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9思考与言说评《西游记》英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
世界名牌音箱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翻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译文优美流畅,更要求译文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目前主要有两种处理手法:以源语文化认同的异化原则和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原则。“异化”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是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西游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状况。无论是政治、经济、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在语言中得到反映。本文拟以习俗、宗教的传译为切入点,探讨书中体现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译者的处理方法,指出“归化”和“异化”二者是互补的,在跨文化翻译中是辩证统一的,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一宗教的传译
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它是“构成文化现象(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原型,以及全部社会形式借以确立和固定的现象的原型”(斯特劳斯,1972)。因此,在语言的发展历程中,深深地烙印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越是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内容,越是在语言中留下广泛、持久的影响。
宗教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宗教,从其严格意义上来说,代表的是一种伦理观念,而伦理观念是维系一个社会生存的重要基础,因而也是一个文化的核心部分。宗教在世世代代的流传中,积淀在民族文化的底层,成为翻译中较难把握的一部分。在汉英翻译中,要求译者对中国的宗教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
1猴王听说,道:“我老孙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Wu Cheng’en,2001: 23)
To this the Monkey King replied,“I have gone beyond the Three Worlds,and I am no longer subject to the Five Elements.I don’t come under King Yama’s jurisdiction.How dare you grab me,you idiots?”(Jenner,2002:51,vol.1)
2话表我佛如来辞别了玉帝,回至雷音宝刹,但见那三千诸佛、五百阿罗、八大金刚、无边菩萨,一个个都执着幢幢宝盖,异宝仙花,摆列在灵山仙境,婆罗双林之下迎接(Wu
Cheng’en,2001:57)。
Our story goes on to how our Buddha,the Tathagata,left the Jade emperor and went back to the Thunder Monastery, where he saw the three thousand Buddhas,five hundred Arhats, eight great Vajr
apanis and countless bodhisattvas,standing under the pairs of sala trees at the food of the Vulture Peak,all holding banners,canopies,jewels and magical flowers(Jenner,2002:131, vol.1).顺丰快递查询网
例1中,“三界”为佛教用语,指“上天、人世、地狱”;“五行”为中国古代哲学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译者考虑到英美读者对此比较陌生,先在文中把二者直译成“the Three Worlds”及“the Five Ele-ments”,又在后面加上注解:“According to Buddhism,all be-ings in the Three Worlds are subject to births and deaths.The Five Elements,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are M ental,Wood,Water,Fire and Earth.”这样一处理,英美读者对中国文化就有了较为详细深入的理解。
例2中,出现了佛教专有名词,例如“阿罗”、“金刚”、“菩萨”等。这是因为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许多文化成分涌入了中华文化和汉语,成为后者有机组成部分。在译此类佛教专有名词时,最好借用其梵语说法,使用同一译名,以使译入语的读者认识到这是一种固定的文化概念,有利于不同文化思想间的交流和传播。所以译者把“阿罗”、“金刚”、“菩萨”分别译为“Arhats”、“Vajrapanis”和“Bodhisatt-va”。
中国是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自从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对原有的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涉及到政治、教育、文学、价值观、
厦门娱乐习俗等各个方面。在典籍中随处可以看到佛教的身影,《西游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所以,在典籍翻译中,要给与特别的重视。在翻译策略上,宜遵循忠于原作的原则,采用异化法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向西方文化移植东方的佛教文化。12123交通违章交
二习俗的传译
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一些特有的风俗习惯。
1正行时,忽见那隅头拐角上一湾子人家,人家门首挂着个灯笼儿。他道:“这人家过元宵哩?怎么挨排儿都点灯笼?”(Wu Cheng'en,2001:723)
摘要《西游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带有浓厚的民族特和地域彩,书中有很多东西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对英语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本文将引用温努提(Venuti)提出的“归化”和“异化”说,从习俗、宗教及称谓语的传译三个方面对《西游记》进行分析,探讨书中体现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译者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西游记》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王永强162
思考与言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9
张玉红从译者对读者的关照角度看《苔丝》两个中译本的翻译
一读者地位之彰显
翻译活动是涉及到原作(或源语作品)、译作、原作者(或源语作者)、译者、读者在内的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注重对文本(源语文本ST和译语文本TT)或对译者的研究,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读者关照的现象却鲜有论及。事实上,翻译活动有其明确的目的性,任何翻译作品都是为目的语读者服务的。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必定或多或少地要考虑读者的因素,对读者进行关照。归化和入籍的区别
对读者进行关照的现象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主动参与构建文本意义的积极作用,因而彰显出读者的地位。接受美学认为,传统的文学研究或以作者为中心,或以文本为中心,不仅忽略了读者能动地参与建构文本意义的积极作用,也割裂了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只抓住了文学活动的一个维度,所以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其实,“作者、文本、读者”这三者是一个动态的整体,读者在解读文本时,决不是被动的受者,而是一个能动的主体,是文本的诠释者。一部文学作品一经作者创造,它便渴望读者阅读,希望与读者对话。
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翻译文本(TT)意义的实现也依赖于读者的阅读,译语读者在阅读翻
译作品时也主动地参与了翻译文本意义的建构。
二读者关照
在国内翻译界,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领域,的确都存在着一些关于译者对译语读者关照的争论。王佐良曾指出:“传统的翻译理论总是围绕着译者或原作者,翻译界为什么不换个角度考察一下读者,看看他们所关心的是什么?”马潇在《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中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面对目的语读者,与读者进行交流对话,使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入翻译文本中。
贺文照通过对汉唐佛经翻译以及对晚清时期西方政治及小说译介情况的考察,得出结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必然或多或少地考虑读者的存在,这就是最基本的“读者关照”。读者关照以译语读者的某些文化特征为参照,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选择性的倾向,以满足译语读者的需要,具有妥协性和进取性双重特性:一方面向目的语文化妥协,表现为倾向于适应读者固有的习惯;另一方面又具有进取精神,向目的语读者输入新的异质文化,以便达到改变目的语文化读者原有文化结构的目的。贺文照并没有分析译者“关照读者”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抑或说译者是否借助于一定的翻译技巧来实现他们对目的
As he was flying along he noticed an angled row of houses on a corner with a lantern hanging over each doorway.“They must be celebrating the Lantern Festival here,”he thought,“why else is that line of lighted lanterns there?”(Jenner,2002:322,vol.3)
中国四大名酒2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巳、午、末、申、酉、戌、亥之十二之也。每会盖一万八百岁(Wu Cheng'en,2001:1)。
In the arithmetic of the universe,129,600years make one cycle.Each cycle can be divided into twelve phases: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andⅫ,the twelve branches.Each phase lasts10,800years(Jenner,2002:1,vol.1).
例1中,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人们在每年的正月十五的晚上吃元宵,观灯展,并在门外挂上灯笼,象征着好兆头。这个节日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在外国却有很多人不知道。基于这一点,詹纳尔在译成“the Lantern Festival”同时,还加了个注释:“Held on the full moon night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不仅符合当今西方人对中国这一传统佳节已有的了解——
—吃元宵,观灯,让译文更好理解,同时又传播了中国文化。此例中译者采用了异化法,保留了原文中的形象,有助于外国读者了解这一中国古代习俗。
例2中,中国古代人们习惯上用天干地支来表达年、月、日、时,例如:甲戌癸卯良辰。对于这种时间表达法,很多现代的中国人都感到陌生了,更何况那些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外国人。所以,译者用归化法,把十二地支全部替换为西方人熟悉的罗马数字。让译文读者很好地理解原文的思想。
通过大量的例证分析,笔者发现,译者在处理原文文化信息的时候,多用“异化法”,紧紧依靠原文,争取最大限度的“信”,忠实于原文作者和读者,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同时也使用了其他一些方法(如归化法)。并且译者在很多地方添加了一些注解,以帮助英美读者更好地了解原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虽然译文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西游记》中,很多地方涉及到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古代文化的精髓,即使在汉语读者看来也是很难理解的,更不用说语言及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英美读者了,从而导致了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但从整体来说,瑕不掩瑜,译者通过这部译著,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及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Lyons,John.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2]Jenner,W.J.F.Journey to the West[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2.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4]吴承恩:《西游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
[5]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2年。
[6]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王永强,男,1979—,山东枣庄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文学翻译,工作单位:山东枣庄学院。
摘要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主动参与构建文本意义的积极作用,因而彰显出读者的地位。本文
拟从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苔丝》两个中译本中的译者关照读者的现象及其原因。
关键词:读者关照接受美学审美距离译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16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