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4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4N o.4 2007年11月Journa l o f U ni v ers it 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 ogy o f Suzhou(So cial Science)N ov.2007泰戈尔作品在中国的研究及翻译现状的思考*
李金云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200433;福州大学外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 要:通过分析泰戈尔在中国的翻译及研究的状况,揭示作为时局影响产物的泰戈尔翻译如何反映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如何与中国社会进程发生关联。这也进一步显示了国情语境所造成的翻译中的 创造性叛逆,以及外国作品改译!!!为现实服务的译介观(贯穿现代中国译介全过程的一个体现方式)!!!的必然性。以及关于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泰戈尔研究的翻译介绍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泰戈尔;翻译;创造性叛逆;历史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07)04-0124-04
近百年来,泰戈尔文学在世界各国,不断地被翻译、研究,不时地被重新审视,影响远超国界。从1913年到1928年,泰戈尔陆续将孟加拉诗作中自己喜欢的诗歌译成英文,进行 再体验和在创作,打破原有的形式,创造新的意境和情趣,并由此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特别是他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
庞德、叶芝等人的推荐下,其作品便在欧美迅速掀起了翻译的热潮,这股热潮甚至重新引起了欧美文学界对东方文学的关注。许多刊物纷纷刊登泰戈尔的文学作品,希望以此构筑东方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桥梁。这股旋风由欧美至日本,最后席卷了整个中国文学界和思想界,至今不衰。本文试将其翻译和研究现状作一简要梳理和分析,并将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求教方家。
一
从1913年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到1926年,是泰戈尔作品翻译的萌蘗期。在这阶段,译文多在期刊杂志上发表。陈独秀最早将泰戈尔的作品介绍到中国,其后,有许多人都翻译过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书信、演讲、自传等。登载泰戈尔作品的杂志约30多种,其中主要有∀新青年#、∀小说月报#、∀文学周报#、∀时事新报∃学灯#、∀创造周报#、∀晨报#副刊、∀少年中国#等。诗歌方面主要有,郑振铎的∀飞鸟集#、王独清的∀飞鸟集#、郑振铎、赵景深等合译的∀泰戈尔诗集#,还有译者如仲云、高滋、胡愈之、徐培德、邓演存、刘半农、王独清、赵景深、叶圣陶、沈、徐志摩等人。从1920至1926年,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泰戈尔的主要作品几乎都有了中译本,主要有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采果集#、∀游思集#及其它诗歌杂译。翻译泰戈尔的小说有∀邮政局长#、∀归家#、∀喀布尔人#、∀盲妇#、∀胜利#、∀玛莎#等。
1923年泰戈尔访华消息传出后到1924年泰戈尔来华这两年期和1925年的总结集成,是泰戈尔研究的热
潮期。据不完全统计,有关泰戈尔的文章高达210多篇,数量之多是此前此后研究论文的总和[1]259,此时的泰戈尔在中国俨然 天下谁人不识君,涌现出大量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泰戈尔研究论文。有从思想、文学、文化等多个角度来研究他,有研究其文学艺术特征的;有研究其宗教思想的;有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立场来分析泰戈尔东方文化内涵的,等等。如郑振铎的∀太戈尔传#、王统照的∀太戈尔的思想及其诗歌的表象#、闻一多的∀泰戈尔批评#、瞿世英的∀优婆尼沙昙之哲学及其在文
文科生报什么专业好*收稿日期:2007-08-11
基金项目:本文为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李金云(1978-),女,福建福州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福州大学外语学院教师。
124
学上的地位#、简又文的∀太古尔思想之背景#、梁启超的∀印度与中国文化之亲属关系!!!梁任公先生为欢迎泰古尔在师范大学讲演#等,都是当时研究泰戈尔文艺思想中比较有深度的论文,基本反映了 五四前后中国文学界对泰戈尔的认识水平。其中,郑振铎1925年出版的∀太戈尔传#是中国文学界泰戈尔研究的集大成作,其正文之后刊载的附录,几乎收集了第一、二两个时期泰戈尔研究的代表作,是中
国第一部研究泰戈尔的论文合集,代表了20年代泰戈尔研究的最高水平,也是早期泰戈尔研究的依据。这一时期,泰戈尔在中国研究者的眼中非常复杂,除了文学家外,同时扮演了 爱国者、编辑者、哲学家、音乐家、著作家、教育家、政治家、宗教家、社会改良家和 印度当代精神界的领袖[2],并因而被卷入中国文化论争和政治论争的漩涡。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这前五年,是中国对泰戈尔文学介绍最全面、最深入的时期,也是泰戈尔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时期。由于泰戈尔自身的复杂性与接受者视角的不同,对泰戈尔的认识也有一些岐异,使 泰戈尔热充满了矛盾的张力,五四落潮后时代氛围的变化导致了 泰戈尔热的衰歇。
从1926年到1949年,泰戈尔翻译和研究进入守成期。许地山的∀印度文学#[3]以深厚的佛教知识和印度文学基础,在书中 近代文学部分从文学本体和人的尊严本身详细分析了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将泰戈尔研究从过去的文化论争和政治论争中解放出来,使中国文学界对泰戈尔的精神实质有一定的把握。1943年∀东方杂志#发表的由S tan l e y R ice著,姚丹翻译的∀泰戈尔评传#是这一时期较为重要的研究译著,将泰戈尔与雪莱、海涅等诗人进行比较,以比较的视角关注泰戈尔儿童文学的创造。
从1950年到1978年,泰戈尔研究进入了沉寂期。在这近三十年间,除了1961年为纪念泰戈尔诞辰10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泰戈尔文集#10卷本和在新加坡出版的连生平著的∀泰戈尔传#外,值得一提的只有季羡林1958年的∀印度文学在中国#[4]、1961年的∀纪念泰戈尔诞生一百周年#[5]和梅兰芳的纪念文章∀忆泰戈尔#[6]。
汪峰 存在 歌词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泰戈尔研究从前期的沉寂中重新出现了崛起的态势。各种泰戈尔的纪念活动、研讨会相续召开,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和分析泰戈尔作品的论文逐渐增多,泰戈尔的宗教思想和美学思想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加上印度文学研究会年会的定期召开,进一步增进了泰戈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季羡林、戈宝全、何乃英、朱维之、黄心川、张光遴、刘建、周而琨、倪培耕、如珍等泰戈尔研究者,或提出正确评价泰戈尔的问题,或从文学、宗教、美学、教育、艺术等角度探讨泰戈尔的思想,或对泰戈尔的作品进行专论,或研究泰戈尔对中国作家的影响,等等,体现了新时期泰戈尔研究的多样化。尤为可喜的是,八十年代中期,任鸣皋翻译的苏联A.A.哥尔博夫斯基的∀泰戈尔晚年抒情诗的某些特点#分析了泰戈尔晚年抒情诗的内在哲学发生的深刻变化,为我们介绍了国外泰戈尔研究的部分情况。印度黛维夫人的∀家庭中的泰戈尔#和圣笈多的∀泰戈尔评传#等传记性专著的翻译,为我们更全面、详实地了解泰戈尔的生平和创作提供了便利。
从90年代至今为泰戈尔翻译呈现出繁荣的态势。随着翻译的繁荣,泰戈尔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整个研究视野涉及了作品思想内涵、作品艺术分析、语言研究、比较方法论文、泰戈尔与整个作家比较研究等。泰戈尔的作品的翻译趋于全面系统,重译现象开始更加突出。最重要的翻译就是刘安武等主编的∀泰戈尔全集#24卷本的出版。
从目前看,泰戈尔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基本呈现出稳重、平实的研究态势,对泰戈尔生平思想中的重要问题,创作中的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代表作以及泰戈尔在印度文学史的地位、泰戈尔与中国
的关系等方面都有专题论述;国内也出现了一些通晓印度文化及国情的研究者。
二
不同时期的翻译和研究着重泰戈尔思想的不同方面,有着典型的时代彩。
反预警短信上线泰戈尔热之所以形成,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与日本思潮的变化有关,但更为深刻的原因还在于五四前后中国内在需求同泰戈尔文学的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主题、东方文化底蕴及其人格力量的契合。在此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动荡, 五四运动爆发、共产党诞
125
生、军阀混战、第一次大革命、国共两党斗争、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以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方式见证并参与了这一艰难的历史进程,其主题主要是 民族!!!世界、 启蒙!!!救亡和阶级矛盾斗争。梁启超提出政治小说的主张和实践,后有严复等人旨在唤醒民众、引入西方体制与先进思想而译介的西方著作。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学家们在尝试翻译西方现实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进行创作,希冀以此突破旧有的文学观念,催促民众正视现实并投身社会变革。由于新文化启蒙与新文学开创基业的双重需求,以及五四前后中国的社会文化现状同泰戈尔的契合,泰戈尔作品的译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其间,对泰戈尔作品的接受(译介)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吸取其艺术性以促进新文学的形成;二是利用其思想性(内容)以作宣传配合形势,如针对社会问题和国情的改译。
因为当时国内的传播环境,如文学研究会主张文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在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不可避免的 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7]164。在这阶段许多人都译过∀吉檀迦利#,如陈独秀、刘半农、郑振铎、李金发,但读者对∀吉檀迦利#的反映很一般,可能由于当时中国民众的革命情绪,对充满宗教意识的作品不易接受。一些译者即使是翻译∀吉檀迦利#,更多只是从新文学诗歌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认识的,而当时报刊杂志对泰戈尔的关注更多是作为一个东方文明的代表者、爱国主义者,试图唤起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自豪,较少从纯文学的角度探讨作品的艺术性,一个艺术家的宗教观。各种译介手法中,改译很突出。
诺贝尔文学奖中国而令读者最倾心的是对童心、母爱、自然美的描绘,这让情感处于饥渴状态下的初期文坛到了歌咏的对象,于是,出了大师的歌咏童心、母爱、自然美的文学作品,直接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三种爱的模式:母爱、自然爱和童贞爱。这应该放在 五四运动以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酝酿时期的具体环境中去考察。此时阶级斗争日趋深化和激化,使得部分知识青年既不满现实,又不敢与反动统治者作斗争,他们迫切要求取得一种精神上的安慰。此时,泰戈尔柔美、温情的文学作品进入青年的心田里,母爱、自然爱、童贞爱就成为解放人的精神、愉悦人的心情的一种精神剂。手机上网慢怎么办
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1923年译成中文,并于1926年、1929年再版,非常受欢迎。这部小说以日记形式描绘三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变化,背景是当时的政治骚乱,泰戈尔写这部小说的意图是他对那些批评者的回答。主人公尼基尔融合了政治思想、睿智、爱的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书中的内容正与当时
的中国社会状况相当契合。
此时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介绍泰戈尔的宗教思想和文学观念上,多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角度介绍其生平和思想,研究上也以仰视的姿态为主,有将泰戈尔圣人化的倾向,这些研究受日本泰戈尔研究影响很大,但大体上把握了泰戈尔的思想脉络,初步显示出泰戈尔思想及文学作品作为特定对象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此期的代表作有钱智修的∀台莪尔氏之人生观#,黄仲苏的∀太戈尔的诗17首∃序#,欧阳仲涛的∀介绍太阿尔#、郑振铎的∀太戈尔的艺术观#,瞿世英的∀太戈尔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张闻天的∀太戈尔之诗与哲学观#、∀太戈尔的妇女观#和∀太戈尔对于印度和世界的使命#,瞿世英、郑振铎合写的∀泰戈尔研究#等。
从1926年,一直到建国前,泰戈尔的创作进入晚期,他的视点更多集中在国内国际形势上,文学作品的文学彩更加浓重。在中国,由于时局的严峻,几乎所有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投入到救国救亡运动中,国内的泰戈尔研究者们的注意力也集中在从政治意识形态角度分析泰戈尔的政治思想和介绍泰戈尔的活动动态上,整个研究处于淡化的状态。这个时期,由于新的政治环境的变化,泰戈尔研究从热潮转入潜流,只有少数研究者记忆着神秘的、静谧的泰戈尔文学,但也因此将泰戈尔研究引入正确文学评价的道路。
手机移动电源哪个牌子好三
然而,如果我们审视泰戈尔的研究动态,仍然可以发现,国外的有关泰戈尔研究评论中,对于中国的泰戈尔的研究几乎都没有提到。如∀泰戈尔参考书目#泰戈尔研究一章中,几乎都没有提及中国的126
泰戈尔研究;研究泰戈尔最具权威的国际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于泰戈尔的书#中,亦无提及中国学者对泰戈尔的研究。笔者所看到的英文泰戈尔评论中也几乎没有看到国外学者引用中国的泰戈尔研究评论。而中国的泰戈尔研究评论、专业论文所用的材料也大多是中文资料。国内有关国外泰戈尔研究评论的介绍也是少得可怜。由此可见,我国的国内泰戈尔研究虽然比较兴盛,但缺少与国际泰戈尔研究交流、对话的平台。
首先最大的缺憾仍然是语言的问题。泰戈尔主要作品最先都是孟加拉文书写,许多作品不断经过重译、转译,离原著原义越来越远,即使是泰戈尔本人翻译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和∀新月集#中的一些诗篇,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由于泰戈尔本人将难解的诗歌内容改换成易懂的诗歌,有的诗篇被割裂,仅存原著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使这些意境深远、含义丰富、优美宁静的孟加拉诗歌变得干巴巴。随着泰戈尔的诗歌从英译本直接翻译成汉语,这种缺憾更多地被表现出来。即使少数由孟加拉文原著翻译的作品,经过选译后也由于译者的选择和水平而大打折扣;此外,印度诗歌丰富的音乐因素,译成中文后,音调破坏,风韵尽失。这些对于研究泰戈尔文学思想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且,国内对西方学者的泰戈尔研究成果的介绍很少,无论是作品研究还是其他方面。即使有所介绍,也多数是泰戈尔的传记。尽管也能从中了解到一些西方泰戈尔研究的概况,但难免有一叶障目,不见
森林之憾。由此可见,我国的国内泰戈尔研究虽然比较兴盛,但缺少与国际泰戈尔研究交流、对话的平台。
其次,印度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翻译和研究泰戈尔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造成了难度。由于对充满宗教精神的印度文化的了解尚处于肤表,许多泰戈尔作品译文存在为数不少的误译误释,使我们在研究泰戈尔思想时,对其中的细微处不能有比较深入的体会。
再次,译者缺乏宗教精神也是泰戈尔研究的一大缺憾。绝大多数中国研究者毫无宗教信仰,对于弥漫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泰戈尔文学作品,往往从单纯的政治或哲学角度入手,所以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角度研究泰戈尔的成果比较多,对泰戈尔的作品研究也出现了不少成果,但由于对宗教体验、宗教领悟的不足,对泰戈尔文学作品的解读不时会出现指鹿为马的情况,加上资料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泰戈尔整体文学思想的研究往往有所缺憾,大多是就泰戈尔论泰戈尔,深入地将泰戈尔与印度当时的时代背景、宗教背景、独有的文化有机地结合的探讨显得十分欠缺。应使泰戈尔研究重新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和历史文本,回到具体的问题上,结合当时的宗教运动和民族运动,当时活跃的宗教、社会领袖的思想等,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研究入手,去揭示出被宏观视野和主流理念所遮蔽的种种文学关联与内在联系,真正把握住泰戈尔八十年文学之路的相关内涵和内在理路,全面、有机、深入地探讨泰戈尔的文学及其思想。
参考文献:
[1]张羽.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文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简又文.太古尔思想之背景[N].北京:晨报副镌,1924-4-20.
[3]许地山.印度文学[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4]季羡林.印度文学在中国[J].文学遗产,1980(1).
[5]季羡林.纪念泰戈尔诞生一百周年[N].文艺报,1961(5).
[6]梅兰芳.忆泰戈尔[J].人民文学,1961(5).
[7]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辑 夫)
12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