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
(对应学生用书P92)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确凿(záo) 2.袒露(tǎn)520表白浪漫情话大全
3.血痂(jiā) 4.痉挛(jìng)
(二)多音字
1.畜 2.监
3.嚼 4.栅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对词语
1.流传 留传
例句 | 这是爷爷留传下来的一块宝石,到《鉴宝》节目一亮相,我家有宝贝的消息就流传开了。 |
辨析 | 流传:指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去。 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
2.祈求 乞求
例句 | 每到“七夕”,姑娘们要举行各种仪式,虔诚地祈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乞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
辨析 | 祈求:指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乞求:指请求给予。诺贝尔文学奖中国 |
四、积累成语
1.踉踉跄跄:走路不稳。
2.吃里扒外:受着这一方的好处,暗地里为那一方尽力。“扒”也作“爬”。
(对应学生用书P93)
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莫言
简介:莫言(1955-),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2月应征入伍,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1980年开始创作。2011年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作品: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十一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爆炸》《野骡子》《欢乐》等二十四部,短篇小说《枯河》《白狗秋千架》《拇指铐》等六十余篇。
评价:“寻根文学”作家。
赞美喷涌不尽的生命
高密东北乡给予莫言童年更多的是饥饿和孤独,但是也给予莫言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正是故乡给予的饥饿与孤独使他走向了文学,走向了市场,走向了世界。《红高粱》取材于作者家乡的抗日生活,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莫言在《红高粱家族》的献词中写道:“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让那些已经丧失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功利中卑微地苟活着的人们而羞愧吧!
本文通过对罗汉大爷由顺从到反抗过程的叙述,塑造了一个忠厚老实,但为了自己的自由安宁的生活,为了自己的尊严,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农民形象,讴歌了他粗野不羁的生命力和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精神。
赏情节
1.课文是怎样写罗汉大爷由顺从到反抗的变化过程的?
[明确]
赏人物
2.试分析罗汉大爷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
性格特点 | 具体分析 |
诚实忠厚 | 说他诚实忠厚、勤劳耐苦,是因为他是“我家”的老伙计,多年来一直为“我家”不怕苦不怕累地干活。“这是东家的牲口,不能拉。”“你珍贵着使唤,这两头骡子,是俺东家的。”这些话表现了他对“我家”的忠心耿耿。 |
勇敢不屈 | 说他坚韧不拔、勇敢抗争,是因为在“长官”无情地抽打之下,“跑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想跑回“属于他的那个酒香扑鼻的院落”,重新过上安宁而自由的生活。为救回两头骡子而被骡子踢伤,他愤怒地举起铁锹向骡子铲去,怒骂着:“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这充分体现了他不屈不挠、疾恶如仇的性格。 |
赏语言
3.“罗汉大爷只穿一件单衫,袒露的胸膛上布满被口戳出的紫红圆圈”,句中的“紫红圆圈”透出怎样的信息?
[明确] 透出了罗汉大爷对东家的忠诚。
4.“那个接骡的老头儿还未走,罗汉大爷对他说:‘你珍贵着使唤,这两头骡子,是俺东家的。’”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 十分疼惜东家的骡子,为下文写逃跑后又回去救骡子作了铺垫。
5.“中年人把那盒烟装进监袋里。监工好像全无觉察,哼了一声,用手掌压压口袋,转身走了。”这里为什么不亮“中年人”的身份?
[明确] 中年人救了罗汉大爷。这位中年人是谁,设下了悬念。
6.“骡子暴怒地左旋右转,保护着自己的领地。它们竟然认不出主人啦。”这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三伏天时间2022时间表 为下文罗汉大爷牺牲作了伏笔。
7.“你怕了吗?畜生!你的威风呢?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这些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 道出了铲伤骡子的真正原因。骡子成了汉奸、走狗、监工的代名词。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性格。
赏技巧
8.本文用什么样的手法开头?有何好处?
[明确] 倒叙手法。好处:借用老太太的口吻重新回顾那段如火的历史,一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可信度;二是制造悬念,等待英雄们出场,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9.罗汉大爷的事迹与县志(县志是作者虚构的)的记载有出入,试分析文中设置县志这一细节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小说的文本和县志(也是作者虚构的),哪个叙述是“事实”呢?作者虚构了两种“事
实”让读者评判,为了什么目的呢?当然作者是偏向文本的“事实”的。县志的陈述,是对革命战争以及其中人物传统的“定义”,是历史教科书似的“事实”。而作者却要颠覆这样的“事实”,颠覆以往对“战争”“英雄”的“定义”,从战争的微观舞台——民间的视角,建构自己的叙述与评价体系,还“战争”“英雄”本来的面目(当然这样的“面目”也是作者自己的判断)。
在《红高粱》中,日本人最终在“青杀口”的高粱地里残忍地杀害了“我罗汉爷爷”。
据统计,在整个战争期间,直接被日军杀害的大概为3 500万人。
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伤疤至今隐隐作痛,另一方面中日民族友好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我们究竟应当如何面对这一矛盾?谈谈你的观点。
观点一:历史仇恨必须牢记。自战争以来,中国曾多次遭受外敌入侵。但像日本这样以灭亡中国为目标,采用极端野蛮、卑劣手段,对中国人民实行屠杀蹂躏的罪恶行径,却是旷古未闻,空前绝后。忘记历史仇恨,就是数典忘祖,怎么对得起千千万万惨死在日军屠刀下的冤魂?又怎么对得起无数惨遭日军蹂躏践踏的华夏妹?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及其残渣余孽都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敌人。对于日本近年来政坛频频的出现为侵略战争翻案、为战犯招魂的的做法,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观点二:必须反对将历史问题扩大化,盲目反日、排日的思潮。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长期的友好交往历史。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我们应该以世界大国的心态去处理中日关系。从民族的、长远的利益出发,我们必须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不要把日本人民等同于日本军国主义。在国与国的关系上,一方面,我们要广结朋友,积极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另一方面,对于与中国存在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国家、民族要学会增进互信,求同存异,互利双赢,友好相处,共同发展。这才是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公民的成熟心态。
(对应学生用书P94)
文学史评《红高粱》
传统的小说制作都有一定的路数,其中一条就是对某些固定主题和模式的重复。因而,在对小说的分类中,人们往往用爱情小说、战争小说、武侠小说、黑幕小说等专用术语来确
定小说的性质。这种情形意味着小说创作总是在重复过去同类性质小说的模式,并由此花样翻新,讲述着本质相似内容不同的故事,从深层意义上说,创作就是一种变相的复制。《红高粱》的文本设计也是从复制开始的。这部小说的基本情节是“我爷爷余占鳌带着他的人马去打日本鬼子”。这个故事模式已为所有的中国读者熟知,因为多少年来,人们不止一次地看到类似的小说和电影。在写法上,《红高粱》似乎也试图遵循传统的创作原则。首先,传统小说创作原则强调故事性,讲究悬念设计。莫言则在小说一开头就写道:“1939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14台式机如何无线上网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14岁的小孩、传奇英雄、伏击汽车队,这简洁的概括性交代,已足以引起读者对战斗故事的兴趣,并同时可能推想出少年英雄的出表现、英雄司令的出奇制胜等等动人的情节。其次,传统小说强调真实。一是通过叙述状态的真实感来抹去小说本身固有的“回忆性”所带来的不真实感,二是通过加强细节真实造成一种可感的如在目前的阅读效果。《红高粱》在这两方面都做得相当出。首先,它将事实上迟于小说的故事用一种正在进行的语态表现出来,并让“我父亲”以亲历者的姿态去目击它,感受它。由此也将过时的故事转化为读者感觉中的现时情景。其次,细节真实被高度重视。细节几乎成了表达的主要内容。“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
”类似的细节是《红高粱》细节描写的基本情态。这种对人物近距离的观察无疑也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
…………
“移出背景”是《红高粱》对现实日常语境的反叛。日常生活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景物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构成背景。但《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正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人们就在这里厮杀,在这里调情,在这里喝高粱酒打日本鬼子。这种背景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彩会使读者感到新奇,并且暂时忘记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忘记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斗,甚至忘记被人们在现实中称做善与美的东西。当读者领略到其中豪侠的和风流的故事后,还会将这个背景看成是理想的乐园,拉开了与世俗生活的距离。因为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监督,也没有世俗生活中的烦恼忧愁,它给人的是一个可以自由舒展自我的环境。厌恶现实约束的读者还会将它当做精神自由的家园。而它所产生的恰恰是精神世界的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
江若琳走光(选自金元浦、杨茂义《读者:文学的上帝——接受美学
与文本解读》,载《文学新思维》下卷,江苏教育
出版社1996年版物流管理课程)
《红高粱》中的人物
豪爽直率、朴实中带着野性——我爷爷
“我爷爷”是一个血性汉子。他虽然鲁莽但是真诚,豪爽直率,朴实中带着野性,粗犷中藏着细腻,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他的男子汉形象成了一种新的标志。他为母亲的不贞而杀了母亲的和尚情人,说明他有强烈的道德观,他为爱情而杀单家父子,又矛盾地表现出他挣脱道德束缚、自私自利的一面:“谁是土匪?谁不是土匪?能打日本就是中国的大英雄。”激烈的陈词体现了他豪气万丈的爽直;面对亲叔叔余大牙玲子姑娘的事实时他下意识地包庇行为
说明他受着血亲的牵绊,亦有着难以割舍的人情包袱;“滚你娘的,一个学生娃娃,也想管辖老子”,突出了他性格上的暴躁易怒和自我;“冷麻子要是敢耍弄咱,我就去把他的脑袋揪下来!”是他刚硬、血气的一面;面对敌人时的安抚人心、静待时机表现出他冷静、足智
多谋的一面;他对邻村人趁火打劫又见死不救的行径大加痛骂和拳脚相向,一方面说明他性格的暴烈,更说明了他的疾恶如仇;看到大屠杀后的尸横遍野,“那副绿锈斑斑、丧失了人的表情的青铜面孔”,表现出他对丧失了乡亲的沉痛哀伤;他在求张辛一为父亲看诊时的悲楚、绝望和希望的交错,揭示出他传承香火的传统思想。这样一个多面化性格的人物显然具有扁平型人物所不具备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我奶奶
奶奶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 她出嫁时渴望“枕在男人强壮的手臂上”,表现出她对美、对力量的追求;她在高粱地里的野合是她对世俗的挑战、对自我的解放和对爱情的追求;她在敌人面前的装疯卖傻是她机智的一面;她劝爷爷“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言语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和敏锐的政治目光;罗汉大爷被抓后,她“伫立”“凝视”“扑地跪倒”“磕头”“掬酒”等一系列的行为里有着果决和愧疚的矛盾心理;她送十四岁的豆官上战场伏击敌人,是她痛恨敌人、大义豪气的一面;她在余占鳌试豆官的胆时脸由“苍白”而“更加苍白”,描绘出一个为人母者对子女的柔软关爱;她死前的幻想与现实的混沌交错,表现了她对生的眷恋和对情人、儿子的不舍。她临死前的呐喊“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
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是对她一生追求的囊括。这种多方面零散的片段描写最终汇合成我们对奶奶这个典型形象的整体把握,她“是抗日的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