领域内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理论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F09113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4543 ( 2009) 04 -  0027 - 05
西方经济学家主要以“现代企业”为分析样本,从企业的交易性入手,分析企业规模、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治理结构等问题,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企业理论。该企业理论的辩护性自不待言, 但其科学性也不能忽视。正确地把握这一理论的科学性是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的关键环节。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与时俱进的研
如何解除dnf安全模式究
理念
从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演进过程与时代背景相互印证的角度看,与时俱进是其在研究理念上的突出特点。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是西方经济学家们为解决实践问题而提出的理论解说。他们不拘泥于传统解释, 而是敢于修正既有理论范式的错误,甚至敢于创立新的理论范式。比如马歇尔所处的时代,当时的英国工业结构极其分散,市场在促进英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他对企业问题的探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条件下企业运行的实际。其后的经济学家之所以对他的理论开展批判,主要的原因在于随着资本主义逐步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演进,他的代表性企业理论与现实垄断大企业之间产生了冲突,所以他们开始研究报酬递增与完全竞争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也是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回应。20世纪初期,在美国“大量的生产和大量分配结合起来,使得制造业者有机会通过有效地管理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以及协调经过这些过程的货物流量的办法,以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率”,这使得独立的销售公司开始出现,专职从事市场交易。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的结合导致商品交易的数量和环节迅速增加,经济主体之间的各种契约关系日益复杂,交易费用也急剧上升。为了保证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平稳运行,有必要采取各种手段以节约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于是通过纵向一体化而形成的多单位的现代工商企业大量涌现。美国企业的实践加之20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苏联经济计划经济顺利实施等因素,促使科
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进行反思,思考的角度由生产转向交易。不是吗? 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资本联合或其他的组织管理形式将众多生产单位或销售单位恰当地联系在一起,减少他们之间交易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等,一样可以获得资本家所企望的巨额利润。虽然科斯敏锐地观察到了交易费用节约是企业规模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新古典经济学似乎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技术原因解释纵向一体化,这使科斯的企业理论长期处于引而不用的状态。但是二战后,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以及企业混合多元化的进一步发展,交易费用的节约问题日益
收稿日期: 2009 -  02 -  01
银行转账手续费作者简介:王仕军( 1973 - ) ,男,山东高密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新制度经济学。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突出。在众多联合公司中,各个生产单位之间的生产技术关联度极低甚至毫不相干,企业的生产性质也随之进一步地模糊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的契约理论兴盛起来。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演变,知识日益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间竞争优势的持久差异引起了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高度重视,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开始兴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持续的、较强的竞争力,除其内在因素外,与西方经济学家与时俱进的企
业理论研究是分不开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反映、指导了与时俱进的实践;反过来,与时俱进的实践又创新、深化了与时俱进的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行、演化的一般规律练习瑜珈的好处
11交易费用是影响企业运行、演化的重要因素。科斯、威廉姆森等人提出和论证的“交易费用”概念,尽管近60 年来还没有界定清楚,并且“对它的热衷甚至到了滥用的地步”,[ 1 ] 但它的确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客观存在,仍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同生产费用一样,也是理解企业运行、演化的一个重要角度。
从企业规模的演化看,尽管不能将交易费用作为唯一的影响因素,但的确是影响企业规模演化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的边界之所以不能无限扩大,大企业和小企业之所以能够并存,单凭生产费用并不能得到完全合理的解释。若仅从生产费用考虑,大企业就会将小企业兼并,从而使小企业越来越少, 而这与事实明显不符。威廉姆森将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结合起来,以总成本最小化来解释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现象,得到了若干经验事实的支持。从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化看,有些行业的企业特别是电气、汽车等行业的企业在演化的过程中,组织结构发生了从H 型向U 型———M型的演变。威廉姆森运用由自己发展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给出了自己对这一演变的解释。在节约交易费用原则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有效组织形式必须遵循的组织设计三原则,即:资
产专用性原则、外部性原则和等级分解原则。利用钱德勒企业史研究的成果,威廉姆森将上述三个原则运用到对公司组织结构演化的考察上,认为公司组织结构演化的每个阶段都留下了节约·28·交易成本的烙印,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也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而出现的交易治理结构形式。M 型结构在目标追求和降低成本行为方面都比U 型结构更接近新古典的利润最大化假说。Cable 等人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他的解释。从企业治理权力结构的演化看,不少企业的治理结构出现从单边治理向双边治理———多边治理的演化。之所以如此,根据有关经济学家的研究,节约交易成本也是一个重要动因。随着人力资本在企业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谈判能力增强, 企业权力分配有向人力资本倾斜的趋势。[2 ] 不改变股东至上的企业权力分配结构,企业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大量的讨价还价以及怠工等行为就会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大增, 从而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样的分析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企业运行和演化的实际。
21两权分离与委托—代理问题的化解。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是社会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和结果。资本主义企业作为一个利益矛盾的统一体,资产所有者利益是企业中的核心利益。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如何协调资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的利益冲突,以确保企业平稳运行以及最大限度地维护资产所有者利益,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对此西方经济学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主要的成果包括: ( 1)对代理人行为选择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詹森和麦克林的股权激励模型,克雷佩斯( Krep s)建立在对策论基础上的代理人声誉模型,威廉姆森在《企业的约束:激励与行政特征》一文中提到的
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机制,本特·霍姆斯特罗姆和保罗·米尔格罗姆在《多任务委托代理分析: 激励合同、资产所有权和工作设计》一文中提出的激励模型等,他们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看成是不同于资产所有者的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它的效用函数和目标趋向根本不同于资产所有者,甚至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侵犯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2)对代理成本的研究。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责任不对等必然会形成代理问题。代理成本就是由代理问题带来的成本。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是代理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披露机制的设计、激励机制的设计和约束机制的设计等等,一般来说,合约越完全,就越能有效约束代理人的行为, 代理成本就越低,但也会带来较高的约束成本。
王仕军: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科学性的三大体现
目标利益越是一致,监督越容易,代理成本也就越低。在这一点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设计是并存的。(3)对企业所有权结构设计的研究。企业内部权力结构是否合理是影响代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可供选择的企业所有权结构主要有: 个体私营企业、合伙制企业、股份制公司。不同的企业规模要求不同的所有权结构。一般而言, 企业规模越大,所有权结构越复杂,合理的所有权结构设计就越必要。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企业所有权的关键在于剩余权力。企业所有权有不同的形式:包括法律上的财产所有权、法人企业所有权、合同化固定的企业所有权、以及剩余所有权。前三种的界定和配置在市场条件下可以完成,剩余所有权的配置则不是依据财产,而是依据个人的决策和努力,这
种权力的交易和安排主要是在企业内部,通过谈判和博弈来完成的。所有权结构设计的意义在于:降低代理成本,约束经营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防止外部资本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抛开西方经济学家对资产所有者利益所做的辩护,他们对资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是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的。[3 ] 因为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大企业都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
31非正式制度安排是企业运行和演化的重要支撑。从企业运行和演化的角度看,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需要企业各成员的分工和协作。由于各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确保企业平稳运行,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划清各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并用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解决利益冲突的依据。但任何契约都是不完全的,任何正式的激励和约束措施都会留下缺口。于是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团队生产来说就显得十分必要。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在团队生产理论中十分敏锐地注意到了精神和忠诚这样的安排。他们指出, “具有团队的精神与忠诚的团队景况会更好,这是因为它的偷懒降低了”,“公司和商业企业都试图灌输一种忠诚精神,这不应被简单看作是一种通过过度工作或误导雇员来增加利润的手段, 也不应该被视为一种为了亲属关系的青春期的激励,它促进了雇员潜在的生产与闲暇的替代率的更加接近,并能促使每个团队成员实现一个更好的景况”。[ 4 ] 尽管他们关于精神、忠诚与团队生产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十分简单、不能令人满意,但是却十分正确地指明了这一事实。许多经济学家在比较美、德、日等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时,发现传统文化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原因, 从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等环境因素综合影响下长期演进
的结果,同一模式在不同环境下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司治理模式。[ 5 ] 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更是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企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等人甚至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 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6 ]在演化经济学家看来,企业文化对企业运行和演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助于确定和实践企业经营的核心价值理念;第二,可以改变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态度或心态;第三,有利于企业制定共同接受的行为准则,如技术、服务、质量等。在形成价值理念、工作态度、行为准则共识的基础上,确立普遍接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规范。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当能够促使企业各部门、各环节抛弃自身局部利益,围绕企业整体利益,共同协作,当全体员工能够分担企业的目标责任,保持与企业一致的价值信念并且能为这种价值和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时,企业的凝聚力将远远超越一个仅由金钱利益驱动的集体。[ 7 ] 在此方面,日本大企业是比较典型的事例,日本大企业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藩共同体”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日本人总是以他们所属的企业为荣, 就像藩士认为自己是藩的代表那样来看待他们自己和企业的关系,认为企业就是过去的藩,而自己则是藩士,是企业战士,应该以企业为家,对企业忠诚不贰,奉公(企业)灭私(自我) ,为企业的利益和荣誉奋斗到底。[ 8 ] 各国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开始逐步认识到非正式制度安排对企业的重要作用,突出的表现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热潮的兴起。
41企业的异质性假设与企业制度的多样性。考察现实的经济生活,我们不难发现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
能力长期内存在差距,有一些企业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企业同质性假设基础上的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对此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因为企业的同质性决定了,通过企业间的学习和模仿,企业间
·29·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竞争能力的差距会消失,不可能有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演化经济学企业理论提出了企业的异质性这样一个比较符合客观现实的假设,比较合理地解释了上述现象。由企业的异质性决定, 企业制度必然是多样的。这是由企业内部的要素构成以及企业所处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背景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企业制度具有明显的国别、地域、时代等彩,青木昌彦关于企业制度多样性的研究充分表明了这一点。所谓唯一的、最优的企业制度是并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存在更多的是次优的制度安排,在相应的环境约束下,各种次优的企业制度都可能是有效的,具有适应性效率的。同时由于企业制度中, 很多信息属于默示知识的范畴,尤其是那些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企业制度不可能完全模仿和移植。对于那些处在转型时期的经济体而言,推动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制度创新的教训表明, 如果不考虑本国既有制度环境的异质性特征,企生活;而工人呢,由于没钱,自然不敢冒险。正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上的不平衡而造成两者对待风险态
度的不同。因为资本家和工人都不可能是天生的! 早期的一些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等还注意到了企业内分工对劳动者的影响,分工的进步导致大多数人的职业越来越局限于少数极单纯的操作,使大多数人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11 ]
21对现代企业中利益冲突的分析。自科斯以来,西方经济学家研究企业理论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所谓的现代企业身上。他们一般认同钱德勒的看法:“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次经理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即可适当地称之为现代企业”。[ 12 ] 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的典型形式,作为经济组织它有以下特征:一是处在管理位置上的人常常不是企业所有者;二企业所有者常常不承担管理职能; 三是有一些债务融资。由于这些特征,股东之间、股东与经理之间、经理与债权人之间、股东与债权人之间都可能产生利益冲突。西方经济学家对这
业制度创新也很难获得其“适应性效率”。[ 9 ]些利益冲突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有助于我们
三、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微观领域内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
11对古典企业中劳资矛盾的揭示。古典企业的典型特征是资本雇佣劳动,劳资矛盾是其中最基本的矛盾。西方经济学家尽管并没有揭示出资本雇佣劳动的真正根源,即劳动条件和劳动者的分离,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条件和劳动者分离这一事实。如团队生产理论中,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在解释为什么团队生产中的监督者或中心签约人是资产的所有者时,间接地透露这一点。他们的理由是:“他可以
预先支付或者他拥有足以弥补这些损失的财富,这些财富就是他投入到企业中的机器、土地、厂房或原材料,劳动力财富(人力财富)因其产权归劳动者所有就很难做出这种承诺”[10 ]他们的这个理由隐含的前提就是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足够的可以预先支付或弥补这些损失的财富,而这些归资产者所有。再比如,大多数的西方经济学家在分析资本雇佣劳动时,都有一个基本假定:资本家是风险中性者或风险偏好者,而工人却是风险规避者。这样的假定并不是他们的凭空设想,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资本家有钱,自然承担风险的能力大一些,即使不办企业,他还是可以·30·深化对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具体运行的认识。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
很多经济学家认识到的关于“谁看管店铺”的问题,再比如詹森和梅克林分析的内部股东与外部股东冲突的问题。他们将股东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股东,既是所有者又是管理者;另一类是外部股东。他们的研究表明,随着所有者———管理者股票份额的减少,他对企业产出的权力要求部分也减少了。这将鼓励他以额外津贴的形式占用公司资源,更重要的是“熊彼特式”的创新活动也将减少, 这将导致企业价值大大降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如Shleifer、V ishny、Pagano、Roell等对大股东与小股东(或大投资者与小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控制性投资者(例如股份公司的大股东等)凭借其实际控制权,以合法或者法庭很难证实的方式,谋取私人利益,使分散投资者(小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以至在这些公司中,基本的代理问题不是在经理人与投资者之间,而是在控制性投资者与其他分散投资者之间。Johnson、L a port等把大股东利用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把低
层企业的资金转移到高层企业,从而使小股东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称为隧道行。[13 ]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冲突, 前面我们已有涉
王仕军: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科学性的三大体现
及,这里不再重复。经理与债权人的冲突,西方经济学家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格罗斯曼和哈特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破产威胁”在股权分散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对经营者经营质量的控制作用。由于债务是必须归还的,如发生违约,将引发债权人对公司资产的清算,如公司资不抵债时,破产就将作为对债权人的最终补偿机制,不仅经营者一无所获,而且公司资产也不能得到保证。代蒙、赫内弗和萨科的研究表明,经理本身有从声誉出发而考虑相对安全投资项目的动机。他们假定一个经理可以选择相对安全投资项目,也可选择风险型投资项目,每种选择有两个结果: 成功和失败。由于对经营者管理的评定只有两个标准:成功和失败, 一旦失败就会影响其在经营者市场的声誉,从而损害其预期收益。理性的经理人自然不选择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14 ] 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也是西方企业理论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阿尔钦等在分析企业间债务—股权比例的差异时指出,由于合同是不完全的,股东有改变资产结果剥削债权人的可能。理由是:“一旦负债,股东就不承担项目亏损的全部成本。股东的动机是承担更大风险,因为债权人承担了部分不景气的成本,但股东却得到了全部的景气收益。”[15 ]债权人完全明白股东的这一动机,他们会和股东订立合同以控制这一不良动机,但任何合同都不可能是完全的,合同无法完全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一般认为,由于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债务的存在,股东会更有积极性去监督经营管理层。同时,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不仅仅考虑利润最大化,也会顾忌公司破产时自己的损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债权人的利益。参考文献:
[ 1 ] 单伟建. 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应用及偏颇[ C ] ∥. 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80 -  84.
[ 2 ] 牛德生. 企业治理结构背后的理论逻辑[ J ] ,当代经济研究, 1999, (9) : 34.
[ 3 ] 张银杰,等. 企业性质理论比较[ C ] ∥. 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398.人气小精灵
[ 4 ] [美]科斯,等.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 2003: 81.
[ 5 ] 曹廷求. 20 年来企业治理结构的演变[ J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2, ( 3) : 59 - 61.
[ 6 ] [美]约翰·科特,等. 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 ].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13.
[ 7 ] 李庆华. 企业能力啮合机制研究[ J ]. 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 2) : 36.
[ 8 ] 武心波. 试论日本大企业的“藩共同体”性格[ J / OL ]. 学说连线网, 2004 -  12 - 14.
[ 9 ] 田永峰. 作为制度的企业和企业背后的制度[ D ].
南京政治学院, 2004.
[ 10 ]  李自杰. 所有权、控制能力与企业的权威性质
[D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 11 ] 谢富胜. 分工、技术与生产组织变迁[M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19.
[ 12 ]  [美]小艾尔弗雷德·D ·钱德勒. 看得见的手[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3.
[ 13 ] 郑志刚. 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整合[ J ]. 经济研究, 2004, (2): 115.
[ 14 ] 白华英. 论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 J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 1) : 59.
[ 15 ]  [美]埃瑞克·G·菲吕博顿, 等. 新制度经济学[M ]. 孙经纬译,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170.
责任编辑、校对:张友双
D iscussion on the Sc ien tif ic Character of the En terpr ise
关于教师节的画
Theory  of W estern  Econom ics  in  Three  A spects
WANG Shi -  jun
(A r m  y Comm and College,  N anjing 210045,  China)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character of the enterp rise theory of western econom ics mainly reflects in three aspects: first is the research concep t of keep ing pace with the ti m es; second, it reflects the general rules of enterp rise operation and evo lu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 y  in  a  sense;  third,    it  reflects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and  the  devel opm ent  of the
p roduction mode of cap itali sm  in m icroco sm ic  field  to  a  certain degree.
Key words:W estern  Econom ics;  Enterp rise  Theory;  Theoretical Econom i cs
·3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