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报/2013年/10月/30日/第003版
理论与争鸣
推进当代文学的经典化
泓峻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对中国当代文坛生态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它从根本上缓解了文坛上长期以来因总是与诺贝尔奖无缘而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而长期以来由诺贝尔文学奖形成的心理压力,说穿了,是中国当代文坛“经典化焦虑”的集中表现。
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提了出来。然而,当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试图建立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典作家作品的序列时,尤其是试图去判定近20来年的文坛哪些作家与作品有资格进入文学史的经典序列时,各种意见莫衷一是,对同一作家作品的看法甚至趋于两极。更有人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无可以称为经典的作品,以及当代人有没有可能以及有无必要去建构一个经典序列表示强烈的质疑。
一方面,当代文学的经典序列始终无法建立;另一方面,许多文学史家、评论家、作家,甚至包括一般读者,又总是希望能够建构起一个以经典作家作品为核心的当代文坛秩序。当代文坛的经典化焦虑,便
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得利网令人担心的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不代表中国文坛“经典化焦虑”也随之化解。相反,这一事件甚至有可能将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更突出地摆在读者、评论家与作家面前。因为当代文坛经典作家与作品序列的形成,与一个作家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举奠定在当代文坛的大师地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
对于那些心怀“经典化焦虑”的人,用类似“经典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汰选,当代人无法判断自己时代的作家与作品是否属于经典”这一理由去安抚,实际上没有多少说服力。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作家,就是在自己生前,甚至是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不久,就进入了经典作家行列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也就是新文学诞生不足10年的时候,鲁迅、胡适、周作人、叶圣陶、康白情等人的白话文学作品就已经进入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法定初中语文课本之中,供全国的学生涵咏、背诵、模仿。而1935-1936年陆续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以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展开过程中就已经出版的几部新文学史著,则既可以视作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的成功运作,也可以视为中国新文学经典格局的初步奠定。什么是电子商务专业
qq空间免费皮肤怎么弄可以说,“新文学”在一开始就有将当下的作家经典化的传统。这应该也是当代文坛在迟迟难以建立自己的经典序列时,充满“经典化焦虑”的原因之一。
在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序列的过程中,人们曾经试图克隆现代文学经典化的经验,比如编选《新文学大系》当代卷、撰写各种各样的当代文学史教材,等等。但是,这些“经典化建设工程”,对于当代文学史秩序的确立以及经典作家作品序列的形成,其收效并不理想。当代文坛也尝试过一些新的经典化方式,比如编选各种以“文学经典”冠名的“新文学”选本,让当代作家在其中占有足够的分量与篇幅;由媒体或出版社组织专家、读者给“文学大师”排名,或者发布年度作品排名榜,但也往往只是作为新闻事件受到关注,或者其成功仅仅局限在商业层面,对当代作家经典化序列的形成,仍然难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一些来自政府、民间、国内、国际的文学奖项,曾经对一些作品的经典化起过积极作用。但就整体而言,一方面,各种奖项评奖标准相差巨大,难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另一方面,有些奖项的运作者对中国当代文坛的了解十分片面,获奖作品常常引起巨大争议。而且,与中国近一二十年来产生的海量的文学作品相比较而言,能够获得国内、国际大奖的作品毕竟十分有限,这些作品不足以构成文学史关于经典叙述的完整
线索。
祈福语高考祝福语也许正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序列迟迟难以建立起来,才出现了当代人有没有能力判定自己时代的作家与作品是否属于经典的疑问。
疑问归疑问,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努力并没有因此而停步,经典化的焦虑也没有因此而消失。因为不单
是普通的读者在面对众多当代文学作家与作品时,有选择经典进行阅读的需要,许多评论家、文学史家也始终把发现经典,建构经典的序列当成自己从事当代文学研究的使命。而对于作家而言,许多人在进入文坛之初,就有在文学史上留名的梦想。初步成名之后,进入经典作家的行列,在文学史上占据一个位置,更是许多人继续从事文学创作的强大动力之一。
主张放弃当代文学经典化努力的人,其理由其实并不充分。也许,判定我们的时代是否具有将自己时代的作家与作品经典化的能力,与判断哪些作家与作品应该进入经典的行列,同样困难。
文学的经典化,其实存在两种途径,一是作家、文学史家与文学评论家人为的运作,一是时代自然的选择。在文学史上,经典的形成,常有“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而对于作家、评论家与文学史家而言,要想使自己的经典化努力产生积极的效果,首先应该研究的,是这个时代经典生成的条件与方式。
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关于经典的标准。实际上,一个时代还有着一个时代生成经典的独特条件与方式。
尽管文学界不少人一再强调要打通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有人甚至认为要打通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将“汉语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进行把握。对于文学史研究,这些意见自有其合理性。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最近20多年的文学,是在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甚至是与当
代文学的前40年完全不同的状况下展开的。期间,有文学自身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也有文学存在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的变化。而且,文学自身的变化,许多是因为外在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在一个价值多元、选择多样、商业原则与审美原则共同参与文学生产的时代,在一个互联网、多媒体、数据库、手机支配人们生活的时代,在一个人人可以写作与发表自己的作品、人人可以参与评论的时代,影响文学经典生成的因素是什么,谁在主导文学经典的标准,什么样的经典化运作策略才是有效的,这些问题,恐怕是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不首先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总是希望按照以往经典生成的方式去建构今天的经典序列,或者按照想当然的方式去从事文学经典化工作,其结果很可能会是缘木求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