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美术的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的共性和不同
中西方传统美术的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的共性和不同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经济163  姓名:林颖  学号:************
天净沙秋的意思内容提要中西方文化发展历程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使得作为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的中西传统美术在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亦存在着共性和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美术  审美特点  表现形式  共性和不同 传神  和谐  表现语言  
苏东坡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于美术而言,此理亦通。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家以自己置身抑或是想象中的世界作为的描绘对象,赋以其各自独特的风格,将大千世界的美通过他们的妙手得以表现、定格、留存。而西方美术之“浓”、中国美术之“淡”以及两者的浓淡相交却又是一个复杂包容的概念。下面我仅从两者的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浅谈一下它们的共性和不同。
一、中西方传统美术之审美特点
(一) 共性
遗嘱见证人
今日,无论是中国人参观西方的美术馆,还是西方游客阅赏中国的古代画作、雕塑等,双方都深为对方美术的精妙所折服。这点在现代美术的中西借鉴融合上也可见一斑。为中西方各自审美观所影响的人们能由衷发出一声赞叹,由此可以想见在交流尚少的古代,中国同西方的美术在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上也应具有“心有灵犀”般的共通点。
1.中西方美术对传神的推崇
有些人认为中国美术的写意重在写神,而西方美术的写实在于摹形。但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对美术的传神,即表现所绘对象的内在精神与风采神韵极为注重。在描绘客观对象,尤其是人物、动物这类活物时,中国历来讲求“气韵生动”。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的“六法”其一便是“气韵生动是也。”元代美术史论家杨维桢亦在《图绘宝鉴序》中写道:“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写人者即能传其精神。”举其画例便如马远之《秋江渔隐图》,绘一老翁怀桨酣睡之态。画家在老渔翁的眼窝、鼻唇处巧以墨晕染,更借清淡两弧墨线勾勒其睡梦中的瞑目,加之嘴角的一抹微勾,似有笑意。将一以隐逸为乐,怡然安睡的老者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西方画家、雕塑家在力求真实再现人物时,也并非只是简单刻画对象浮于外在的细节、轮廓。古希腊哲
端午节免费高速免费吗学家苏格拉底就认为:“绘画的任务——表现活生生的人的精神与他们最内在的东西。”而米开朗琪罗也写到:“绘画是音乐,是旋律,只有天才才能理解其复杂性。”他们的观点体现在美术作品上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出卖耶稣的犹大一面在脸上极力表现忠诚,一面用手按着钱袋子,肢体语言和神态的反差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强装镇定的虚伪。甚至中国和西方对传神的要求一致细化到了具体的部位,如眼睛。中国的大量绘画作品都表现了“画龙点睛“的要义,如顾恺之在人物上讲求“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眼为心灵之窗,对人如此,对鸟兽亦然。八大山人笔下的飞禽就借此表现其孤傲之态。西方美术家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一点,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塑就将人物双眼以圆瞪之态呈现,表现大卫这一人物的英雄气概。魔神柱
2.中西方美术的和谐为美
中国文化讲求“以和为贵”,在艺术创作中也充分运用相反相济的原则。这一点在中国的山水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岩石,必要错落有致;林木,必要疏密得法;山水,必要动静相称;流云,必要开合合度。山水画的虚实相生正如黄宾虹先生所言:“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不齐之齐’、‘不似之似’、‘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的说法。”而
西方艺术家对美术作品的和谐亦有自己的追求。西方相对的写实的画法,使其对人物身体构造、比例大小的掌握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在雕塑和油画方面都有体现,尤其是对人物肌肉线条的刻画,艺术家都力求流畅。同时西方的油画又是以块的堆叠来描绘对象,所以画家对彩的搭配和谐也具有很高的要求。如文艺复兴时期《春》描绘的达一百多种的花,其艳丽的花交杂并不使人眼花缭乱,反而给人以舒服之感。
3.中西方传统美术的思想性
中国美术发展到魏晋时代,绘画创作和审美就产生了“情趣”的要求,由以形为美的客观描写,以形传所绘对象的神采的阶段,转向借物抒情。典型代表就是文人画。画家多以松、竹、梅、兰等典型意向来表达其作者本人的思想情趣与风骨。又或是如八大山人般,状斜睨的禽鸟为自己的化身,来表现自己的孤傲和对清朝的不满蔑视。总之中国对画的审美已经上升到对超脱于画作之外表现的思想的层面。而西方画家也认可“意在笔先”。法国画家普桑就认为:“一幅画的思想决定了,那才是主要的事情。”就有人认为达芬奇的画作《圣母子与圣安娜》这幅作品中刻画的羊代表着替罪羊,圣安娜希望耶稣接触羊的行为说明其代表教会立场。达芬奇在画作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画家都使用情
节画来表达自己对圣经故事的看法,从而抒发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而法国七月革命时期创作的《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也寄予了画家支持鼓励革命,反对封建专制,崇尚自由的愿望。毕竟,中西方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性也正是其美的一部分。
(二)不同
尽管存在共同点,但从中西方传统美术的刻画对象、表现风格等还是可以较为明显地感受到两者在审美特点方面的差异。
1.中国的表现性写意和西方的再现性写实
相比于西方美术的描绘对象的科学写实,由于中国更注重所绘对象的精神、意趣和风格,中国美术刻画的形象就显得比较抽象、简单。有时为了突出强调主体,中国画家甚至会人为地增加一些本该不存在或是忽略较多本该存在的元素。所以中国画中的人物有时比例和真实的人存在较大的差异,人物的面部、身体有时也是选取要强调的部分进行刻画,甚至一个人仅用寥寥几笔就勾勒而成。中国的山水画更是写意的代表,画家绘云只是墨团的渲染,却有旷远意境;绘水亦是,仅是留白,也表现出广博清幽的感觉。同时,由于中国美
术的重表现,有时画家的创作是基于想象,未临其地,却摹其境。而西方传统美术偏重写实,讲求再现。所以西方的美术作品,有时观感接近于照片,也追求达到照片的记录功能。西方美术作品,对人物、动物的肌肉线条,对象光影的的投射、纹路褶皱、彩的搭配、透视和立体感都追求接近于真实。在一点在文艺复兴时期透视的发现后更为明显。
2.中国的婉柔美和西方的刚健美
法律专业大概是由于中国文化性格的内敛性,中国传统美术的柔美婉约的风格体现在各个方面。在雕塑方面,菩萨等的造型多是细眉长目,神态安详,以衣饰包裹身体,不刻意突出的肌肉,反而把肢体描绘得圆润修长。在绘画方面,中国人物画中的仕女画,多将人物描绘得婉约,赋以鲜艳柔顺的裙装,更添柔美。例如周昉和张萱的仕女画。而中国的工笔花鸟画,也以柔畅的线条,表现花朵的娇美和禽鸟的可爱。当然,这也是有中国画是以二维平面形式表现的因素。在建筑方面,中国园林是典型的小桥流水风格,显得精致非常,如苏州的拙政园。而西方的美术作品如西方油画以其构图的紧凑、浓烈的彩与光影明暗的搭配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其刚健的风格可见一斑。无论是绘画或是雕塑,西方美术喜强调人物的力量美,尤其是在对男性人物的刻画上,都突出表现其健美的肌肉。所以相比于
中国的保守,西方美术崇尚人的肉体美,亦少用衣物来遮挡人物的身体。而西方的建筑,区别于中国小桥流水的精致,具有雄伟庄严的特点。例如西方早期希腊的帕特侬神庙,即使遭到破坏,但从那留存的高大巍峨的柱廊依稀可见其当年的丰姿。
3.中国的静态美和西方的动态美
受佛道儒三家的影响,中国传统美术美术作品中多有体现静思之题。道家主张天人合一、无为处世,佛教提倡禅道,儒家亦有乐山乐水之说。援引惠能禅师《菩提谒》的名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国的传统画作也提倡一种“无”之精神,讲求顺应不争,物我皆融。“无”则静,中国画家有时通过画,表现外在事物之上,更重内在自省,以之陶冶性情,洗涤心尘,因而中国传统画作时常透出宁静甚至荒寒的意境,较之西方画作的充实,不免显得“寒碜”。这不单单体现于中国的典型的山水画作,在人物画亦有。如描绘人物弈棋、鼓琴,俱是选取一些缓慢的、持续性、剧情性不强的动作。同时作为静的载体,中国画作会把山水、花鸟作为单独的主体和题材,而西方却多把它们作为衬托人物的背景,进行次要体现。至于西方的传统美术,更倾向于现代摄影般的定格,往往画面的剧情感很强,选取的多是激烈、连贯、快速的动作或是两个动作临界的瞬间,令观画人对画面接下来的变化
既期待有有些提心吊胆。典型的例子有《伊赛克的献祭》——描绘的就是亚伯拉罕按住其爱子的头即将落刀的惊心动魄的霎那。作者选取了落刀这一短暂的瞬间,将其定格在生与死的临界。虽然是静止的画面,亦让人不敢想象若天使没有拦下刀的下一幕结果如何,具有激烈的运动感。
二、中西方传统美术之表现形式
(一)共性
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在表现形式,即把画家内在主观世界状况直接表达出来的外形方面,由于地域、物料等因素的差异,不同点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两者还是存在着共同点。
1.物化形式
中国和西方的传统美术作品都同时涉及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设计等类别。包括大类的细分小类如绘画中的壁画、陶画、版画和雕塑中的雕刻。在更早的时期,中国和西方比较原始的美术,如原始的岩画中表现出来的形象更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中西方传统美术物化形式的共性也为两者进行横向比较提供了分类标准。
2.彩表现
在绘画方面,虽然总体上西方绘画用较之中国的清淡显得更加鲜艳浓烈。但两者都经历了从多到单,返璞归真、追求纯粹过程。中国是“丹青后水墨”,例如红梅图到墨梅图的演变。而西方亦是先出现彩的画作而后才出现素描。
3.空间表现
从原始时代到欧洲文艺复兴之前,西方的绘画和中国的绘画都经历了从一维向二维发展的过程。到文艺复兴前夕,那时西方的透视技法还在萌芽的不成熟的阶段,因此那个时期中西方绘画还基本停留在二维平面的层面。同时,中西方传统绘画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透视的方法。
(二)不同
观看中西方传统的美术作品,它们的外化形式还是能够让人相当清楚地辨明中国和西方在美术方面的差异,它们的“有”“无”和“盈”“虚”也显示了各自艺术美学的魅力。
从军行诗意1.中国的简构图、散点透视和西方的满构图、焦点透视
中国有个成语叫“一枝独秀”,而中国的许多画作在画面布局方面也颇有些“一枝独秀,四大皆空”的意味。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大量出现的简构图。由于中国古代绘画对气韵生动的追求,使得画家在构图上常使用留白,不但突出了所要表现的主体,更有给人以意味悠长的遐想空间。这种画面元素的减少化使得中国画的画面显得较为干净、空旷,也符合中国人内敛的性格。如蒋廷锡的《牡丹图轴》整个画面仅有两株牡丹,其余留白,显得协调清新,尽得牡丹风韵。而西方的绘画作品大多采用满构图,画面元素众多,大量使用树木、花草、蓝天、云等填充,即使是少量留白处也要用颜料涂抹。这使得西方绘画显得内容丰富、真实感、剧情感强。在透视方面,中国的采用的是散点透视,并不限于视域的所见,绘制的范围广,可把在多点所见集中在一幅作品中,这在山水题材的表现上尤为突出。而西方的焦点透视则是采用聚焦方式,严格地描绘焦点方位的景物。
2.中国的诗书画印一体和西方的以画为主
画家潘天寿先生曾经有言:“唐宋以后之绘画,是综合文章、诗词、书法、印章而成者……
故吾曰: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四全者,诗书画印章结合是也。”中国传统绘画是诗书画印的四种艺术的有机结合,拓展了绘画的元素。观赏中国传统画作,不单看其所绘何物,
亦看其所题何诗。这种结合更加表现出画家的多方面特质,也更能体现中国画的情感即时性,即通过题画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情感心态。如画家王冕《墨梅》图的自题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画咏志,足见风骨。而西方画家很少在画作上留下文字痕迹,他们是以画为中心地表现。所以去解读西方画家,更多要从画面去揣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