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声代
“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
—-追记我国肝脏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 教授吴孟超
文/张强
5月22日午后,突然传来消息,一代医界传 奇、“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 孟超于13点02分病逝,享年99岁。
我的一天作文600字初中记者曾面对面采访过吴孟超院士。7年前的 那天下午,在等了一个半小时后,记者终于见到 了当时已经92岁高龄的吴孟超。他并不是没有
38
中国科技财富丨
2021年第5期
新声代
时间观念,他的秘书偷偷地说:“吴老一到病房 就走不出来了,他愿意待在那里。”
记者也曾前往海军军医大学采访过吴老的亲 人和学生,在他们的心中,身高只有1米62的吴 孟超,绝对是一个世界的巨人!
吴孟超曾说,“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和肝癌 战斗一天”。然而今天,他带着对中国肝脏外科 事业的眷恋,带着将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扔 进太平洋的梦想,永远地离幵了我们。
“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
在一段珍贵的视频中,记者看到这样一 段话—
—
“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 :回国、参军、入党。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 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在人民军队,我 可能是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 入党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 阶级先锋队的一分子。”
这大概是吴孟超对自己最好的总结。
1922年夏天,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因 为家境贫寒,在他3岁时,父亲就背井离乡到马 来西亚谋生。5岁那年,吴孟超跟着妈妈到马来 西亚投奔父亲。很快,小孟超就帮着家里舂米、割橡胶了。
“父母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再穷也要让我 认字、读书。”于是,上午割胶、下午上学,这 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17岁。吴孟超读书刻苦、用功,成绩总是数一数二。而正是那段时间割 胶,他把割胶刀玩得飞舞。
喜好诙谐的吴孟超当时曾对科技曰报记者 说,这就是最早的“手术训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吴孟超深受抗曰 救国思想影响。初中毕业时,身为班长的他和同 学们商量,把毕业聚餐费捐给国内浴血奋战的抗 曰将士,得到一致同意。不久,他们竟然收到了 朱德、发来的感谢电。那封感谢电像烧红 的烙铁一样,深深地印在了吴孟超心里,成为他 一生难以忘却的红记忆。
回国到延安共产党,上前线去抗曰!这
两弹之父是谁是他当时最迫切的愿望。1940年春天,吴孟超
约好同学一起登上回国的轮船。他们一路车船颠 簸,经新加坡、过越南,自昆明入境。
到云南后,由于战争封锁,一时到不了延 安,吴孟超只好在昆明继续求学读书。1943年
树精秋天,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
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
吴孟超至今记得1949年上海解放时的情 景。那天,天刚蒙蒙亮,他打开宿舍临街的窗 户,发现马路边躺着一排排和衣而睡的解放军战 士,沿街商铺的门静静地关着,没有半点嘈杂和
喧闹。他被眼前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
深深地震撼了。早就对共产党充满向往的他,此
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加入这支队 伍,跟党走。
1956年,吴孟超的夙愿终于实现。这年3 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如愿参军
入伍。
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
跟党走,就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为民
造福!
幼儿园安全预案吴孟超曾经是世界上最年长的医院院长,
也可能是全世界活跃在手术台前时间最长的外科
医生。
2017年8月,他96岁生日前一周,还守在手
术台上4个小时,为病人切下1〇公分大的中肝叶
肿瘤。如今虽已光荣退休,但他仍然不舍得放下
手术刀,一如既往地下临床进病房,一有空就研
阅最新的学术文献资料。他说:“中国‘肝癌大 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我还要继续同肝
癌斗争!”
“我们能不能把‘肝癌大国’的帽子扔到太
法医鉴定费用平洋里去? ”几十年来,正是吴孟超的这句话激
励着一代代医学专家勇往直前。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但肝脏外科却一度被
认为是“生命禁区”。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
肝癌防治领域一片空白,身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
开始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一位国外专家看到吴
2021年第5期丨中国科技财富39
新声代
孟超简陋的研究环境后傲慢地说:“中国肝脏外 科要赶上我们的水平,起码要30年!”
吴孟超听后,愤然写下了“卧薪尝胆、走向 世界” 8个大字,立志将自己的奋斗方向与党和 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禁区”里根本没有路。原本用来养殖实验 犬的窝棚成了吴孟超的实验室,全部的实验设备 就是几张破旧的桌椅和几把剪刀。
经过成千上万次解剖实验,1957年,吴孟 超“三人小组”首次提出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中国医生从此到了打开肝脏禁区 的钥匙。1960年,他主刀完成我国第一例肝脏 肿瘤切除手术,实现了中国外科这一领域零的突 破……几年时间,吴孟超就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提 升至世界水平!
吴孟超不愿意只当一名“开刀匠”。他常 说,他开了一辈子刀,但开一刀只能延长一个 病人的生命,还挡不住有人继续患上肝癌,这 对每年新发几+万肝癌患者的中国来说,无异 于杯水车薪。最终解决肝
癌难题,必须靠基础 研究,出肝癌的发病机理,出肝炎向肝癌 转化的根本原因,能够在早期预测、早期诊断 和预防上做好文章,进而一举解决困扰世界的 肝癌问题。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吴孟超领衔的 “三人小组”向肝癌挑战时,他们就遵循了这 个思路,吴孟超习惯性的把它称为理论联系实 际,也就是科研从临床中来,最终要应用到临床 上去。
正是对肝癌科学研究规律的尊重和高瞻远 瞩,促使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的涎生。
给后来人搭建攻克肝癌的平台
2019年1月,吴孟超响应党中央号召,带头 执行新出台的院士退休政策,为高级别科技干部 做出表率。一时间,“吴孟超退休”这个话题在 微博上的阅读量冲到了2000多万次。
作为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吴孟超近年来还 能一次次成为舆论热点可谓是奇迹。
对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来说,大他31岁的吴孟超可以说是亦师亦友,最让他敬佩的是吴 孟超的开创精神。
“在学术领域,最强调的是开创。”陈孝 平告诉记者,“吴老翻译出中国第一部肝外科教 材《肝胆外科入门》,出版我国第一部《肝脏外 科学》医学专著,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 技术体系,创造性提
出‘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 论,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 技术,率先成功施行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 列标志性手术,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 系……这些方法和理论现在全世界都在用。”
可吴孟超并不满足。
他知道中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近40万。仅 靠手术和各个单位的分散工作,发病率的下降和 治愈率的提高仍然十分有限。
“我从医70余年,其中有60多年是和肝癌 打交道。如今,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必须给肝 癌研究的后来人搭建一个攻克肝癌的平台,只有 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吴孟超思维总是惊人的 超前。
“我们建议,以‘两弹一星’和‘神舟六 号’攻关精神和运行机制为榜样,组成打破部门 界限、学科界限的肝癌攻关协作组……” 2006 年春天,已84岁高龄的吴孟超联合其他6位院士 向国家有关部委呈送报告。
此时,吴孟超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奖。站在人生辉煌的顶点,他牵挂的是整个民族 的未来。
报告弓I起重视,2010年的最后一天,国家 肝癌科学中心正式落户上海安亭。这期间,吴孟 超近百次赴京协调沟通。一次,他生病刚打完点 滴,又要去北京汇报。从首都机场出来时,他走 几步就要休息林正英
一下。随行秘书心疼得直掉眼泪:“吴老真是不要命了。”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劝吴孟超,您都80 多岁了,早已功成名就,也该享受生活、享享清 福了,再站在手术台上,万一有个闪失,别影响 了一辈子的声誉。吴老却笑着说,“我不就是一 个吴孟超嘛,名誉,那算啥?只要我活一天,就 要和肝癌战斗一天!”。
40中国科技财富I 2021年第5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