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水墨交融写青山[3]
第4课水墨交融写青山
教材分析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洛神赋图》初见山水画萌芽,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的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等。
本课通过感受古人的“笔墨”、用笔的方法、酣畅淋漓的表达、树木与山石的画法四大板块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山水画的表现语言,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生通过临摹学习山水画的笔墨,感悟山水画的笔墨意蕴。
中层干部管理
1.教学路径
看:中国画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绘画工具,这就决定了其独特的视觉语言特点;山水画以自然山川景为描绘对象,融入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打破时空限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画家的精神感受。欣赏山水画作品,了解其布局、用笔用墨方面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感悟画家的内心世界。
学:了解毛笔的的特点、基本表现方法;学习树、石的程式化语言,了解笔墨“皴法”是古人通过观察而形成的一种极富创意的视觉笔墨;体悟在山水画作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实践:结合自己掌握的笔墨方法,尝试临摹一幅书本上的山水画作品。
2.课时建议
中国七夕节
本课设计为2 课时。第一课时为经典山水画赏析,“笔墨”体验树木、山石的技法练习,尝试临摹一幅山水画作品;第二课时为追寻大师的意境,融合自己掌握的笔墨语言,创作一幅山水画作品,传达心中的山川意境,在尝试、探索中感悟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欣赏山水画的笔情墨趣,了解山水画的程式化语言及独特的艺术
特点;
技能目标:尝试山水画树木、山石的基本笔墨方法,临摹一幅书本上的山水画作品;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体悟山水画意境,形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山水画基本的笔墨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中国画工具、研读相关山水画资料。
四、教学要点
(一)、中国画用笔的方法:(重点为中锋、侧锋的技法讲解)
中锋:运笔时笔锋尖端藏在笔痕中间;
侧锋:运笔时笔尖偏在一边,墨线往往一边齐、一边毛;
露锋:笔锋顺纸落笔,形成笔锋外露的尖笔、散笔;
藏锋:起笔和收笔时做反方向动作,使笔尖隐在笔画中,不露锋芒;
皴法:皴法是山水画为表现山石的质感所创造出的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一种外化,其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是画家思想、情感的表达。皴法的运用,意不在本身,而是表达画家审美意象的一个载体,是画家内心情感的审美追求。
(二)、中国画的构图:又称章法或布局。中国画的画面构图透视关系是多点的,没有固定的一个视点,中国画这种散点的、移动的透视关系给画面提供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自由空间。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三远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就是一种散点透视法,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
(三)、山水画意境: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的双重构建,其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精神表现,而是运用“情与景汇,意与象通”构成意境空间,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
心源”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四)、石涛:清初四僧之一。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擅画花卉、蔬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其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其画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恣,淋漓酣畅,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又能独特、和谐地统一为自己的风格特。吴冠中先生认为,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国传统画论的集大成者,游走在现代和传统之间。
(五)、《蛙声十里出山泉》:是1951年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幅水墨画。画面中
山川、河流、蝌蚪无不生动鲜活。这幅画秉承中国画“重墨不重”的特点,巧妙而娴熟的用墨,使画面有了彩的感觉。老舍先生将古诗变成具体的画面,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可以让人联想到,在交配季节里,青蛙那此起彼伏的叫声。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欣赏感悟
欣赏山水作品,感悟古人笔墨,学习“笔墨”的多层含义:
1、中国画工具;
2、中国画表现技法:笔法、墨法;3山水画的笔墨方法;
二、尝试体验
教师演示中国画用笔的方法及山水中树木、山师的画法,学生尝试体验并交流“笔墨”的感受;
如许的意思
三、临摹传承
山水画讲究“师法自然”,画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对自然中树木、山石的表达的基本程式,本课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笔墨语言,临摹一幅山水画作品,感受画家的精神情感。
教学评价
学生交流临摹创作感受,学生间相互评价;教师点评总结,鼓励学生感受自然,感悟传统文化;
第一课时教案:
事业单位考试考什么课前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毛笔、墨、宣纸、画毡、国画颜料。
一、新课导入
赏析讨论:《蛙声十里出山泉》现代齐白石
教师提问:这幅山水画描绘了什么内容?
画面的构图、彩有什么特点?
画家传达了怎样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师小结山水画的笔情墨趣,并导出新课“水墨交融写青山”
二、新授课程
1. 感受古人笔墨
分析探讨:《秀石疏林图》元赵孟頫
(1)、曾经欣赏画家的哪幅山水画?
(2)、《秀》传递出怎样的意境?
用笔的方法:(活动一)
高云翔案件中锋、侧锋、露锋、藏锋
教师示范用笔方法,学生初步尝试,体悟中国画绘画工具的运用。
(3)、比较分析:画中树木、石头的笔、墨有哪些变化?
小结:石块用笔方折爽利——侧锋;树干线条浑圆饱满——中锋。
“石分三面、树分四枝”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山水画中树、石的造型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程式:
程式的本意是法式、规程,它含有规范化的涵义。中国画家在表现自然时,注重景物的总体精神和特征,在长期深入观察和积累中,对树木、山石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表现程式。背景空白,突出了笔墨情趣。
2. 体悟山水意境
山水画中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情与景交融的独特审美内涵。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赏析:《山水》清石涛
画面意境:清幽静谧。石涛运用线的粗细、刚柔、浓淡、疏密等形态组合的变化构成近山远水,岸柳
板桥,不受客观世界中光线、彩、透视的制约,形成画面节奏,从而传递画家的情绪、感受和富有生命力的内心世界。
3.教师示范:树木与山石的技法
古代画家画树叶时创造的各种点叶法:菊花点、胡椒点、介子点、松叶点等;
古代画家画山石时创造的各种皴法:是表现山石﹑峰峦纹理的画法,以《山水》中皴法为例局部示范;
活动二:学生尝试练习各种笔墨方法,交流自己的体会及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解决。
昵称4个字霸气4. 临摹传承文化
作业要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