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道德教学设计
《网络与道德》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老子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地技能课,不是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会了什么,掌握了或多或少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应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将它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工具。另外,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多多尝试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网络与道德》教学中尝试了以“辩论”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这种尝试不仅仅是学生更加明白网络道德,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胆量。
[教材分析]
《网络与道德》(来源于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13课)主要内容是从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知识产权出发,让学生学会正确区分网络中的各种不良现象,让学生识别怎样的行为属“侮辱欺诈他人”、网上哪些信息属“不良信息”、哪些行为属“破坏网络秩序”的行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知识产权,以及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最后的情感目标就是使让学生懂得虽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但同样与现实生活一样,我们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也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问题。
《网络与道德》主要是一课情感教育课,如果这堂课设为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这就成为了一堂“授之以鱼”的课,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也是所谓的“网络道德的情感教育”的力度变得苍白无力,因而我将这节课设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一组去收集“网络的好处”资料,另一个去收集“网络的弊端”资料,为了使学生收集到
有益的信息,在两小组同学收集资料前教师明确其收集的方向,“网络的好处”的收集方向是“网络可以帮助我们干些什么”,“网络的弊端”的收集方向是“网络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会带来什么不良的连锁反应”。第二课时先通过两小组同学的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体会网络的好和弊端,使学生有所情感的碰撞),接着就顺直成章地引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然后设置两个“开动脑筋”的学习任务,最后在“网络与道德案例”的启示中完成本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了解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的意义。
技能目标:1.提升关键词的提炼能力。
            2.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辩论,让学生客观地了解网络。
            2.认识为什么要注意网络文明。
            3.懂得什么是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了解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把网络文明、知识产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加强学生遵守网络文明,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事先了解网络主要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知识产权的概念及其意义。
          2.一个定时闹钟。(华军软件园中的“酷石英钟 V5.01”时钟软件)。
学生准备:1. 收集及整理好所需要的资料(“网络的好处”和“网络的弊端”资料)。
          2.事先了解辩论的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1:第一进行曲(一场非正式的辩论赛)  时间分配15-20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评价
1. 请正方和反方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所掌握的信息,来说一说学生上网是好事还是坏事。每方的时间是5分钟。首先,先从正方开始。
2. 设置定时闹钟5分钟。
3. 现在正方时间到,请反方发言,时间也是5分钟。
4. 设置定时闹钟5分钟。
5. 现在进入双方自由辩论,时间为端午节高速免收费吗6分钟。
6. 设置定时闹钟5分钟。
1.正方代表:
正方1
正方2
……
2.反方代表:
反方1
反方2
……
(具体正方代表和反方代表发言的内容见附件。)
正方和反方代表各执一方,展开辩论。
(具体正反方学生发言的内容见附件。)
新课程提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科和学科之间的整合,也就是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多多尝试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网络与道德》教学中尝试了 “辩论”,这种尝试得到不仅仅是学生更加明白网络道德,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胆量。
在针锋相对的舌战中,自主地体会网络的正面影响和反面影响。在情感上会产生碰撞,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上网,比“说教式”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要好。
技能目标2和情感目标1
教师作为聆听者,用眼和微笑对发言者进行肯定和欣赏。
同时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采用语言或其他手段来调节辩论气氛。
教学环节2第二进行曲--(在辩论中收获文明上网)      时间分配10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评价
1.大家的发言真是精彩,老师好感动。是的,网络是当今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带来的用处非常多,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好网络知识。
同时老师也相信各位同学从辩论中肯定会得到一些启示,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摒弃一引起不良的网络习惯呢?(引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出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采用“广播”教学方式来组织“学生的学”。)
3.请大家一起朗读。
4.你们对《公约》中的内容有什么不理解否不明折的地方吗?
5.一起来学习《公约》中的内容。
6.巡视学生。
7.共同解答学习任务1
8.你们能做到公约中的每一项吗?(用相信学生的眼神,大声地问)。用你真实的心到黑板上签上你的姓名。
9.拍照保存“学生的签名”。(将签名活动落实到实处)
1.聆听老师的讲。
2.认真看《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
3.朗读《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
4.回答:有或者没有。
5.学习任务1:“开动脑筋”
(开动脑筋的问题设计如下:
①.请说一说什么是不良信息及其危害?
②.请到网络中搜索:什么行为称之为破坏网络秩序?(参考操作:用百度中的知道来搜索,关键词为
破坏网络秩序的行为))如何文明上网
7. 学习任务1中问题的解答。
不良信息:黄,不利于我们身心发展,捏造事实,是非颠倒……
破坏网络秩序的行为:
捏造或歪曲事实,散布谣言,制造及散播病毒,盗取QQ号……
8.签名。
通过“第一进行曲”学生之间的辩论,使学生的心理受到直接得感触,这时引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学生也就主动地学习和要遵守它。同时,为了更好地抓住这种学习气氛,举行一个“签名仪式”,另外,拍照保存环节设计是为了更好地鞭策学生文明使用网络,使学生意识到签名可不是随便签的,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也潜移默化地暗示学生上网时,你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在开动脑筋的环节中,将“不良信息”设计为说一说,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正视不良信息。同时设计了一道搜索题,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搜索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知识目标1和技能目标1以及情感目标2
注重评价的真诚性。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 一句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话你说得真好!dnf任务流程 都能远远胜过一次次机械重复的你真棒! 老师真诚的评价、耐心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老师关注着、喜欢着!话不在多,有则灵!
教学环节3:第三进行曲--(知识产权)        时间分配6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评价
1.从刚才的任务完成情况来看,大家的搜索能力真是棒,现在比如教师布置了作文作业,我们可以从网上搜索并保存一篇来当作业呢?(引出“知识产权”)
2.知识产权的概念。
1、回答:有些回答可以,有些可以回答不可以。
2.知识链接:看书本60页,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
3.学习任务英特尔酷睿i52:“开动脑筋2”。
(开动脑筋2的问题设计如下:
.网上搜索:你认为哪些行为属于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请说一说:保护知识产权,我们中学生应该从哪里做起?)
1. 解答学习任务2
侵犯知识产权:盗版
知识产权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如果采取老师来讲解,就变成了“填鸭式教学模式了,因而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书本知识,目的是,学生通过自我阅读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去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
在本环节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个问题,主要是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情况,来反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技能目标2和情感目标3
在课堂上创造机会,通过交流、发言形式,展示学生的作业,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的氛围中获得成功体验,让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愉悦。
教学环节4:第四进行曲--(升华网络道德的教育)    时间分配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评价方式
1.让我们来看两起案例。
他们违背了《公约》中哪些内容?
2.老师送给大家一分礼物--上网的基本礼仪。
3.希望各位同学都能
1.看书本61页。
2.回答:
沉溺于虚拟游戏中。
破坏网络秩序。
3.认识阅读“教师的礼物”。
加深《网络公约》的认识。
知识目标1和情感目标2
[板书设计]
3、上网时,我们应该要注意的事项:
(一)、文明上网,遵守网络道德,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二)、不进营业性网吧。
  (三)、不沉迷网络游戏。
(四)、正确把握上网时间和上网时段。
[教学启示]妇联是什么
在一堂课中让大部分学生都能改变以往上网坏习惯,那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它是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节课,只是在辩论中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中学生应该要文明上网,在思想上对学生该如何上网进行拷问。对于一些不想将网络将为学习工具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那么我们在平时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一)、教师要严于律己
下载速度慢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活生生的德育教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自身良好的习惯,这对学生的网络道德习惯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避免“放羊式”组织学生上网
    网络道德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需要长时间的不断坚持下去。如果教师为了上课的轻松,而让学生不加限制,不带任务的上网,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在这样的上网环境中,和网吧已经没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会接触大量的不良信息,从而最终导致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甚至是“开倒车”的负作用。
  (三)采取措施过滤信息
这里所说的信息并不单单指得地“不良信息”,还包括会让学生沉迷的网络游戏和聊天。另外,禁止学生带磁盘入电脑室,对学生进行有条有理的管理教育。
附件1:部分学生所收集到的“网络的好处与弊端“资料。
附件2:自由辩论中的预设。
附件3:教学课件。
附件1:(部分学生上节课所收集来的信息)
正方1:开拓我们的视野。在第二单元里我们通过网络了解了诺贝尔奖的相关知识以及生物圈二号知识,另外,通过小组策划旅游路线中,我们感受到网络的信息量是如此之大,打开了我们课余学习的大门。。
正方2:当我心情不好时,我可以通过QQ轻松地来释放自己心里的不愉快。因为对方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用看对方是不是喜欢听我诉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