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法人授权书《管子》文言文阅读精训
印度暴雨致近200人遇难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联想电脑型号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 七十九代之君, 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 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 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 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
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粟也者, 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 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横线上,每写对一处给 1分,写错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舜A非B严C刑D罚E重F禁G令H而I民J归K之L矣M去N者O必P害Q从R者S 必T利U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称王, 与《鸿门宴》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王”用法和意思相同。
B. 蕃,增长,与《种树郭橐驼传》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中“蕃”用法和意思相同。
C. 舜,传说中中国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 与黄帝、颛顼、帝喾、尧合称“五帝”。
D. 涂,途径, 与《齐桓晋文之事》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涂”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管子认为治国的前提条件是让百姓富裕,贤君一定要先使民富,然后再治理国家。
B. 历代的君主因重视农业生产,所以虽然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
C. 从事商业比从事农业更易获得财富,因此百姓虽遭受刑罚仍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
D. 文中多处运用重语铺排的手法,论述缜密深刻,酣畅淋漓,突出了农业的重要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2)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14. 管子的治国理念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3分)
答案
10 HMQ
陈奕迅不要说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舜非严刑罚重禁令”中,“舜”是主语,“严刑罚重禁令”是请语,共同受“非”的限制,句子结构完整,在“令”后停领;"矣”是句末语气词,在“矣”后停顿:“去者必害”与“从者必利”结构一致,二者之间停顿。
11B
【解析】本题考看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幸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人正晚,句意:然而都能统一天下。/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称关中王。B.错误。动词,增长;使动,使增多。用法和意男不同。句黄;是粕合增产的好地方。/说并不是有能使它是客结得早
又多的办法。C.正确。D.正确,这径:道路。意思不同。句意:招引民众的途径。/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故选B。
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百姓虽遭受刑罚仍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错误。由原文“故逃徒者刑面上不能止者,票少而民无积也”可知,是说逃跑迁徒的百姓虽遭到处罚,也不能禁止他们外流,而不是弃衣从商。故选 C。
13(1)弃农业面从事商业,那么土地就而国家就贫穷了。
(2)没有好巧之事,那么百姓就会,富裕而,这是成就王业的方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井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意2分:“本事”,指农业:"事”,从事。"(2)句意2分:“治”,,太平;“王”,称王。
14.①富民强国;②重农抑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是以兽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可知,富民强国;
②由原文“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可知,重农抑商。
参考译文:
但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困就难治理。因此,善于治国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称王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狼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百姓)放卉农业而从事商业,那么土地就荒芜而国家就贫穷了。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热而,官府征税却急如
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货来应付上面征课。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来雇人浇地。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一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从嵩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这样,农民专一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星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那么百姓就会,富裕而,这是成就王业的方法。
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
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建成“邑”,第二次迁徒建成“都”,第三次迁徒建成“国”。
我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正是关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逢,以至于有所杀我,人民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可以打工384天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
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萧北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