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复合板材《过秦论》读后感 篇1
历史不会重演,教科书总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们也总是这样告慰自己。
可读了《过秦论》,我悚然一惊,──哦,两千年前的历史不正在重演么?血风腥雨的战国时代和当今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又何其相似乃尔!当今美国,世界老大,意欲籍其强大国力,称霸世界,其穷兵黩武,霸道无忌,酷似不可一世的强秦,而其他国家,则如各怀心胎苦于自保的九国。
──一超多强,合纵连横,活脱脱一部战国史的翻版!
太想念歌词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一位伟人说。
其实,历史何止相似,历史天天都在重演!
前世之事,后事之师,贾谊之言如雷贯耳。
但可悲的是,后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吸取过教训!
《过秦论》读后感 篇2
人和,乃强国之源;仁政,乃安国之策;人才,乃治国之本。人和,仁政,人才,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这是秦帝国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向往的幸福、友爱、和平的新世界仍遥遥无期,贫穷,饥饿,暴虐,屠杀,非但没有根除,反成愈演愈烈之势,核战阴云,生态灾难,更是严重危险到人类的生存。
为了人类的未来,请君再读《过秦论》!
《过秦论》读后感 篇3
治国需要名君,更需要贤臣。
秦孝公英明,这是秦国的幸运,但更幸运的是他拥有了一位奇才──商鞅。
支付分开通
qq申诉技巧商鞅眼界开阔,气魄超人,内政外交,奇招叠出,很快使秦国脱颖而出,进而称霸天下。毫无疑问,商鞅是秦帝国大厦的奠基人,没有商鞅,就没有秦的兴盛,更没有秦始皇的煊赫一时,中国的历史也要重新书写。
一人之力关乎百姓安危国家命运,甚至历史的进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
但是,拥有人才并不值得炫耀,重用人才,才是关键。秦帝国也不乏人才,李斯之才堪比商鞅,但却蜕变为一十足小人。这不全是李斯之过,暴君的身边岂容贤臣立足?
今天,知识经济已蔚为大观。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美国能发展到如此强盛的地步,与其广罗各国人才并大胆使用密不可分。而中国的所作所为,就相去甚远,大量人才被闲置,被压制,甚至被摧残,令人痛心疾首!
龚自珍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想说,我劝诸君开心胸,不拘一格用人才!
《过秦论》读后感 篇4
5.2级地震相当于什么威力秦国的崛起是必然的。
周室衰微,龙无首,此乃天时;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此乃地利;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此乃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秦国焉能不兴?
然战国诸雄之中,齐楚之天时地利,并不逊于秦,也有问鼎天下之势,而最终亡国丧家,又是为何?盖因人不和也。齐楚国君皆昏聩无能,国民皆心骄志衰,俨然一乌合之众,落败实是必然!
三者之中,人和是根本,所以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者,人心齐也。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涣散,则万事难成。九国兵多将广,谋士如云,可各怀私心,在秦咄咄*人的攻势下,终至纵散约败,束手就擒。
今天,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须赖全体国民,同心同德,励精图治。欲遏止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亦须赖天下诸国求同存异,携手共进。
《过秦论》读后感 篇5
最初接触到贾谊的《过秦论》是在高一下学期语文课本上,当时我被贾谊恢弘的文采所震憾。“奋大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而鞭笞天下。”令我印像最深的便是这一组排比句,仿佛胸海中瞬时出现了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的画面。威武而壮观。但随着进一步的学习,贾谊逐渐从肯定秦皇的功劳转向批判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秦皇为了巩固自己的霸业不惜禁锢人民,逼迫服从,与孟姜女哭长城中的暴戾形象相吻合。我不禁产生疑问:秦始皇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为何历史对他褒贬不一?
贾谊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来谏君主汉文帝。当时的汉代虽是历史所歌颂的太平盛世,但在贾谊看来却蕴藏了危机,权贵门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郡国对中央集权造成极大威胁。面对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贾谊以他独到而长远的眼光全心全意为人民创作出三篇《过秦论》,劝诫汉文帝调和各种矛盾,避免重蹈秦灭亡的覆辙。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秦王朝政治的成功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提供借鉴,可谓用心良苦。
然而,在钦佩贾谊贵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胸怀之时,我也在思考,秦王朝宣传究竟是否像贾谊据说的那样,是一个“优良的负面教材”?如果是的话,秦皇作为一个只知道劳民伤财的暴君,是如何统一六国平定天下的?如果不是,历史的真相又是什么?为何贾谊要如此编造诋毁他?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过秦论》上篇最为总结性的一句。在列举完秦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等令文人墨客最为痛恨的措词后,贾谊又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获得成功的范例与秦的失败作对比,突出秦王妄图控制天下百姓的野心。这让我想到耳熟能详的惨案“焚书坑儒”,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学者痛斥的暴行就如贾谊文书所写那般惨绝人寰,给中国古代文学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么,秦始皇究竟为何要焚书坑儒?他焚的又是什么书?坑的是否是儒生?
公元前213年,李斯认为历代社会动乱,天子威逊,国家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可循,以致诸侯并起,四海分裂,其根源则在于各种儒家学说和私学的存在,使人心不一,思想混乱,建议秦始皇消灭私学,除《秦记》之外的史书一律烧毁;除秦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等书外,都要将书交到所在的郡尉监督烧毁;如果有人要学习法令,
必须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书,这便是焚书坑儒的前因后果,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秦始皇没有焚烧与科学生产力发展有关的书籍,例如医书、农书,而是只焚烧了各国的史书与文学书籍;
2、秦始皇焚烧的书仅限于民间私藏,国家内部仍保留备份发;
3、秦始皇并未下令禁止学习,而是取消私学转为从吏为师,由此可见,贾谊所描绘的“以愚黔首”是根本不存在的。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阮术文士,六艺从此缺焉”,这是史记最早提到关于“焚书坑儒”的内容。显然,史记中记载的说法为坑“术士”,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却经常引用“坑儒”作为观点论证,以至后来的史书例如《尚书》、《战国策》等都依据此记载,可见,史记中前后矛盾之处有待考证。更有一些学者认为,“坑儒”是秦始皇惩罚贪 污犯罪的措施,侯生卢生等人以寻求长生不老药为由贪 污国家财政,结果因抵毁始皇无德而被抓,后又互相告发证据确凿,秦始皇将有贪 污有罪的460多人坑杀于咸阳惩戒后人④。所以“坑儒”一
事并非坑杀读书人,而是坑蒙拐骗的术士,而经过几千年科举制度的发展,真正地读书人出现后,“焚书坑儒”便被结合起来,成为反对秦暴政,批判秦无道的证据。
“焚书坑儒”暂时起到了控制思想舆论的作用,⑤而在当时,这些措施是必要的也是适度的。秦朝刚刚一统天下根基未稳,若不进行巩固政权势必会有六国诸侯东山再起。无论是在哪个朝代,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都是十分重视的,汉朝的“罢百家”,独尊儒术,清代的,实质上都是封建王朝对自身统治的维护,所以从这一角度上看,焚书坑儒一事被贾谊和历代文人批判言之有过。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这是贾谊《过秦论》当中批判秦皇苛政严法最精辟的一句,却也是令我最怀疑的一句。因为《史记》上根本没有记载过秦皇“隳名城,杀豪杰”,相反,秦的.强大正是因为依靠了那些豪杰壮士,秦皇怎么可能会杀这些国家的命脉?如果将“收天下之兵”和“销锋镝”放到现代社会,我们会发现这是在平常不过的事,一个国家的建立必须有充分的国防准备,将军队集于首都有何不妥?既然天下已经统一,人民就应该安居乐业,如果人人手上都有武器,在那样未开化的年代难免会出现恐怖 分子。当时六国虽灭,但各地残余的反秦势力并未完全
消失,分裂割据的危险仍然潜在,⑤所以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而加以却在最后评论了“以弱天下之民”,巧妙地影响了读者的判断方向与是非辨别能力,导致读者出现极端情绪。
在贾谊看来,秦的暴政导致了军民疲惫,而这些都是由于“秦王怀贪鄙之心”,“焚文书而酷刑法”,而陈胜吴广揭竿为旗也无非被刑罚所逼,二世“坏宗庙于民,更始作阿旁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百姓穷困”,“是二世之过也”。我赞同加贾谊所说的“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二世的所作所为与奸佞不无关系,弑兄夺权,败坏祖业,害天下民不聊生。但是如果说陈胜吴广起义是因为刑罚严重,我并不相信。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帝国的徭役政策并非想象般黑暗无道,所有人不论男女均有工钱,有时还会发粮发衣服;冬季工作量减免;女人做擅长工作也可与男人同酬;甚至是犯罪以徭役抵债的人,也有40天农忙假期⑥。这些细节足见《秦律》的周到,也充分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就连陈胜吴广迟到罚的也只是几天的工钱,根本不会杀头,所以比起相信贾谊所说的秦朝严刑峻法,我更愿意相信出土文物所记载的事实。而阿旁宫根据考古发现,也只是才打了一个地基,并没有建起来,所以后来唐朝杜牧所写的《阿旁宫赋》也并不可信。然而,无论是否大兴土木,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百姓宁愿修长城拿工钱,也不会乐意
动乱打仗。秦朝的法律并不像想象般严苛,看似残暴的刑罚其实是历代王朝留传下来的古法,也只是先秦时代的一些君王用过,而秦自开国以来,史料并无记载秦皇用这些刑罚残害百姓,所以贾谊的形容着实有些夸张和虚构,会误导读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