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文精神演绎中的中华民族气质
古代人文精神演绎中的
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中华民族气质
口薛晓芳
德黉|强趣;
摘要: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本特征,是一种博采众家之长的融汇发展的精神.虽然
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暂时的"思想史上的失踪者",但她却是我们民族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始终需要的永恒精神.拟声词有哪些
古代人文精神推崇民族气节和操守,注重和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原则,颂扬刻苦耐劳,勇敢拼搏的美德,倡导生命
不息,战斗不止的拼搏意志,这些恒久价值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中所包含的
团结统一,和平友好的理念,勤劳勇敢的品格,自强不息的精神等内容,已经孕育于中国人精神之中.
关键词:民族精神;古代人文精神;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10)07—0051-03
查看硬盘序列号"人文精神"是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求,是对人类
命运的关注.以注重心性长于注重伦理为基本特征的中国
古代人文精神,是一种博采众家之长的融汇发展的精神,她
以巨大的理论空间展开人与自然的和解,以独特的思维方
式塑造中国人以道德为上,重气节,重人格的民族心理与民
毕业设计的总结族性格,这些价值不仅与农业文明同始终,而且是我们民族
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始终需要的永恒精神.在上个世纪90
充电宝哪个牌子好年代引发了中国人文精神是否失落的话题,以至于现在还
纠缠于人文精神与现实世界分裂的争论中.现代社会发展
的种种迹象,使我们对这个争论有了深深的忧虑.由于人们
对物质的过度追逐,对财富人生的过度推崇,人的心灵世界正滋长着极为可怕的冷漠感,荒谬感和无意义感,这是现代人的不幸和悲哀.倘若人的心性问题被忽视,个人主义,拜
金主义,享乐主义将会潜滋暗长,而这些人生价值取向也将会导致我们民族凝聚力的减弱,民族责任感的淡薄.实际上,要走出这种不幸和悲哀,我们亟需在倾听古代人文精神且仁且智的教诲中寻智慧的启迪.因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重视现实人生的意义,高度评价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称颂人性的完美和崇高,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她以其特有的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本身也有一个起源和发展过程. 民族精神中包含的团结统一,和平友好的理念,勤劳勇敢的品格,自强不息的精神等内容,已经深刻地孕育于中国人精神之中.
一
,古代人文精神推崇的民族气节和操守熔铸了中华
民族爱国主义的共同信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凝为一体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千锤百炼,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早在战国时期的《战国策》中就有了"爱国"一词,东汉苟悦的《汉纪》中就有"爱国如家"的说法.中国古代人文精神推崇个人道德品质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国学经典《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的"三不朽"一说之中,强调对人生不朽的独特态度:"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
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这三不朽中,"德"是个人道德品质
方面的价值,表现为尽心,知情,知天的理想人格的追求.这
种理想人格转化为孜孜以求的国格就构成了近代爱国主义的真正源泉.儒家同样注重人格的价值,这对于抑制世俗价
值观的泛滥,对于铸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性格
和爱国主义精神起了重要的作用.孔子从有德与无德的角度出发来谈论生命的不朽.他曾经这样说过:"齐景公有马
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
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论语?季氏》)孔子是从齐景公和伯夷叔齐的无德和有德来判断朽与不朽的标准.孔子更认为,为了实现仁德宁可牺牲个人的生命,即"志士仁人,无求
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直接继承了孔子这一思想,他曾经有一段广为传诵的名言:"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从强调讲道德,重仁义推至要对天下国家产生影响,他说:"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
2o1o7学皎党建s器擐教育
歉
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孟子
称这种精神为"浩然正气",实际上提出了意志坚定对理想
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冯契先生曾高度评价孟子这一思想,他认为:"孟子这种高度推崇理性的自觉与意志的坚定的理论,对培养民族正气起了积极作用."lll古代人文精神推崇的爱国思想包括坚持操守,精忠报国,不惜以生命来维护道德尊严的内容.岳飞浴血奋战,抗击外侮无疑是精忠报国的具体表现,文天祥,
史可法等英雄人物也正是这种舍生取义的生动典范.虽然这种精神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洪流中受到挑战和考验,但是其"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对中
华民族产生了强烈的精神感召作用.在晚清最先觉醒,最先召唤中华民族精神的龚自珍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
格降人才"的呼号之后,又涌现出许多"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爱国英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
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气歌",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得以不断前进发展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信念是在古代形成并逐步完善起来的,古代
人文精神无疑为之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在今天不但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思想根基,而且还是汇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古代人文精神重和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原则蕴涵
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和平友好的理念
中国古代倡导"以和为贵"的思想,早在先秦,思想家就
提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中华先民希望天下太平,同其他民族,国家友好相处的愿望.儒家主张和谐, 注重和谐,和谐成为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最高价值原则.《论语?学而》中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周易大传》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礼记?礼运》讲"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 以中国为一人"的"大同",《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值得注意的是,道家强调"不争",墨家提倡"非攻" "尚同"的思想与儒家主张的"和谐"有相通之处.以和谐为
最高价值原则,强调多样性的统一,不是不承认矛盾对立, 而是认为应该解决矛盾以达到更高的统一.在历史上这种重整体的思维方式对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融合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种亲和力.20世纪以来,汉族与5O几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同样也是"和"的原则的体现.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境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课题.中国各民族问的关系,从本质上看,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愈
来愈密切的接触,双方可以说是互相依存,互相吸引,西北
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离不开汉族的丝,茶,盐,铁,汉族也需要西北游牧民族的牛,马,皮,毛,尽
管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
2o1o7学校党建s思想教育
友好交往,也有兵戎相见,特别是在这些游牧民族大举南下的情况下,冲突达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但是,各民族间还
是互相吸引,互相依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共同缔
造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融合与亲和在世界上是少见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上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因此历史上的中国,虽分分合合,几多纷争,但统一
大于分裂,和平多于战争,大一统的格局始终得以维持,
中华文明始终未被中断,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作用所致.而且古代人文精神的"以和为贵"的思想还直接孕育了中华民族宽容豁达的胸怀,不仅表现在与各兄弟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上,而
关于两会的思想汇报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郑和七下西洋,玄奘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扶桑等等典型的事例,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善于和勇于与毗邻异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平相处的精神.
"重和谐"的思维方式从古至今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
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重和谐"的价值观念同样也成为中华民族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深刻理念,这对于维护世界的多样化与和平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三,古代人文精神颂扬的刻苦耐劳,勇敢拼搏的美德铸
造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品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