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经济》精华版|魏后凯、崔凯:建设农业强国的中国道路:基本逻辑、进程研判与战略支撑
国庆节的祝福语大全《中国农村经济》精华版|魏后凯、崔凯:建设农业强国的中国道路:基本逻辑、进程研判与战略支撑
建设农业强国的中国道路:
基本逻辑、进程研判与战略支撑
作者:魏后凯1,2  崔凯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原文刊发:《中国农村经济》2022年第1期
从古代朴素主义强国观到当代社会主义强国观,农业在大国中的基础地位一以贯之。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理想传承和千年夙愿。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点难点所在,其实现程度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成和含金量。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需要对农业强国建设在中国强国战
略中的重要地位有充分认识。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中国道路,走具有中国特的农业强国建设之路。
一、农业强国的内涵与特征
(一)农业强国的科学内涵
农业强国突出“农业强”,是一个综合多维指标评价结果的广义概念,其内涵随时间发生动态变化。本文认为,综合农业现代化历史进程,基于多个农业关键指标的国际比较,若一国农业整体或农业优势部门的现代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并引领世界农业发展,则可称其为农业强国。
农业强国建设与农业现代化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农业现代化是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的过程,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前提和底线保证。农业强国建设要求以较高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基准,逐步缩小与其他农业强国之间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差距。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并不一定意味着农业强国的建成。尽管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只有少数国家可被称为农业强国。农业强国不单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还应在
世界农业发展或农业某些重要领域中处于领先和强势地位,发挥引领作用和重要影响。
(二)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
农业强国是基于国际比较而得出的,笔者选择2020年人均名义GDP(美元)排名前30位的国家,结合劳均农业增加值、农业固定资本形成额占比、农业从业人员占比、城镇化率等关键指标,排除人口过少、国土面积过小以及农业生产规模有限和农业生产能力不足的国家,并综合考察各国的农业比较优势,经多轮筛选得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丹麦、以列、日本这10个世界农业强国。其中,美国属于综合型农业强国,不仅农产品产出水平高、品类丰富,且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中占重要地位;其余国家属于特型农业强国,以农业中特定产业或部门的强势竞争力而闻名于世。
概括而言,农业强国以“四强一高”为基本特征,即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农业竞争力强和农业发展水平高。其中“四强”决定“一高”,“一高”代表“四强”,其本质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四强”与“一高”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用于表征和测度“四强一高”的关键指标共同反映了农业强国的实现程度。如表征农业供给保障能力的关键指标包括谷物、蔬菜、水果、肉禽蛋奶、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
人均占有量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可通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等关键指标来表征,表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包括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施用强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表征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成本利润率、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
世界著名音响品牌二、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逻辑
建设农业强国,走有中国特的农业强国之路,既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华农耕文明的迫切需要,更是立足中国国情、彰显制度优势、践行道路自信的重要体现,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一)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逻辑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思想家就形成了国家谋强的系列观点,可谓之朴素主义强国观。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在历代君臣的强国观中得到了充分论述和展现。当政者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农业的重要性,只有农业兴盛、仓廪丰实,才能筑牢历朝太平盛世的根基。
纵观世界发展史,古代文明发源地,例如两河流域、地中海沿岸、尼罗河三角洲、黄河流
域等,无不建立于优质农耕资源基础上。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生逐步推动传统农业瓦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持续下降,但发达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保障农业生产,尤其通过现代工业和服务业来改造农业,着力将农业培育成为高附加值产业。
漫画人物脸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没有农业的稳定增长和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工业化转型,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就失去了根基。夯实农业基础,将农业做大做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农业图强的方式与手段随时代演进而变化,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对于中国农业强的向往和追求。
世界杯2022赛程表
网络流行用语(二)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理论逻辑
农业强的本质在于如何实现农业持续增长和发展,发展经济学主要从3个研究视角展开。一是结构变革视角,强调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下的农业增长。二是诱导性变迁视角,强调结合资源禀赋进行制度或技术上的选择,到实现持续增长的路径依赖。三是内生增长视角,要求通过现代生产要素的引入,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源泉和机制,实现农业持续增长。
立足既有经济学理论对农业发展的解释,中国固然具有农业可持续增长的潜力与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可能。然而诞生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更多基于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来看待国家发展问题,对于已经具备向强国转型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达到特定生产力水平时,如何进一步塑造优势,实现转型并立足世界强国之林,既有经济学理论仍缺乏一致性解释,尚需更多发展中国家经验来完善。
此外,讨论农业如何发展问题,在聚焦经济理性的同时,更需要扎根乡土文化与国情农情。农业发展对于中国的意义不仅是产业部门或生产生活资料的提供者,它蕴涵文化、社会、精神等属性,是经济社会变革的根基。在经济学理论适用性与中国农业发展特殊性之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全面实现农业强的过程作为面向未来的探索,遵循唯物主义发展观,是整体、系统性的实践过程,既不能照搬现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更没有现成经验与发展模式。中国建设农业强国,将为修正和完善发展经济学理论提供空间,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实践逻辑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和重要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国家战略问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顺应时代所需、符合人民期盼,更是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突出短板,向世界农业强国看齐、传播发展中国家经验的重要举措。
首先,建设农业强国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要求。到本世纪中叶,如果不能如期建成农业强国,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成和含金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农业强国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拉长“农业现代化”这一短腿,稳固现代化强国建设根基。
其次,中国建设农业强国将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与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经验基于和平稳定的自主发展,强调相互尊重与合作共赢,更契合发展中国家实际。中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合作互惠中支持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不仅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经验,也为世界农业多元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三、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条件
从发展进程看,根据笔者评价,2018年中国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程度为66.1%,预
教师节礼物制作
计2035年中国总体上可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从宏观经济走向和政策支农力度来看,农业中长期增长态势稳定,中国已经具备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条件,应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上重要议程。
首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处于1万~2万美元(当年价格)区间的历史时期,都能够牢牢利用经济增长红利来推动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当前,中国不同领域的强国建设陆续开启,强国战略体系初现雏形,树立并坚持建设农业强国的理念和方向,符合农业发展规律。
其次,中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如期建成农业强国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随着综合国力和政府调控能力的增强,中国有能力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从而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全方位保障,这契合未来民族复兴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更高要求。
再次,各地纷纷提出建设农业强省、农业强市、农业强县,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创造了有
利条件。近年来,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西等省份均明确提出要建设农业强省,一些地方将农业强省建设与本地特相结合,提出建设林业强省、畜牧业强省、奶业强省、渔业强省、水产强省、种业强省等,不少地方也对建设农业强市、农业强县等作出了部署,都有力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