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地震新闻报道之比较_以中国5__省略_汶川地震与日本岩手_宫城内...
中日电视媒体地震新闻报道之比较
芦苇荡——以中国5·12汶川地震与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的报道为例
桂清萍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
摘要: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6月14日日本岩手•宫城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对于这两起由同类浅源地震所引起的巨大灾难,中日电视媒体都进行了及时充分有效的报道。本文主要分析比较以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为代表的中日两国电视媒体对地震所进行的报道,着重分析两国电视媒体在报道的时间、内容、技术设备、画面信息表现力、媒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报道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的异同,以期通过观察中日电视媒体灾难新闻报道各自的特点,为两国电视媒体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上提供相互借鉴和参考,促进两国电视媒体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中国汶川地震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电视媒体比较
灾难性事件报道从广义上说是指新闻媒体对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件的报道,它不仅包括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而且还可指某些不可替代性的灾难,如战争、空难等。灾难性事件报道对人类有着极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纵观中外新闻发展历史,灾难性报道一直是新闻活动的焦点,在新闻报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不能有所作为,那么,媒体就失去其本身的功能与作用。自然灾害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在灾害发生的时候,人们需要大量的信息来指导判断,以便采取正确的应对灾害的措施,新闻媒体有责任满足人们的这种基本需求。因此电视媒体作为媒体中的主流形式之一,对灾害的紧急报道具有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它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对正在发生的灾害进行同步报道,尽最大可能地为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迅速提供准确的信息。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遇难人数超过8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国新办9月4日新闻发布会公布)。时隔一个月,2008年6月14日,日本岩手•宫城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造成10人死亡12人失踪,至少231人受伤(日本共同社6月17日报道)。从地震学角度来说,浅源地震的破坏力和对人类的威胁较深源地震更为巨大,6月14日的岩手-宫城地震属于震源深度8公里的浅源地震,与我国汶川发生的大地震同类。因此,同类地震不同国家媒体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对于这两起同类地震所引起的灾难事件,中日电视媒体都进行了及时充分有效的报道。比较分析以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为代表的中日两国电视媒体对于地震所进行的报道,将有利于我们观察中日电视媒体灾难新闻报道各自的特点,有利于两国电视媒体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上的相互借鉴和参考,有利于两国电视媒体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一、从报道的时间来看
2008年6月14日上午8点43分51秒,日本气象厅前启动的“紧急地震速报”系统测到岩手·宫城地带将有地震发生,三秒后,日本NHK电视台(日本广播放送协会)综合频道正在直播的节目《NHK周刊新闻》(周六8点30分~9点00分直播),电视画面突然变化为只有在重特大
新闻事件发生时才会使用的“倒L ”画面。随即电视画面被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倒L ”成为字幕信息发布的主要表现形式(如图),新闻主题是《岩手·宫城震度6强》(6强相当于里氏7.2级地震),电视画面的最上方是滚动字幕,中下位置是《紧急地震速报》,紧急速报由三部分组成:紧急地震速报、发生地震的区域地图、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区域。随着《紧急地震速报》画面一同出现的,是由NHK 著名播音员末田正雄录制的预警播报:“紧急地震预报,注意有剧烈的摇晃。”之后响起两声短小的预警警报声。正在低头看原稿给VCR 进行插话播配音的人也在听到预警播报后,停下正在进行中的口播内容,重复说道:“现在是紧急地震速报,现在是紧急地震速报。”1几乎在同一时间,日本各个商业电视台如东京放送(TBS )、东京电视台(TVT )、朝日电视台(ANB )、日本电视(NTV )、富士电视台(FTV )等也都开始对这一事件进行特别报道,除了重复的字幕速报,还及时不断的更新信息。
“倒 L”画面示意图
“倒 L”电视画面
1 宋晓阳著,《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报道分析》,《电视研究》,2008年11月
东北· 秋田· 山形新干线全线不通(滚动字幕)
岩手·宫城震度6强 2人死亡 人质问题再度调查 相关人员被引渡  发生地震的岩手县地图 紧急地震速报
岩手县发生地震 明显震感
岩手 宫城 秋田 山形 岩
虎皮兰怎么养手·
宫城
震度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当时北京、上海、天津、陕西、甘肃等20多个省区市都有震感,毫无心理准备的人们顿时惊慌失措。
14时50分,中央电视台以滚动字幕的方式进行报道。
15时(地震发生后32分钟),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条关于汶川地震的口播新闻传遍全国各地。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法语频道和西班牙语频道各档新闻快速跟进相关报道。
15:05,央视第一次电话连线重庆台记者苟海东,报道重庆遭遇震灾情况。
15:20,央视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母亲节送妈妈什么礼物
15:30,邀请中国地震局专家介绍汶川地震情况
16:00,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实现了同步并机播出。
15:20-13日20:00,节目跨度超过26小时,以“同一主题不间断播出”,对白天和午夜时段实施了直播全覆盖。直播节目首播新闻200余条次,成为国内外新闻媒体获取震区新闻的主要信息源。
中央电视台此次对地震报道的速度和公开性都是创中国电视媒体纪录的。为抢第一时间里报道,让观众尽快了解抗震救灾事件,电视以新闻时效性为第一原则。总理乘坐的飞机降落成都10余分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就声画并茂地播出了《总理赶赴四川灾区,在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
此外,四川电视台等地方电视台对地震灾情也进行了快速、及时的报道。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电
视台原本有一组记者在汶川完成采访后,在准备赶回都江堰的路上遇上地震了,于是他们一路赶回一路进行现场拍摄,这成为四川电视台在16点30分在直播中播出的第5条新闻。在震感刚刚结束数分钟,新闻中心和相关频道即派出了数组记者在成都市内采访。16:30,四川电视台推出震情直播报道,17:30,克服通讯中断、交通受阻、情况不明等困难,推出震情字幕新闻,18:00,推出第一档震情直播报道《汶川地震特别报道》。
由上述中日电视媒体应对地震的举措我们可以看到,日本NHK等电视媒体对“6•14”岩手•宫城地震的报道是在地震尚未来临的前几秒钟就开始了,由于得到先进技术的保障,日本的电视地震新闻的报道实现了“灾害预报型”。虽然与日本电视媒体对灾害的预报性报道比较,中国电视媒体对地震新闻的报道仍然属于“灾后结果型”,但是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电视媒体快速反应,启动紧急直播机制,24小时不间断报道,及时发布灾情和其它信息,也创造了中国电视媒体纪录,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传播的优势,体现了媒体高度的责任感。
二、从报道的内容来看
地震发生之后,观众最想看到来自灾区的画面,最想听到来自灾区的声音。日本各家电视台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都进行了临时特别报道。摄像头拍摄的地震发生时的实时画面、直升机航拍的震中地区画面很快出现在电视上。NHK电视台在完成《紧急地震速报》之后,开始播出特别节目。在特别报道
节目中,主持人森本健成不时提醒民众:“请确认您所在的位置是否安全,是否结实。请不要在容易倒塌的地方躲避,请躲在比较结实的桌子下面,接下来为您继续播报最新地震消息……”播音员多次重复地震信息,镜头切到了日本国铁JR仙台站的室外摄像头所拍摄到的实时画面:12点28分,就一分钟之前发生的余震进行报道,播出的是宫城栗原上空的实时画面,可以看到由于地震造成的很大范围的山体滑坡;随后是地震信息图,配以播音员的信息播报,画面上方是滚动字幕新闻。除此之外,在各个时段的新闻节目中,日本各家电视台的地震报道同样占据主要内容。以TBS电视台为例,6月14日至16日三天新闻节目的报道内容如下:6月14日
是地震的基本信息,地震发生区域、余震预报以及震中现场画面;6月15日是震后报道阶段,后续报道、避难以及地震后的次生灾害;6月16日深入灾区现场,包括居民家和学校,了解民众互助等。
日本电视媒体对于如何进行地震报道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关于地震的报道清晰、快速、准确、详实。但是,由于电视多在直播和时效上下功夫,因此报纸的深度报道就显现出了优势。日本报纸除了全方位报道地震之外,更多的版面是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如地震造成各个方面的损失,地震发生的原因,
与其他大地震的比较、灾民避难生活等,总的来看,日本报纸《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在深度报道上要较电视媒体略胜一筹。
身份证丢失如何补办中国电视媒体此次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不仅是公开的、透明的,更是有史以来内容最为充分的。为了更好的对地震进行直播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把很多常规节目都停了下来,重点保障灾情信息的报道,争取在第一时间让公众了解抗震救灾前线的情况。不仅在每天的《新闻联播》中留出大量的篇幅及时报道抗震救灾的最新消息,还专门设置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专栏,调动一切手段进行深入报道,并持续了50多天。从地震发生一个半小时后的第一条视频直播报道算起,来自震区现场的直播报道有上千条。报道的议题设置紧紧围绕“现场救援、医疗救治、伤员转移、灾民安置、处理遇难者遗体、卫生防疫、开展心理干预、直升机搜救、堰塞湖排险、重建与规划”等开展和递进,让真相从始至终都跑在谣言的前面。
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中央电视台等电视媒体的抗震救灾报道也是十分充分的。以往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偏于动态报道,把那些需要深度开掘的题材和报道任务留给平面媒体。但在此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通吃”时效和深度。平面媒体所使用的消息、特写、通讯、专访等各种报道形式几乎被全部用上。这种做法,对电视报道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都是一种促进,彰显出电视作为第一传媒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
张丰毅儿子三、从报道的技术设备来看
1995年日本NHK电视台使用的地震速报系统是ADESS,ADESS的全程是“气象数据自动编辑直播系统”,是电视台设立的一台与日本气象厅联网的末端机,气象厅的仪器一旦测试到地震信息,电视台也可以同时获得。日本NHK电视台新闻中心有一个涉及播音员、技术人员和记者的24小时备播体制,一旦速报系统警铃响起,依据ADESS提供的数据资料,电视台马上就可以直播,根据地震破坏程度展开不同层次的报道,播出字幕新闻、特别临时新闻,或是突发重大灾害事件的特别报道节目等。为了保证地震或火山爆发一发生就可以即刻进行实况直播式的速报,NHK 电视台还在全国设置了70个地震仪,与日本国铁、消防等政府部门建立了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为及时获得实时画面和最新消息提供了保障。
2007年10月,日本开始实施“紧急地震速报”制度(如图)。所谓“紧急地震速报” ,遵循的是这样一套理论:地震发生时,一般是破坏力较小但速度较快的地震波(日本简称“P波”)先活动,接着就是破坏力大但速度慢的地震波(简称“S波”)。两种震波之间存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日本技术人员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使用仪器探测出P波后,迅速发出预警。在S波来临之前,人们可以得到几秒到十几秒的宝贵逃生时间。紧急地震速报一般通过电视、广播和专用的防灾行政无线设备等渠道进行。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发生后,气象厅迅速发表了紧急地震速报。日本NHK电视台在正在播出的节目中,临时插播《紧急地震速报》专用画面,预报四秒钟后将发生地震(此时震中已有震感,但距震中30公里外的地方已在此前得到预报),并随即对岩手•宫城发生的7.2级地震这一突发事件展开报道。
“紧急地震速报”图
由于地震紧急速报系统的基础是建立遍布各地的观测点,从而快速而精确地探知到各地发生的地震。因此在中国,由于国土面积太大,不容易设置足够多的观测点,而观测点过于稀疏,则导致不能稳定而快速地探知地震。所以地震紧急速报系统在中国可行性较小。即便在地震的预报上没有更多技术上
的优势,但是面对此次汶川地震,中国电视媒体还是竭尽所能,动用了卫星转播车、海事卫星电话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使用直升飞机拍摄现场的俯瞰全景、甚至利用三角翼飞行器航拍受灾严重无法进入的汶川灾区画面,并在5月14日下午在直播节目中首次引入卫星遥感地图系统。在这些现代直播技术的支撑下,随着灾情的进展,中央电视台的连续直播使来自现场的信息,跨越区域的阻隔,以最快的速度、最多元的视角播出。这些客观、高效、平衡、透明的信息,满足了观众急于快速、全面了解地震灾区的信息需求。全天候的报道让人们感同身受,获得了观众广泛的认可。
未成年人节目管理四、从报道的画面信息表现力来看
在电子传媒时代,影像创造想象的能力远远大于文字。电视作为感官媒介,具有“眼见为实”的效力,在本质上是社会的视觉器官。日本电视媒体在地震报道上画面采用多样性,呈现出注重视觉化的发展趋势。日本媒体在进行地震报道时,除了依赖新闻现场画面,对于新闻中一些抽象、理性的文本内容还大量借助电脑制图的方式予以诠释。通过统计类的图表、逻辑关系的模型块、带有故事情节的三维动画(漫画)等多种视觉化元素的使用,让观众更快速、更有效的理解有声语言的信息。此次地震在报道宫城栗原市一处有着400年历史的驹之汤温泉被泥石流冲泡几百米这一新闻事实时,运用的就是三维动画。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位置发生变化的过程被三维动画演示出来,说明了地震所造成的危害。而在说明地震形成的原因时,节目使用的则是电脑绘图。
在地震灾害的报道中,日本电视媒体也非常重视利用地图来提升画面信息的表现力。日本NHK电视台在报道地震灾害发生时,大量报道都依赖地图进行。根据报道内容的不同,日本各大电视台将地图绘制成四种:地理位置地图----在出境记者对没有明显地理坐标的现场进行报道时,通常会出现在电视画面的左(右)下方的一个地图。地震级别分布地图----地震发生后,NHK电视台屏幕上显示的以震中为中心呈放射状的地震级别分布图。功能性地图----TBS电视台、日本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