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第一是税收收入。税收的特点是强制性的,而且是无偿的。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都是从税收中来的。如企业上缴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我们每人上缴的个人所得税等,还有关税、金融企业所得税等一系列的税收。我国现在税收管理体制分为国家税和地方税两部分,国税归中央政府所有,地税归地方政府所有。第二是债务收入。当政府的钱不够花的时候,它可以去借债。债务收入的原则是自愿的,而且要求政府还本付息。第三是企业收入。国有企业还了银行的利息,缴了国家税款之后,它有利润,应该交给国家的那部分,叫做企业收入。 第四是其他收入。比如,我国的国有森林、地下资源等,政府会有一些转让使用的收入等等。
二.:“政府为什么拥有收税的权力?” 经济学理论到今天都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说这是一种社会的契约,社会全体成员为了获得政府的保护,要让政府站出来,大家选择它站出来。
三.财政支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常性支出,经常性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国政府每一年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都用作经常性的支出,拿去给公务员发了工资。经济学理论讲,工资具有刚性。什么叫刚性?就是说工资只能长不能降,除非出现了万
不得已的情况。四川特一部分是建设性支出。政府建设性支出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投资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投资大中型企业的建设。经常性支出就是每个月都必须支付的钱,如果财政没有钱,那么政府机构就无法运转。财政余下的钱才用来搞建设,如果钱不够,政府就通过发国债的方式搞建设。
四.国家财政支出的原则:一是效用原则,就是看把这些钱使到哪儿的效用最大。另一个是效率原则,是指究竟把这笔钱投到教育上产出最大呢,还是投到国家一个基建工程上产出最大?这就需要比较它们之间的效率问题。因此前者叫做效用原则,它使社会效应达到最大化;后者叫做效率原则,它使投入产出的利润收益达到最大化。
五.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过程:1949年以后我国财政采取的是及的结构>宝鸡景点“统收统支”, 即国有企业赚了多少钱全交上去,所有的支出再由政府拨下来。统收统支,即中央政府统一收入统一支出。但是到了80年代以后,我国的财税制度进行了三步改革:第一步是“利改税”, 即所有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改成税收。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一律要缴税,外资企业也不例外;第二步是“拨改贷”, 就是以前给国有企业的拨款都改成银行贷款;第三步是“统改包”, 即过去的统收统支,最后改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之间的包干制。地方政府收
上税来之后,定好一个给中央政府的基数,余下的由地方政府自己支配。这就出现了中央政府的财政不平衡问题,一些地区的经济在良性循环,另一些地区的经济陷入恶性循环。这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初期出现的问题。因此,政府应该逐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就是将富裕地区收上来的税款,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到贫困地区,平衡我国经济的发展。
六.在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还差一步没改,那就是什么叫民营企业>小暑食新是什么意思“费改税”。 1994年,我国进行了一场大的财税体制改革。这次改革我们只改了如何增加财政收入的问题,没有改革财政怎样支出问题。其中实行了分税制。此外,我们财政采取的是“复式”预算、分级管理的方法。改革之后,我国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收入都在增长,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增强了。这场改革非常不容易,因为财税体制改革涉及到利益的划分。一般来讲,任何一个国家中央的财政收入一定要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60%以上,中央政府才能有宏观调控能力。 这次改革明确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出原则:中央政府承担全国性的支出,地方政府承担本地区的发展。中小学教育是由地方财政支出的。当地方财政钱不够的时候,中央财政再来补助。
杭州西湖附近的快捷酒店七.1.什么叫分税制呢?所谓分税制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开征税,一个是中央税,一个是地方税,还有一个是共享税。2. 复式预算就是说我们把经常性项目和建设性项目分开列预
算。采取这样的预算方式,就是为了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3. 共享税,比如,企业的增值税就是共享税。企业增值税先全部上缴国税局,全都交给中央政府,中央财政留下75%,然后再返还给地方财政25%。还有证券交易印花税也属于共享税。
八.税改评价:我国现在的财税体制改革,很快就要走到这一步,就是要改革财政的支出,让我国财政支出变得更合理、更符合各方的利益、更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