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作文关于屠呦呦获奖
【篇一:作文:屠呦呦获奖的思考】
【题目再现】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屠呦呦为人类做出来伟大的贡献,荣获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的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和苦恼,在一百多个国家里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国际科学界这样评价屠呦呦,而屠呦呦本人对此并没有太大反应,屠呦呦表示自己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才知道得奖的。对于能够得奖,她表示:“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她语气平静,“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请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方向】
1、人类发展需要奉献
2、扎实做事,低调务实
3拒绝喧嚣,不慕虚名
【范文】
我自静默向纷华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一一题记
杨绛先生曾写道:“我们曾如此渴望生活的波澜,到最后却发现,生命中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读来莫不发人深省。
诚然,唯有怀静默之心,方能于浮华之中坐定寂寞,与纷扰之中保持淡然。
我自静默向纷华,活出生命的专注,勿让浮尘扰。获诺奖的莫言拒绝喧嚣与繁华,回到落后却宁静的乡土潜心创作;研制出济世良方的屠呦呦处之淡然,获得巨大荣誉仍无骄躁之
。杨绛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位耄耋之龄的老者,以最简洁的语言阐述了生活的智慧:不争,故不扰,不屑,故不恼。莫言如是,屠呦呦亦如是。人生路上,他们专注而执着,怀静默之心,看淡荣辱得失,不为名利所累,不被浮尘所扰,活出生命的分量,活出生命的价值。
光盘行动手抄报内容 我自静默向纷华,活出生命的淡泊宁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立于海边,以静默之心,看潮涨潮落,和海风相拥,任其轻柔地拂去内心的浮躁。“凌晨四点,我看到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以静默之心,享受生活的恬静与平和。那徐徐开放的海棠,宁静而美好,于是便任那氤氲香气沁满心间。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远离车马的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陶潜的“采菊东篱下”,孟浩然的“白首卧松云”,王维的“清泉石上流”,亦如此。
狄更斯曾感慨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时代在发展,经济在增长,生活在日益改善。可物质丰富的同时,精神世界却越发空虚。我们大多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在物质中迷失了自己,也失掉了静默之心。我们太过匆忙,忙着在短暂的年华下积累一生的财富,我们太过愚昧,总是追逐遥不可及的一远方而忽略了眼前的幸
福。正如约翰列侬所说:“当我们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远去。”为何不停下匆忙的脚步,拥静默之心,寻个安静的街角,读一本好书,品一杯好茶;为何不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务,去林间漫步,去倾听自然的声音,也许,你会发现,生命的本质在于涤尽铅华,使蒙尘负重的心灵恢复光亮。
我自静默向纷华,于这纷芜繁杂的浮世绘中寂静,欢喜。
【篇二:最新屠呦呦写作材—新东方】
2015年写作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名字由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者
【人物事略】
【颁奖辞】
屠呦呦,一个因特别而好记的名字,迅速传遍了中国,也传遍了全球。“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她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一段传奇,让国人自豪亢奋。
【素材解读】
话题1:迟到了40年的大奖教师节的卡片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最早疟疾的药物是奎宁。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当时的抗疟疾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一度被压制的疟疾又卷土重来。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有效的新药物,但始终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西湖大学正式成立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1969年初,屠呦呦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项目”课题组长,负责在中国传统医学医药宝库中寻疟疾的有效成分。1971年,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100%。此后,她又进行了深入的药理、毒理研究。1972年,屠呦呦与有关医务人员携药赴海南地区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疟的成功。1973年,又在同一地方首次试用青蒿素单体,肯定其抗疟疗效胜于优选抗疟药氯喹。接着她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至1978年,共2 099例,全部获得临床痊愈,使青蒿素真正成为一种令世人瞩目的新结构类型抗疟新药。1981年10月,屠呦呦首次在北京代表“523项目”向到访的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人员汇报了青蒿素疟疾的成果,引起国内外代表们的极大关注。而今这项由中国人发明的重要医药成果已传遍世界各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米勒推荐,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国际上公认仅次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奖。
【素材点拨】
屠呦呦,一个以往并不为人熟知的81岁女药学家,因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而走进公
美的空调质量怎么样众的视野,她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一株小草成为抗疟神药,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迟到的大奖对屠呦呦来说是实至名归。
【适用话题】
科学是拯救人类的福音;科学没有国界,属于全人类;是金子总会发光;光荣属于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人等。
话题2:在古代医书中淘到“金”
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在屠呦呦担任科研组长之前,国内其他的科研机构已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决定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她走访当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老中医和专家,整理出了一本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均无好的苗头,寻一度陷入僵局。1
971年,抗疟队伍在广州召开会议,周恩来总理做出重要指示。会后,屠呦呦组织力量成立了课题组,又投入到新的攻关研究当中。在重新考虑对一些基础比较好的药物进行复筛时,屠呦呦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吸取药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线索,以寻突破口。东晋名医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其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的说法。屠呦呦反复思考,意识到可能是因为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乙醚进行提取,所提取的青蒿萃取液对鼠疟的效果有了显著提高。1972年,“523项目”在南京召开工作会议,屠呦呦报告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引起了与会者的重视。这一发现是青蒿中有效成分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重大突破,此后所有科研人员都把目光转向青蒿这株小草。1973年,“523项目”办公室决定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把青蒿素作为疟疾的新药进行研发。
【素材点拨】
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方法转化为今天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她对青蒿的研究,是青蒿素得以诞生的关键因素。历史上的发明也许就是这样,和一些人擦肩而过,和另一些人在峰回路转之后又重新相遇。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言:“机会只给那些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适用话题】
于无路处出新路,独辟蹊径往往发现新的风景,机遇垂青勇于探索的人,只有善于思考的头脑才会有新的发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对立统一等。
话题3:190多次失败后成功
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将目光锁定在青蒿上,尽管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大量筛选鉴别工作还需要她亲自去做。例如,青蒿只是传统中草药中的一个类别,其中包括了6种不同的中草药,每一种都包含了不同的化学成分,疟疾的效果也有所不同。葛洪的著作中并没有具体指明哪一种青蒿可用来疟疾,也没有指明入药的是青蒿的哪一部分,是根、茎,还是叶子?“523项目”的云南研究人员发现,有一种学名叫做“黄花蒿”的青蒿提取物对疟疾最有效,但这种效果在之后的实验中并没有重复出现,与文献记载中所说的效果并不完全吻合。为了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屠呦呦对不同产地“黄花蒿”中的青蒿素含量进行了分析评估,一方面继续在文献中寻答案,一方面进行实验求证。通过反复实验和研究分析,屠呦呦发现青蒿药材含有抗疟活性的部分是叶片,而非其他部位,而且只有新鲜的叶子才含有青蒿素有效成分。此外,她还发现最佳采摘时机是在
植物即将开花之前,那时叶片中所含的青蒿素最为丰富。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屠呦呦终于从青蒿的成株叶子中得到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检测结果达到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1984年,科学家们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疟疾的首选药物,从此青蒿素作为“中国神药”在世界各地显示奇效。
【素材点拨】
青蒿素类药物的问世,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战斗提供了有效的武器。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那些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登上科学的顶峰。挫折与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为何失败。我们只有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坚持不懈,执著以求,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适用话题】
曾经的失败都是成功的基石,取得成就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勇于探索是迈入科学殿堂的桥梁等。
如何发话题4:不怕吃苦,执著青蒿40年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了不解之缘。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的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里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和结核等慢性疾病。她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中国中医研究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座旧楼房,屋内设备明显滞后。屠哟哟的办公室内没有任何装修,一张沙发已经破得不能坐了,屋里的电器只有两样——电话和存放药品的旧冰箱。很难想象,这就是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的办公环境。
从1969年到现在,屠呦呦一直都在进行青蒿素研究,一心忘我工作,生活上似乎有些“马大哈”。屠呦呦的高中同学陈效中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他回顾过去的青葱岁月时说到一件趣事:我们几个人到宁波开会,屠呦呦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车回北京,火车停靠途中的站点时,她下车走走,结果,火车开走了。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也是陈效中的好朋友,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工作。陈效中说,屠呦呦一心扑在工
作上,家里的事情都是老李管。60岁就到退休年龄了,可她81岁了还在坚持工作,还经常参加学术活动,并指导了几名研究生。
屠呦呦曾坚持亲自试药 患中毒性肝炎。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