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1.作家作品。
(1)李白(701~762),字 ,号 ,唐代伟大的 诗人,被称为“ ”。他的诗风为 。代表作《 》《 》《 》等。
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但不被重用;而且他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 。离开长安后,与 、 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2) 杜甫(712~770),字 ,生于河南巩县,自称 。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被称为“ ”, 他的诗风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反映百姓疾苦,他的诗被称为“ ”。在唐肃宗时,官任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
(3)白居易(772~846),字 ,晚年号 ,中唐时期伟大的 诗人。他是唐代 的倡导者,主张“ , ”,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长篇叙事诗有《 》《 》。
2.文学常识。
(1) 吟: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和“ ”“ ”相仿,又称“ ”,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
(2)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 ,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 ,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 ”,简称“乐府”。
3.生字注音。
天姥山( ) 瀛洲( ) 天台山( ) 剡溪( ) 渌水( )
著( ) 殷岩泉( ) 澹澹( ) 悸( ) 訇然( ) 渚清( ) 霜鬓( ) 铮( ) 悯然( ) 转徙( ) 浔阳( ) 声声思( ) 捻( ) 霓裳( ) 间关( )红绡( ) 钿头( ) 银蓖( ) 谪居( ) 还独倾( )
4.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列缺霹雳
②曲终收拔当心画
(2)古今异义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
古义: 今义:
②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义: 今义:
③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
什么防晒霜效果好④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 今义:
⑤因为长句
古义: 今义:
⑥暮去朝来颜故
古义: 今义:
⑦凄凄不似向前声
上古六神兽古义: 今义:
1.(1) 太白mi manchi翻译中文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诗仙 豪放飘逸 蜀道难 行路难 静夜思(任写三篇)
赐金放还 杜甫、高适
(2)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圣 沉郁顿挫 诗史 杜工部
(3)乐天 香山居士 现实主义 新乐府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琵琶行》《长恨歌》
2.(1)歌 行 歌行体
(2)掌管音乐的机关 采集民歌 乐府诗
3.天姥山(mǔ) 瀛洲(yínɡ) 天台山(tāi) 剡溪(shàn) 渌水(lù) 著(zhuó) 殷岩泉(yǐn) 澹澹(dàn)
悸(jì) 訇然(hōnɡ) 渚清(zhǔ) 霜鬓(bìn) 铮(zhēnɡ) 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 chánɡ) 间关(jiān)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蓖( bì) 谪居(zhé) 还独倾(huán)
4.(1)通假字
“列”通“裂”,分裂。
“画”通“划”, 划拨。
(2)古今异义
①古义:实在;今义:诚实、书信。
②古义:超出;今义:抽出、拉出。
③古义: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④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长兄等。
⑤古义:因此写了;今义:表原因。
⑥古义:人的脸;今义:彩。
⑦古义:刚才;今义:朝向前方(面)。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上一句1.《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如何围绕梦境来写的,请理清全诗的结构。
全诗可分成三段:第一段,写梦前,梦游天姥山的缘由。第二段,写梦中游天姥山的全过程。由入梦到梦醒,是全诗的主要部分,也是扣“梦游天姥”之题。既然是梦,那就多变幻而神奇。梦是虚境,山是实境,诗人使虚实交织,似幻似真,逐次展现出迷离恍惚的境界。醒来一看,只有身边的枕席,方才梦中的山水洞天全部烟消云散。诗人又回到现实中来,
不禁由此陷入深邃的思索而长叹。第三段,写梦醒后,回到现实当中。诗人由梦中引出的感叹,是梦后抒情言志。直接抒发了李白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为何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梦境?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即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能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3.《登高》这首诗是如何写景抒情的?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描绘一幅精
美的画图。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表现感情,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描述出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尾联分承五六两句,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本来兴味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4.宋代罗大经曾说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八层意思,请具体分析。
“悲”是这一联的核心,包含复杂情感。(1)万里:指地理长度,说明其远。(2)悲秋:在特殊季节里人的悲凉情绪,同时也在交待时间。(3)常:表示频率多或者时间长久。(4)作客:就是流浪,常作客就是常年流浪,很悲惨。(5)百年:表示时间长,长年,同时还暗示了作者年纪大,老了。(6)多病:身体不好,多有病痛。(7)独:孤独,无人陪伴。(8)登台:台为高处,独登台说明没有亲朋好友。因此,八层意思是: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5.《琵琶行(并序)》: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完成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6.《琵琶行》中白居易为什么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州司马”和“琵琶女”的社会地位不同、身世遭遇也各异,但是,透过诗人那“欲说还休”的文字,我们还是可以分明地感受到这两个人物的诸多“共性”——他们同是“出自京都”、同是“才华出众”、同是“落魄失意”、同是“别有幽愁暗恨”。一个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一个是“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一个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一个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总之一句话,他们都因受到迫害而“
沦落天涯”。所以,他们对封建社会迫害人才和压迫妇女有着相同的不平与愤恨;所以,“一曲琵琶语,感动司马心”,诗人才会把“琵琶女”引为同调,视为知己;所以,诗人才会从“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自己的政治遭遇中看到相似之处,从而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慨叹。
1、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渚清(zhě) 六老师节贺卡幺(yāo) 慢捻(niǎn) 霹雳 (pī)
B.贾人(jiǎ) 荻花(dí) 钿头(diàn)靠谱的搬家公司 青冥(mín)
C.天姥(mǔ) 剡溪(shàn) 訇然(hōnɡ) 渌水(lù)
D.憔悴(qiáo) 猿啸(xiào) 潦倒(liáo) 浊酒(zhuó)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瀛洲 木屐 粟深林 催眉折腰
B.青崖 幽咽 常做客 转轴拔弦
C.艰难 鼓瑟 水浆迸 洞天石扉
D.丘峦 长嗟 侍权贵 东船西舫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忽魂悸以魄动 悸:猛然惊醒的样子
B.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穷困不堪
C.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睡着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