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体系分支简述
藏族体系分支简述
藏族的主体是古代的吐蕃人,公元633年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在其后不断的征战中融合了古羌集团中的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和古鲜卑集团的吐谷浑以及部分汉族,形成了今天的藏族。
藏族自称“博”,并因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称谓。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称为“康巴”,西藏北部及四川西部、甘南、青海称为“安多娃”,统称“博巴”。“巴”、“娃”,藏语意为“人”。
藏区分布:
东北分支白马藏族被中国官方暂定為藏族一部分;
东部分支嘉绒藏族在也被识别為藏族;
南部藏语分支在中国境内被官方定為门巴族,而部分还包括印控的藏南地区、不丹国、印度锡金邦,这四个相连地区语言相互接近,都属於藏语的南部分支,也都是信仰藏传佛教的区域;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大部分属於拉达克,拉达克也是传统的藏区,语言属藏语的西部分支,宗教以藏传佛教為主。而拉达克以西部分地区虽然语言仍為藏语方言,主体宗教為伊斯兰教。
此外,在巴控克什米尔、印度其它地区、尼泊尔等邻近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也有小块的藏区分布。
服装地摊货批发网四大分支:白马、安多、康巴、嘉绒
藏族按地域和方言分为三大块:
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我们常说的康巴藏族、安多藏族、卫藏一带的藏族,就是根据三大方言的范围来划分的。
卫藏——
“卫藏”指拉萨、日喀则一带,即传统地域里前后藏的统称。该地域还包括阿里、山南以及部分林芝及那曲地区。这一地域内的藏族在方言方面比较一致,而且在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经济等方面也较同一,是西藏地区传统的核心地域,旧称为西藏的本部。居住于该地域内的藏族统称为卫藏藏族。
安多——
安多藏区是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个重要藏族文化地区,常与卫藏和康并列。范围大致相当于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黄南、果洛四个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
安多历史上称为朵思麻,是从朵思甘(今康区)分出来的。
安多地区主要通行藏语安多方言。
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卿山至青海湖一带。安多藏族的着装特别富丽,冬季用的藏袍面料以丝绢为主,不似卫藏等地以相对素朴的氇氆等为面料。帽子也多饰裘皮,衣帽布料上多以绿、金、黄、红等为主的图案装饰。由于安多地区受蒙古和汉族影响较多,所以在习俗和体形特征方面比较有特点。安多藏族普遍高大,体形丰满,男女都比较漂亮。
工布——
在康区与卫藏交接的林芝一带,居住着珞巴人和门巴人等,这一带古称工布地区,以工布江达、林芝为中心,这一带的藏族习惯上称为工布藏族。
康巴——
康巴亦称康区或康巴地区,是古卫、藏、康三部之一。康巴藏族即康区的藏族。康区最早是指卫藏以东广阔的地区,后来这一地域又分为“康”和“安多”两部分。
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云南迪庆、青海玉树等地。但历史上也曾把西藏东部包括安多、康巴以及雅安、阿坝、凉山等藏族地区统称康区,并曾设西康省;石家庄乒乓球
康区多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旧称“朵思甘”地区。习惯上将西藏丹达山以东的地区,东与四川西昌,雅安地区和阿坝藏羌自治州相连,北与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相连的地域叫称为康区。具体包括: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州、四川甘孜州、青海五树州以及那曲东南一线。
赛尔号战斗系精灵康区地势多南北纵贯河谷,很早以来便是民族走廊,这一带的藏族多为历史中各民族大交融而成,学术界多称此为“藏羌信道”、“藏彝信道”等。往南延伸可达缅甸一带,在语源方面统属藏缅语系,故支系众多,但没有什么明确的族别界定,皆统称为康巴藏族。
康巴地区历史上处在汉藏过渡地带,在行政、宗教,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康巴人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直爽的民族共性,宗教方面尤为虔诚,
有经商和远游传统,体格相对强壮等。装束上最明显的是,康巴男子多扎英雄结以示勇武。这种传统保持至今,拉萨街头随处可见。
康巴藏区服饰与西藏安多有一定差异,形成了独具特而又多姿多彩的服饰系列。可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饰、嘉绒服饰、牧区服饰五类。
白马——
在阿坝东北部的藏族,还分有“白马藏族‟等支系。
在平武县西北部的白马、木座、木皮、黄羊关4个藏族乡境,聚居着一支古老的民族,通称白马藏族。白马藏族居住在九寨沟的高山上和甘肃文县铁楼白马自治乡境内。
"白马"是古藏语,汉语意思为"藏族的兵"。传说,公元6世纪的某一天,吐蕃王朝东征大军与唐朝的部队在九寨沟一带相遇,于是,一场昏天昏地短兵相接的激战开始了,最后,这场战役以吐蕃王朝的胜利而告终。奇怪的是,这支打了胜仗的队伍并没有跟随大部队继续前进,而是就地留守。整个东征结束了,大部分的士兵都相继被召回,而这支队伍却没有接到任何回家的指令,永远被遗忘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这是一个忧伤了一千多年的故事。故乡的影子在思念的泪水中渐渐模糊,一切只能重新开始。他们躲在高山森林里,过上了半农半牧的隐蔽生活。
时光在飞快地流逝,为了能够永远记住"藏兵"这个特殊的身份,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白马"。
白马藏族是一个极特殊的藏族分支,服饰语言与一般藏族有很大差异,无论男女,均头戴自制白盘形荷叶边羊毛毡帽,上插一支或数支白公鸡尾羽,作为本民族的标志。除了衣服花边外,看不出其他藏族的特征。
白马藏人有自己的语言,语音与某些地区的藏语方言极为相似,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白马藏人一般通用藏语藏文。
彩纸灯笼
白马藏族的每个寨子后面的山都是神山。白马藏族不信佛教而信奉原始藏族苯教,其中最崇信的是称为“叶西纳蒙”(意即“白马老爷”)的一座神山。长在神山上的树都是神树,这些树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如果有人胆敢砍了这里的树,会遭到全寨人的唾弃。刻在门窗上惟妙惟肖的动物造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装饰,而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的信仰。据说,它与白马藏族的动物
崇拜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说,有黑熊部落、猴子部落、蛇部落,最大的要算羊部落,部落里面又分小的部落,小的家族。动物的名字就是部落的名称,这是白马藏族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每当逢年过节,各个部落在戴上他们本部落的标志性面具后,驱邪祈福的歌舞表演就开始了。当地人把这种舞蹈称为"十二相舞",实际上,这既是森林里动物真实生活状态的一种翻版,也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形式。
白马人坚信祖先是吐蕃帝国驻边军人,白马藏族人从60年代以来,一直要求把他们这一支归入藏族。
1978年,著名学者费孝通曾经专程赶赴平武研究白马藏人,并认为应把白马藏族单独承认为一个独立的民族。
虽然至今对白马藏族的归属还没有准确的定位,仍把他们归属于藏族,但是部分专家认为白马人是古代氐族白马氏的遗裔。
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在藏语里的意思是“东方人”。他们主要居住在中国和尼泊尔边境属于西藏自治区樟木口岸的樟木镇和定结县的陈塘区,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夏巴尔人有2000多人。
夏尔巴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通用藏文。夏尔巴人分为立新乡和陈塘夏尔巴人。陈塘夏尔巴人的语言比较杂,既有藏语、尼泊尔语、还有土语。他们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很多人以自己的族的名字夏尔巴为姓。名字与藏族相似,但不冠房名。像陈塘夏尔巴人的姓氏就分两种,叫提嘎瓦、从巴瓦。
嘉绒——
嘉绒在州内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甘孜州、雅安市、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嘉绒语,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为嘉绒藏族,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
“嘉绒”一名因嘉莫墨尔多神山而得名,意指墨尔多神山四周地区。
“嘉绒”意为女王的山河。
嘉绒藏族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藏族分支,主要有古羌人、汉人和吐蕃人融合而成的集体,分布在阿坝州的九寨沟、松潘、马尔康、理县、小金、黑水、茂县以及甘孜州的丹巴等地。历史上嘉绒一带地处藏、羌、汉等多民族交合部,融合情况更加复杂,所以嘉绒藏族带有较多揉杂特征。如头帕、绣花鞋
致敬劳动者和腰带等装饰与羌族形似,其生产模式以农业为主,在风俗和习性上又有汉族的特征。
《安多政教史》载:“多麦南北的人种大部分是吐蕃法王(按:指松赞干布)安置在唐蕃边境驻军的传人,……”。在公元5—6世纪时,嘉绒地区人户很少,为措巴首领割据称雄时期。7世纪初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嘉绒地区也统一于吐蕃之中,由赞普的将领充任嘉绒各地首领.嘉绒地区在《安多政教史》一书和讲藏语安多方言的藏民中称…查柯”。其因是:“历史上吐蕃赞普曾派遣大臣柯潘前来嘉练地区担任首领和武将,他的官邸在松岗以北,吐蕃王室在圣谕和公文中称他为…嘉木查瓦绒柯潘‟或…查瓦绒柯潘‟,简称…查柯”‟。柯潘是从西藏四大家族之一的扎族中招募来大批士兵的指挥官,主管唐时吐蕃的“西山八国”。
古代称之为“嘉良夷”、“白狗羌”、“哥邻人”、“戈基人”等的“羌、氏、夷”部落,实为“皆散居山川”的土著居民。在吐蕃第九代赞普布德贡甲时期,即大约东汉顺帝时期(126年),吐蕃地区的原始宗教——本波教,就由吐蕃传入了州境,并逐渐兴宏起来,吐蕃文化的传入和对嘉绒藏族古代先民的影响始自东汉,佛教则晚于8世纪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才在州内发展起来、由于宗教文化为中心的吐蕃文化的长期影响,佛教(早期是本波教)逐渐成为上述部落全民的信仰,加上吐蕃大量移民和军事占领与统治,经过一千多年的融合、同化,与吐蕃长期的相互交往,从而形成今日统一的嘉绒藏族。
这也是目前最明显、保留民族特征最弱的一个分支。许多地方的嘉绒藏民不仅服饰,连语言
也完全,小金、宝兴等有些地方甚至年轻人已经不再会说本民族语言。其中以黑水的嘉绒藏族保留本民族文化成分比较完整些。
大连景点介绍藏族歌手阿兰.达瓦卓玛即出自嘉绒藏族
谜一样的木雅藏人——
在康区木雅一带(甘孜州折多山和雅砻江之间)的藏族囚其独特的语言和习俗,也称“木雅藏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