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资料之现代文复习讲义-期中考
1  邓稼先
1.汉字注音。
  元(xūn)    为人知(xiǎn)    育(yùn)      言(yáo)
夜(zhòu)  鞠躬尽(cuì)    罗布()    (xūn
pìn)  至死不(xiè)    邓先(jià)    (tǐng)
红(yān)  妇皆知()    无yíng)  带(yíng
2.解释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阀门的型号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
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3.作者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文体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5、难点突破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语言赏析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我不能走’”部分的第4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4、写法探究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2  说和做
                     
1.汉字注音。
()      然()    仰之高()      而不舍(qiè)             
(kǎi)    淋()    目不园(kuī)    兀穷年()   
(xiá)    起(dié)    尽心血()      乎不同(jiǒng)
2.多音字读音。
    校订jiào)      弹壳)        宝藏zànɡ)      行列hánɡ
                                               
    校规(xiào)      地壳qiào)      躲藏cánɡ)      行动xínɡ
3.解释词语。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兴起。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目不窥园:形容专埋头读书。
兀兀穷年:杏林子关于生命的名言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
沥尽心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一反既往:与以往完全不同。既,已经。
潜心贯注: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潜,隐藏的。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4.作者
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闻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5.背景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法制宣传标语学者民主战士。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五四运动时,参加了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这以后他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
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闻一多先生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参加并主持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在会上拍案而起,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使情为之振奋。会后,闻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在返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梦见人死了又活了
6、难点突破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3.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
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音乐美。
⑴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⑵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⑶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生字词。
dnf男炮师刷图加点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咳嗽ké sou)  舀(yǎo)  口(hónɡ)  调ɡēnɡ
肉(jiǎo)    腻()    阖()      对(jiào) 
疙瘩ɡē dɑ)    揩(kāi)  深痛绝(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明朗:明显;清晰。
    (2)安顿:安详,安稳。
(3)些微:轻微。
(4)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5)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6)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7)不济:不好,不顶用。
(8)校对: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9)悠然:悠闲的样子。
3.作者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1911年,萧红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4.背景鲁迅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甘作春泥,甘
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1936鲁迅先生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5、难点突破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事情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