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阐释学解读《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的差别
运用阐释学解读《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的差别
摘要:在众多红楼英译本中,霍译本和杨译本一直倍受推崇。两个译本特点鲜明,一个着重于归化,一个着重于异化,本文拟用斯坦纳的阐释观解读两个译本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
关键词:斯坦纳阐释观霍克斯杨宪益夫妇
1 阐释学和阐释的运作
阐释学(Hermeneutics)意为解释阐明翻译宣告。它作为哲学术语,来源于德国,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和流派。19世界上半叶,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将其引入翻译研究领域。
经历过长时间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乔治斯坦纳吸收前人的学说,在其书《通天塔》里将施莱尔马赫的思想发扬光大,指出翻译的过程就是读者和译者理解和阐释的过程,并以阐释学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描述文学翻译过程的模式——阐释的运作。归化和入籍的区别 它共分为四个步骤,即起始阶段的信任(trust),入侵(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补偿(compensation)
2 运用阐释学解读红楼两个译本的差别
在众多的红楼译本中目前仅有两个全译本,分别是由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译成。这两个译本在翻译界享有盛誉,而两个译本各自特点鲜明。一般来说,大家普遍认为杨译本在语言上更贴近原著,霍译本则更趋自由,更能迎合英语读者的审美趣味。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的差异与译者的翻译背景以及文化背景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下笔者将试用斯坦纳的阐释观来解读这两个译本存在差别的原因。
2.1信任(Trust)
首先是信任,即相信眼前的这篇作品可以翻译牛字开头的好寓意成语,值得翻译,这是译者在开始一切翻译活动之前的第一项活动。
当翻查杨宪益夫妇当年翻译红楼梦的背景资料,发现杨宪益夫妇对《红楼梦》翻译的事提之少之又少。杨宪益并非出于个人喜好而开始进行《红楼梦》的翻译,这项翻译工作更像是一种政治任务,然而仅凭这一点就否认了杨宪益夫妇对这文本的信任是不恰当的。
首先《红楼梦》被尊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读红楼的人之多,影响之大,确实是少见的。在中国众多著名的近代小说里随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响,讨论红楼之激烈甚至形成了专门的
红学,可见《红楼梦》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即便不读红楼,不爱红楼,作为一个中国人,鲜有不知红楼或否认红楼的艺术价值和影响的,就好像作为一个英国人,他不一定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但却不妨碍他承认莎士比亚的伟大。因此即便杨宪益开始并不喜欢红楼,但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文化分子,他必是肯定其存在翻译价值的。
而霍克斯对红楼梦的喜爱更是不用说了。霍克斯为了能够专心翻译《红楼梦》,20世纪70年代不惜辞去牛津大学讲座教授的职务。他在其红楼梦译本的介绍中提到:“My one abiding principle has been to transalte everything – even pens. For although this is, in the sense I have therefore assumed that whatever I find in it is there for a purpose and must be dealt with somehow or other. I cannot pretend always to have done so sucessfully, but if I can convey to the reader even a fraction of the pleasure this Chinese novel has given me, I shall not have lived in vain.”他对红楼梦的热爱不言而喻。而这段叙述同时还为他的翻译树立了一个目标,那便是让本国读者可以从这本中国小说中获得乐趣。也因此在他的翻译中,他始终顺应着个人的审美趣味。同时由于他所立志服务的读者对象是普通英语读者,他在选择翻译策略的时候总是倾向与归化,以便使作品更具有娱乐性,可读性。
2.2攻占( Aggression)
攻占( Aggression),即理解。这种表达方法来源于圣哲罗姆的描述译者将原文俘虏过来,然后满载而归。由于每个译者本身存在有偏见”(Vorurteil),因此对同一读本有不同的解读。
2.3吸纳(incorporation)
理解以后便是吸纳(incorporation), “它指的是原文意义,经译者在第二步提取后,随即被带入目的语” (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换言之,吸纳及表达。
在对金陵判词这部分的翻译进行比较后不难发现,两个版本最显著的区别是判词中的人称代词使用的差别。杨译本使用的是第三人称”,王者荣耀破浪霍译本使用的是第二人称
除了译者本身的文化背景以外甄嬛传主题曲,这种区别还与他们翻译背景不无关系。上文提到,杨宪益夫妇进行《红楼梦》的翻译并非出于个人的喜好,而是带有一定的政治任务,即向国外宣传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迎合出版商的要求。当这种翻译工作被烙上了政治标签,个人的自由发挥无可避免受到一定限制。而最重要的是杨译本所要面对的读者人最终决定了它以尽可能接近原作者的方式。在杨宪益夫妇对红楼梦进行翻译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确切的读者人。这个译本的原意是向国外介绍宣传中国文化,其拟定的目标读者为多国人,那么这些
读者有可能是英国人,欧洲人,非洲人。读者的文化背景是多元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尽可能靠近读者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他们选择了另外一种途径——紧靠原著。
而霍克斯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则自由的多。出版商给了他极大的自由,而其翻译的目标,即使读者从书中获得乐趣,使他在选择翻译策略的时候很看重可读性。而他所拟定的读者人也是明确的,即国内喜爱小说的普通读者。译文中他对原著的许多地方进行了有意的改动,以便能更好地符合本国读者的习惯和审美情趣。
譬如说书名的翻译。杨译本是 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译本是 THE STORY OF THE STONE。杨译本是直译红楼梦,而霍译本则使用了《石头记》这个名字。他解释直译红楼梦这一书名将会给读者带来误解,因为红楼这一形象会带给英国读者不同于中国读者的想象。“The image they conjure up – that of a sleeper in a crimson-coloured room – is a highly evocative one, full of charm and mystery; but unfortunately it is not what the Chinese implies.”(参见 David Hawkes, Introductio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由于两译本译者背景的差异也导致了两译本的区别。以金陵判词的翻译为例,两译本分别选用的不同的人称代词。试比较晴雯的判词两译本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霍译本中使用的是第二人称,这与其文化背景有关。金陵判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预言,它预示了《红楼梦》中众女子以后的命运。霍译本中采用第二人称的翻译方法与圣经有着一定的关系。圣经除了记录犹太人的历史,耶稣的生平以外,还记载了许多预言。这些预言通常出自上帝,天使或先知的口中,预言即将发生在某人或某民族身上的事情,预示弥赛亚的来临,预示末后的日子和人类的救赎。而在圣经中,每每预言出现的时候,无论是假以谁之口,最常使用方式是叙述者直接向被预言的人传达神的旨意,叙述者和预言的接收者间的距离是较近的,因此最常使用的人称代词是”“你们。圣经作为一本对西方文化有着极其深远影响的书,为大部分西方人所熟悉,包括了霍克斯。在这里霍克斯使用第二人称能拉近叙述者和读者的距离,宛若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读者体会得更深切,使译文更具有感召力。
而杨译本使用第三人称的处理方法使读者和叙述者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虽然距离拉远了,然而视角却更加开阔。叙述者站在一个更客观更有力量的位置,宛若一个判官冷静地评论晴雯的现在将来。
2.4 补偿(compensation)
当一文本从一种语言转入到另一种语言的时候,必有某种信息被遗失。而这种信息的遗失将
导致失衡。为了达到平衡就只有通过补偿(compensation)
金陵判词在红楼一书以及红学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现存的《红楼梦》并非完整的曹雪芹的原稿,为了了解曹雪芹的原意,除了脂砚斋所提供的评注,许多的猜测推敲几乎都是从判词中来。判词中暗含的意象、谐音为读者提供了很多线索。意象和谐音对于译者来说是极其大的考验,在实际翻译中总难免造成信息的流失。那么这两个译本是怎么补偿的呢?
在金陵判词正册里,有这么一段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cad字体安装
这一判词里:“玉带林中挂即林黛玉,“咏絮才用的是晋代谢道韫的典故来称赞林黛玉的文才。金簪雪里埋”“”,这里指的是薛宝钗,停机德,用的是是汉代乐羊子的妻子的典故,称赞薛宝钗的德。而林中挂,雪中埋又暗含了没有成就的姻缘。
杨译本
Alas for her wifely virtue,
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 poor maild!
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 haipin
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
霍译本
One a pattern of female virtue,
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
The jade belt in the greenwood hangs,
The gold pin is buried beneath the snow.
原文中这一判词里既包含谐音,又包含不为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典故,要在短短的四行传达原文含义,两个译本都通过对文本进行直接解释来进行补偿。即将停机德直接解读为“wifely virt
ue”“female virtue”强调了妇德;“咏絮才在杨译本中保留了部分原文的意象“willow-down”通过使用谍战 电视剧“wit”来称赞其才;而在霍译本中则直接舍去原文中的意象,通过“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揭示林黛玉的才高。
参考文献:
[1]George Steiner.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J].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Jeremy Munday.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J].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