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学(无...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文体特点。
2.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2.把握诗中人物景物形象
1.作家作品。
(1)李白(701~762),字        ,号        ,唐代伟大的        诗人,被称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上一句。他的诗风为          代表作《        》《        》《        》等。
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但不重用;而且他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与                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2)杜甫(712~770),字        ,生于河南巩县,自          。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被称为        他的诗风为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反映百姓疾苦,他的诗被称为“        ”。在唐肃宗时,官任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3)白居易(772~846),字        ,晚年号        ,中唐时期伟大的          诗人。是唐代        的倡导者,主张                ,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长篇叙事诗有《        》《          》。
2.文学常识。
(1)吟: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和“          ”“          ”相仿,又称“          ”,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
(2)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          ,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 富士山下 国语         ,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          ”,简称“乐府”。
3.生字注音。
山(    )  洲(    )  天山(    ) 溪(    )    lol魔幻卡牌水(    )     
岩泉(    )  澹澹    )      )   然(    )  清(         
    )  然(    )    转    )  阳(    )  声声    )     
霓裳    )  关(    )红    )  头(    )  银    )  居(   
独倾(   
4.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缺霹雳         
曲终收拔当心   
2古今异义
烟涛微茫难求
古义:                           今义:
五岳掩赤城
古义:                             今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电动汽车加速今义: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                         今义:
因为长句 
古义:                         今义:
暮去朝来
古义:                         今义:
凄凄不似向前
古义:泥鳅汤的做法                             今义:
1.《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如何围绕梦境来写的,请理清全诗的结构。
全诗可分成三段:第一段,写梦前,梦游天姥山的缘由。第二段,写梦中游天姥山的全过程。由入梦到梦醒,是全诗的主要部分,也是扣“梦游天姥”之题。既然是梦,那就多变幻而神奇。梦是虚境,山是实境,诗人使虚实交织,似幻似真,逐次展现出迷离恍惚的境界。醒来一看,只有身边的枕席,方才梦中的山水洞天全部烟消云散。诗人又回到现实中来,不禁由此陷入深邃的思索而长叹。第三段,写梦醒后,回到现实当中。诗人由梦中引出的感叹,是梦后抒情言志。直接抒发了李白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为何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梦境?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即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能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3.《登高》这首诗是如何写景抒情的?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描绘一幅精美的画图。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表现感情,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描述出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尾联分承五六两句,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本来兴味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4.宋代罗大经曾说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八层意思,请具体分析。
“悲”是这一联的核心,包含复杂情感。(1)万里:指地理长度,说明其远。(2)悲秋:在特殊季节里人的悲凉情绪,同时也在交待时间。(3)常:表示频率多或者时间长久。(4)作客:就是流浪,常作客就是常年流浪,很悲惨。(5)百年:表示时间长,长年,同时还暗示了作者年纪大,老了。(6)多病:身体不好,多有病痛。(7)独:孤独,无
人陪伴。(8)登台:台为高处,独登台说明没有亲朋好友。因此,八层意思是: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5.《琵琶行(并序)》: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完成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6.《琵琶行》中白居易为什么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州司马”和“琵琶女”的社会地位不同、身世遭遇也各异,但是,透过诗人那“欲说还休”的
文字,我们还是可以分明地感受到这两个人物的诸多“共性”——他们同是“出自京都”、同是“才华出众”、同是“落魄失意”、同是“别有幽愁暗恨”。一个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一个是“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一个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一个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总之一句话,他们都因受到迫害而“沦落天涯”。所以,他们对封建社会迫害人才和压迫妇女有着相同的不平与愤恨;所以,“一曲琵琶语,感动司马心”,诗人才会把“琵琶女”引为同调,视为知己;所以,诗人才会从“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自己的政治遭遇中看到相似之处,从而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慨叹。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
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会稽(绍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题目:“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是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热血三国官职爵位
登高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
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琵琶行(并序)
公元815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杀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裴度。当时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按朝廷规矩,这个职务只管给太子讲道德修养之类的道理,不得干预朝政。可白居易不管这些,愤而上书,要求捉拿凶手。这给那些心中怀恨的权贵们到了口实,经过一番鼓动,唐宪宗下令把白居易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还没到任,第二道诏令又来
了,白居易被降为江州司马。在江州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这是一首长达六百多字的长篇叙事诗,记叙了作者在浔阳江送客时,听到一位曾在长安红极一时的歌女弹奏的琵琶曲,以及她“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凄凉经历,从而感慨自己被贬江州的遭遇。诗中既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这样极具表现力的诗句,描画乐曲声,也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深沉委婉的句子,表达作者的感慨。这两首长诗,不仅有诗的意境美、语言美,而且还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因而深受历代的好评,成为白居易的代表作,而他也被誉为善写叙事诗的巨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