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氏父子的作品及其演变——简析中国绘画家族传承模式
米芾的画具备了文人画的特点,但是至于具体画风,没有特别详细全面的描述。而“墨戏云山”倒是在米芾之子米友仁那里有相对较多的存世作品和相关的史料记载,邓椿在《画继》中论述到米友仁的画时说道:“米友仁所作山水,点滴云山,草草而成,而不失天真,其风气肖乃翁也。”[3]由其可以窥知米芾的画风。
家族式艺术传承的绵延,是中国艺术史上几种长期持续发展的模式之一。然而扮演着传承角的后代艺术家的成就却往往会被人忽略。无论其技艺如何,那些继续从事艺术创作的子辈,在中国艺术史上似乎总是扮演着从属的角,然而,有些时候他们却是编织历史网络的决定性角。米友仁就背负了来自父亲的期待与种种压力,还有时代变迁给一个艺术家所带来的种种磨难。
米友仁肩负的重担可谓甚于任何第二代艺术家。面对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动荡,传承父亲的艺术风格刻不容缓,由他在艺术上的种种表现,固然可以窥知他对家庭风格的传承演变。但是米友仁必定意识到保存父亲作品的重要性,努力使之流传久远,而米芾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不论墨迹或者是碑刻版,其数量之庞大(相对于北宋其他书家),很可能是其子米友仁努力的明证。
米友仁,初名伊仁,后改名为友仁,字元晖。他是米芾的长子,因此他无疑蒙获了父亲米芾更多的关照。在绘画和书法艺术上也必然受到父亲完整而一手的调教。米芾有诗曰:“携儿乃是翰墨侣,侠竹不使舆卫将。”[4]米友仁一生跨越了两宋之间,因为米芾的原因,知名于宋徽宗时代,米芾虽然自己也画菠萝菠萝蜜
画,但是其成就总不如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那样极致。而在其子米友仁的身上,绘画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米友仁的画卷现存的有《潇湘奇观图》《远岫晴云图》,等等,从这些画卷中可以看出,“米氏云山”多取长卷式构图。画面多取江南云山雾绕的景,与其父米芾在绘画的意趣上是一脉相承的。
米友仁说:“(扬)子云以字为‘心画’,非穷理者其语不能至。是画之为说,亦‘心画’也。自古莫非一世之英,乃悉为
此,岂市井庸工所能晓。开辟以来,汉与六
朝作山水者不复见于世,惟右丞王摩诘古今
独步,仆旧秘藏甚多,既自语丹青妙处,观
其笔意,但付一笑耳。”又说:“昔陶隐居
(弘景)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
云。只可自怡悦,不能持赠君。’余深爱此
诗,屡用其韵跋与人袖卷。”[5]从上面这些
话可以看出,米友仁把绘画作为画家“借物
写心”的工具,所以借扬雄的话,“以画为
心画”,只求自我的“畅神”,不计他人的好
恶褒贬。所以可以看出米友仁的绘画内容和
表现形式是与其他的职业院体画家的作品大
相径庭的,米友仁也自诩自己的“墨戏”为
“气韵不凡”。他继承了米芾的绘画思想,
而且有了进一步的演绎和发展。
其中《潇湘奇观图》是米友仁最为具有
代表性的作品,现藏故宫博物院。整幅画云
雾占了大半,深得“平淡天真”的意趣,云
气飘动变幻,山峦隐现,树丛映带,重重的
计算机的分类沙渚,墨丰富,画中笔墨润气而又厚重,
浓淡枯湿,变化莫测。让观者置身于迷蒙神
秘的氛围中,随意挥洒却自得妙趣,笔法看
似随意但是却十分讲究,画面上的点子层层
叠加,墨随笔走,积点成面,同时也可见连
勾带皴的线条,处处见笔见墨,但又处处无
笔墨痕,笔精墨妙,可谓极致,笔墨结合自
然天成。
米友仁的“墨戏”体现了他在父亲米芾
绘画基础上的具体演进与传承,“墨戏”的
“戏”带有当时文人士大夫玩赏的心态和清
淘宝网怎么领优惠券敦淡泊的趣味,同时米友仁的绘画实践在一
定程度上也对院体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推
动了北宋后期的“士人画”的进一步发展。
自动弹出网页
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的“米家山水”
以不求形似的“戏笔”或者“士人画”的审
美趣味与绘画技巧为“文人画”的繁盛做好
了充分的准备,从此以画工画为主体的中国
绘画史开始让位于文人画。
同时,米氏父子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
画”的开创问题上丝毫不逊于文同、苏轼
等人,而且还更为彻底。文人画产生了前所
未有的意识,画家开始从笔墨本身或者是说
通过游戏翰墨的效果,来寻与内心审美趣
味一致的艺术标准和美学价值。这可能是米
芾、米友仁父子对后世文人画做出的最有价
值的贡献。
家族式艺术传承的延绵,成为中国艺
术史上长期持续发展的模式之一。通过对米
芾、米友仁父子传承方式的梳理,可以从中
得到对当今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借鉴。传承不
是简单的模仿与吸收,更不是亦步亦趋,而
是个体的抒发与拓展,在技法传承的背后有
着深刻的文化认同与精神独立性。在中国山
水画的发展过程中,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最打动人心的感恩祝福语
新,传承与创新就像两只有力的臂膀,一直
支撑其不断进步。创新的基础是传承,而创
新又是对传承的升华。家族式的艺术传承模
式还需我们更进一步地去研究,以此获得更
多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资源。
注释:
[1]米芾.苕溪诗卷[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
社,2006.
[2] [4]郑以墨.米芾《画史》研究[J] .美苑,
2008(06).
[3] [5]邓椿.画继[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
社,2003.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级美术学在读博士
约稿、责编:金前文
地理信息系统就业2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