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及市内水系与武汉市的发展
长江及市内水系与武汉市的发展
 
经典语段江河文明与城镇和谐发展(作者:方立娇)
      ——长江以及武汉市内水系与武汉的发展
在武汉市,汉水注入长江形成武昌、汉阳、汉口的三镇格局,我们看了武汉市地图便可知道,不仅长江从市中心穿过,同时武汉市也有大大小小城内湖泊100多个,所以武汉市可以说是研究江河文明和城镇发展的重要案例。拥有3500多年文明传承与积淀的武汉,早在宋元之际,就成了知名的港口城市,素有“东方芝加哥”之称,被认为是振兴长江全流域经济,带动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命脉”所在。
图一:武汉市水系图
第一篇:长江以及市内水系与武汉的历史沿革
据近年考古工作发现,一万多年前,武汉地区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市郊黄陂的盘龙城遗址,考证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商代古城。武汉在夏代属荆州,殷末属南国,周初属周南,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明成化年间,龟山以北的汉水支流逐渐成为汉水入江主流形成武昌、汉阳、汉口的三镇格局。1856年战争后,陆续有十几个国家涌进汉口,设领事,开租界,办商行。清朝中期,汉口成了非常繁荣的城市,与汉阳、武昌形成“三镇鼎立”。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决定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定名武汉”。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武汉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发生在武汉的故事总也离不开“水”。比如东汉末年,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汉口开埠在第二次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规定增开汉口等11座城市为通商口岸。
说不清是武汉拥抱了长江,还是长江选择了武汉。
营养师报考条件最新规定
第二篇:长江及市内水系与武汉的和谐发展
一.长江与武汉的发展
近代,武汉借助得天独厚的水利优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中国重点建设由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武汉受到重点安排,成为这一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打造了“武钢”“武船”“武重”“武锅”等一批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使“武汉制造”大到船舶、桥梁,小到皮鞋、手表、螺钉等都享誉全国。一直凭水运“通江达海”而得“”盛名的武汉,成了中国经济誓言“赶超英美”的一张王牌。 进入21世纪,武汉市凭借在长江航运中的中心地位,成为了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
1.“两通”政策助武汉兴盛
1984年4月,武汉市政府采纳了经济学家李崇淮的建议,制订了以“两通”为突破口的综合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很快得到国务院的批准,武汉三镇就此敞开大门,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格局。
这一战略冲破了旧体制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带来了武汉交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物流的勃兴。 进入20世纪90年代,武汉有12家过亿元的大型商场。在1991
年全国评出的百家最大零售商场中,武汉占了7家,雄居全国之首;作为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从起初的一条只聚集了103家个体工商户的小街,逐步延伸到了10多个社区、100多条街巷里弄的千家万户……“货到汉”的历史得以重现。
2.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
长达6300公里的长江江面上,几千年来从未建过一座桥梁。长江切断了纵贯南北的铁路、公路运输,京汉铁路的钢轨与粤汉铁路的钢轨始终是隔离、阻断的。因此,在长江上建桥,成为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
  1955年9月万里长江第一座大桥动工,1957年10月15日建成。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连接南北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将原京汉、粤汉两条铁路连接为京广铁路,也把武汉三镇的干道连通。从此武汉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时期。
延庆旅游景点
接着武汉又架设了一座一座桥梁,时间表如下:
武汉第一座长江大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 (公铁两用)
武汉第二座长江大桥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
武汉第三座长江大桥2000年——白沙洲长江大桥
武汉第四座长江大桥2001年——军山大桥
武汉第五座长江大桥2008年——阳逻长江大桥
武汉第六座长江大桥2009年——天兴洲大桥(公铁两用,在建,2009年通车)
武汉第七座长江大桥2011年——二七长江大桥(在建,2008年9月开建,2011年通车)
还有,武汉长江隧道(在建,2008年12月通车)
3.中部崛起,武汉借长江发力
武汉是长江中游的特大城市,具有其它城市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一是得水独优,武汉位于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的交汇处,航道网络居中游之首。二是交通便捷,武汉位于横贯东西的长江、沪蓉高速公路和纵贯南北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的交汇处,得中独厚。三是腹地市场广阔,武汉作为中部商业重镇,市场辐射范围广及30个省、市、自治区和600多个县市。招商银行银行信用卡
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武汉建设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国家编制了武汉航运中心建设计划,力争把航运中心建设计划整体或重要项目建设纳入武汉市、交通部、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以落实航运中心建设资金,争取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完成长江干流航道整治、枢纽港建设和航运信息通信系统建设等重要航运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航运市场大发展创造条件。
    经过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调整,结合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港口和运力发展规划,为适应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初步拟定以两个阶段来实施,即2010年构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基本框架,2015年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并使航运中心成为长江中游的集装箱运输枢纽港、大宗货物中转港、外贸货物的主通道。
  武汉的崛起和发展,与长江忧戚相关,长江经济带的崛起,将为武汉带来无尽的机遇和发展的基础,是武汉发展和中部崛起的希望。即将崛起于长江腹地的武汉新港,将成为中西部地区走向海外的国际港、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
水煮鱼的做法大全二:市内水系与武汉市的发展
在首届城市水景观建设与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上,武汉1996~2000年城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指数表显示,五年来,武汉市研究区内的湖泊面积从45.602千公顷下降到45.437千公顷,减少了165公顷;同时与会人员还指出了城市水景观建设与水环境治理中的诸多错误做法。比如像水利防洪做堤岸那样做驳坎,破坏了水岸的生态功能,减少了亲水性;城市滨水建设中石砌驳岸、花岗石铺地、毛石压脚护坡,有些工程甚至连河底也铺上混凝土。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换取的却是土地的“窒息”和自然生态的沦丧。 这些错误的做法导致了城市特丧失和城市水环境、水生态功能退化。
新世纪一开始,武汉便投入到了探索江河文明与城镇和谐发展的实践中去,并逐步成为了全国城市水系规划的示范城市。
1. 江城“治水”思路成全国范本
2007年09月27日国家建设部专家组评审通过武汉市规划院主编的《城市水系规划规范》。该《规范》集中体现了武汉市在探索江河文明与城镇和谐发展的道路上的成果。
新编的《规范》,对水系规划内容作了一些强制性规定,如“对自然水体的改造,不得减少水面面积。”“现状水质为劣Ⅴ类的水体必须进行内源污染控制与处理”等。 
武汉市规划院介绍,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治理黄孝河是把脏和臭“盖”在地下。90年代,建设汉口江滩,“腾”出了城市中心区内漫长的生产性岸线,变成市民参与和共享的大型绿化公园。2002年,武汉“水专项”提出六湖连通,建立水体系,使水景与城市交融,提升了城市品质和空间。
  其中,条例专设“山体、江河、湖泊及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的章节,规定在山体、湖泊水域内,除按照规划建设的园林小品及市政公用设施外,禁止建设任何建筑物、构筑物。建设项目临近山体、湖泊的,不得占山填湖、破坏自然山体形态。
2.人水和谐:构建生态之美 
武汉是一座水边的城市,目前,全市有56%的河流和89%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008年新年伊始,武汉市开始了对武汉市内水系的全方位生态修复,从截污、河底清淤、水生植物恢复、生态湿地及坡岸整治等多方面着手。比如连接汉江与龙阳湖的琴断小河位于武汉市郊,这里的水质将直接影响整个汉阳连通水系的水质状况。武汉市在此投巨资建设了污水处理工程,工业污水经此处理,通过河东岸总面积4万平方米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半天然湿地和水生植物塘的净化,最后注入琴断小河。
武汉市也已于去年7月8日正式实施《武汉市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办法》,以期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同时为了为监控和管理武汉水环境,武汉市政府规划投资4200万元,建立标准化的水环境数字管理系统,包括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等。
3.武汉水系生态网显雏形
  2002年9月,武汉市同科技部签订了项目协议。按照协议成立武汉碧水科技公司专门负责项目运作。三年后的2005年9月,武汉市被水利部确定为首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
柠檬鸡爪的做法  为了将武汉建成“水中江城”,再现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景观,制订了江湖连通工程。该项目包括“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新区“六湖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
  “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由东湖、沙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和杨春湖组成,实施水力调度、点源控制和生态修复,并与长江连通,形成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以达到“流水不腐,清水释污”的目的。
新区“六湖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是将龙阳湖、三角湖、墨水湖、南太子湖及后官湖连接贯通,
再与长江相通,形成“襟江带湖”连通体系,实现“一船摇遍新区”的美妙设想。武汉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这两项工程已经开始启动。新区“六湖连通”生态修复工程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武汉水专项”的科研及示范成果,第一期工程(2004-2005)已于2005年底完工,第二期工程(2005-2007)也已于2007年完成。“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中的截污工程也已启动。目前东湖周边排污口已堵80%,东湖水质逐渐好转。
经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秀美的城市水系逐渐展现在武汉市民面前,到湖边散步游玩逐渐成了江城市民的一大乐趣,可以说武汉初步实现了人水和谐的治理目标。
第三篇. 长江及市内水系与武汉旅游业发展
  1.江河为武汉城市添彩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长江、汉水穿城而过,城市呈现依江发展的汉口、汉阳、武昌三个组团的格局。市区山青水秀,湖泊众多,拥有多处风景名胜旅游点,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图二:武汉市旅游图
2.武汉市的因江河而形成旅游景点
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黄鹤楼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吟诗作赋,其中崔颢的千古佳作《黄鹤楼》诗使黄鹤楼名扬天下。1981年10月,武汉政府重建黄鹤楼,1985年6月落成,高大雄伟、金碧辉煌,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公矾上,与黄鹤楼隔岸相对,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名冠四方的楼阁隔江相望,在万里长江上惟此一处,现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