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济宁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梁祝传说(第一批,编号Ⅰ—7,济宁市)
祝中秋节快乐的短信
简单爱的歌词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原属邹县)驻地南约600米发掘出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据碑文记载,此碑为明正德十一年所立,碑文交待了梁祝传说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过程,此碑是目前梁祝遗址中立碑人官位最高、立碑时间最早、记载梁祝传说内容最详实的一块碑。其碑文记载的梁祝传说的基本内容为:
在昔日的济宁九曲村,有一户姓祝的人家,因家中很富有,乡人称他为祝员外。他家虽富,但并没有社会地位,而有男孩的家庭,孩子通过读书,求得官位,受到世人的尊重。祝员外因自己家中没有男孩读书,整日哀声叹气。他家中有一个女儿,叫祝英台,她看到父亲因没有男孩读书而发愁,为了解除父亲的忧愁,她女扮男装到邹县(今邹城市)峄山读书,路上遇到也去峄山读书的邹县西居村的梁山伯,两人相见后情投意合。在峄山读书期间,二人同吃、同住,祝英台三年衣不解。学业完后,梁山伯应祝英台之邀,到祝家拜访时,方知英台为女子,他向祝英台求婚,祝英台虽内心深爱梁山伯,但因此时祝英台父母已将她许于邹县西庄的马家,祝英台已无法答应梁山伯的要求。梁山伯回家后不到一年,就因思恋祝英台而
死。
马家迎娶祝英台的那天,祝英台也因思恋梁山伯而死在家中,马家迎亲的队伍空车而返。梁山伯和祝英台因相互思恋而死的事,在当地很快传开,一些开明人士被梁祝二人真心相爱的故事所打动,经多方商议,决计把祝英台葬于梁山伯墓中,使她们生前虽不能结合,死后二人能永远相伴。他们认为这样做,这无论是从天理还是从人情的角度讲,都是应该的。
后人为了纪念她们,唐朝武德年间,就在梁祝墓地建有祠堂,到了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对墓、祠进行重修,并立碑纪念。这就是孔孟故里的梁祝传说。
二、鲁西南鼓吹乐(第一批,编号Ⅱ—45,嘉祥县)
鲁西南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的重要流派,是一种以唢呐为主要演奏乐器的民间艺术形式。鲁西南鼓吹乐主要分布在济宁市、菏泽市及周边地区,山东省嘉祥县是鲁西南鼓吹乐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关于鲁西南鼓吹乐最早的史料记录,是建造于东汉末年武氏祠内的画像刻石,武氏祠有六块石刻碑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当时鼓吹乐舞曲的场面,其中左石室第三石有幅完整的鼓吹乐舞场面。
鲁西南鼓吹乐种类繁多,按演奏功能分为:一般乐队(吹奏乐队)、祭祀乐和拜鼓乐三种形式。一般乐队(吹奏乐队)以一枝木杆唢呐为主要东器,配以笙、笛伴奏,用于一般红白事,主要曲目有《五字开门》、《六字开门》。祭祀乐演奏形式有两支中音唢呐(俗称对大笛),两架扁鼓、大鼓、点子、云锣,并配以铜鼓,主要用于旧时大户人家祭祀,气势宏大,曲目以套曲为主。拜鼓乐用一支铜唢呐,配以闷子、磬、铛铛、扁鼓等,这种鼓吹乐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用于丧事祭奠“二十四拜礼”。鲁西南鼓吹乐曲目丰富,初步挖掘整理出传统曲目200余首,已收入《中国民乐集成·山东卷》31首,沿用至今常用的50余首。
流行于嘉祥的鼓吹乐大体分五大班社:东部靠近大运河与济宁接壤的疃里镇,以杨兴云为代表的“杨家班”;西邻菏泽市的老僧堂乡,以曹瑞启为代表的“曹家班”;中部地区的大张楼镇,以任同祥为代表的“任家班”;北部地处嘉祥、梁山、郓城三县交界处的黄垓乡,以赵兴玉为代表的“赵家班”;南部山区纸坊镇、马集乡一带,以贾传秀为代表的“贾家班”。
三、祭孔大典(第一批,编号Ⅸ—35,曲阜市)
《祭孔大典》是专门用以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
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产生形成于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山东省曲阜市。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真正意义上的《祭孔大典》则始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之多,汉代有四位皇帝幸鲁主祭,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先后八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国民zf明令全国祭孔,其议程和礼仪作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穿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推出。
石雕之乡
《祭孔大典》的神奇魅力,充分表现在乐、歌、舞、礼四种艺术形式上。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精华篇章,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
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四、邹城市平派鼓吹乐(第一批扩展项目,编号Ⅱ-37,邹城市)
唢呐自金、元时期由波斯传入中国,于明朝洪武年间随山西移民迁徙带入邹城,在地方风情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于清朝嘉庆年间已形成“平派”基本特点,至民国初年已有孙家班、张家班、丁家班、周家班等几十个乐班活跃在鲁南及其周边地区。之所以称“平派”有四方面原因:1、它以铜杆唢呐为主,演奏时以“平调”为主调;2、乐队使用的笙艺人们称“平笙”;3、从地理位置上讲,人们把徐州、苏北一代的吹打乐称“南路家什儿”,把嘉祥、巨野一带的吹打乐称“西路家什儿”,把临沂及其以东的吹打乐称“东路家什儿”,把邹城以北的吹打乐称“北路家什儿”,而“平派”吹打乐处于中间位置,“平”包含中间的意思;4、在演奏风格上有“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之特点。
“平派”吹打乐的特乐器“铜杆”由铜皮制作而成,声音亮丽清脆,具穿透力。其独特技法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萧音有时还揉进魔术和杂技等。其代表曲目有《哭长城》、《哭五更》、《鸟兽闹春》、《集贤宾》、《十样景》等作品近百首。
在演奏风格上“平派”吹打乐平和、轻柔、婉转细腻,有“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之美。因其“平中见奇、稳中善变、刚柔相济、扣人心弦”而深受人们喜爱。
五、四平调(第一批扩展项目,编号Ⅳ-50,金乡县)
四平调系《淮北花鼓》演变而成。淮北花鼓讫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流行于皖北、苏北、豫东北和鲁西南地区。演出形式以舞为主,唱念为辅,生活气息浓郁。当时淮北花鼓艺人杜学诗、张继德、杜诗法等人结社组队,曾到徐州、济南、郑州等地区进行巡回演出,深受广大众的喜爱。“花鼓戏班进了庄,家家户户不喝汤”,“听见花鼓响,锅饼贴到门框上”等歌谣充分说明了花鼓深受众的喜爱,有着深厚的众基础。
上医保缴费怎么交
旧社会,把花鼓戏污蔑成淫词烂调,屡被禁演取缔。为了生存,艺人们将花鼓戏易名“文明花鼓”、“花鼓叮当”敷衍演出。又以花鼓戏“平调”板式为基础,吸收了评剧、豫剧及京剧的部分唱腔,加上弦乐伴奏,形成了“四拼调”。因其唱腔四平八稳,四句旋律一合,故改名为“四平调”,从此,由“打地摊”搬上舞台演出。解放后,成立了专业四平调剧团。
四平调一直为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众基础。它的艺术阶值与学术价值更为宝贵,
小额股份理财曲调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郁,特别演出现代戏更有独到之处,通俗易懂,深受欢迎。百余年来,《淮北花鼓》戏的溯源和四平调的形成、改革、发展以及变迁过程,积累了大量宝贵艺术资料。如《四平调唱腔集锦》、30万字的《四平调音乐》和传统剧目的唱腔、表演程式等,在广大众中有着较深的影响,保护发扬这一剧种,更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六、麒麟传说(第二批,编号Ⅰ-43,嘉祥县)
“麒麟传说”主要流传在山东省嘉祥县、巨野县及其周边地区。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古书说它“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居,不侣行,不罹罗网。”它是祥瑞神兽,与许多祥瑞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嘉祥古属大野。据《春秋》及三传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获麟,获麟之地就在嘉祥,嘉祥于金皇统年间置县,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嘉祥县城西今有麟冢和获麟台遗址。嘉祥的“麒麟传说”历史悠久,主要是根据史书记载而衍生的。“麒麟传说”表达了人们向往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因此才会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至今仍在鲁西南地区广为流传。它的影响深入到嘉祥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衍化为一种民俗特和文化现象,这种
文化现象被专家学者称为吉祥文化。
“麒麟传说”是深深的扎根于民间,富有地方特和民族特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力,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麒麟传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富含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理想,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
苏代为燕说齐七、鲁班传说(第二批,编号Ⅰ-44,曲阜市)
曲阜是鲁国故都。鲁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多个文化源头相互交融,不仅产生了文化巨人孔子,还产生了开启中华民族科技发明先河的鲁班。
鲁班姓公输,名般,因为班与般同音,后世多以鲁班相称。鲁班在木工、建筑、生活用具、军事科学和航天等领域都创造了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发明成果。鲁班传说就是对于鲁班发明创造的过程和成果的记录,经世世代代的人们口耳相传,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鲁班传说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木工工具的传说,具代表性的有墨斗、锯、刨等的
传说;生活用具发明的代表作是石磨的传说;
建筑方面的传说有“鱼抬梁与土堆亭”的建筑绝艺传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的传说,还有一种传说带有神话彩,最为着名的有“鲁班爷显灵”、“鲁班兄妹比赛建赵州桥”; 其他方面的传说,主要包括《墨子》中的记载以及民间流传的“鲁班造飞鸟”的传说。
鲁班是一个有着巨大创造力的工匠,这些传说不仅仅是对鲁班的发明过程和成就的赞扬,而且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总之,鲁班传说流传广泛,是鲁班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正是鲁班传说的广为人知,才使得鲁班发明创造的业绩不至于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八、山东梆子(第二批,编号Ⅳ-118,嘉祥县)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它和平调、莱芜梆子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和“豫东调”、“祥符调”的关系更为密切。清乾隆年间,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中记载:“院本之后,演为曼绰,为弦索。……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至于燕、京及齐、晋、中州,音虽递改,不过即其所本土所近者少变之。”其中的“齐”,就是指山东而言。起源
于陕西、山西一带的梆子腔,流传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唱腔受到本土语音的影响而变化,各自形成本地的梆子体系。常用的唱腔板式可分为四大类:1慢板(包括“慢板”、“中慢板”、“破字慢板”、“金钩挂”、“上五音”及由它派生的“二凡”、“一句正”、“一句落”等)。2流水板(包括“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一串铃”和由它派生的“一锣切”、“仓令仓”、“倒送板”等)。3二八板(分为“二八板”、“慢二八板”、“中二八板”和“紧二八板”,还有它派生的“一鼓二锣”、“呱打嘴”、“倒反拨”、“嘟噜锤”等)。4散板(分为“飞板”、“栽板”、“滚白”、“起板”)。除以上四大板式类别外,另有“导板”、“哭剑”、“叫板”、“三哭腔”及演出神戏时用的“吹腔”等。伴奏上述唱腔和演奏弦乐曲牌所使用的主要乐器,早期为大弦(八楞月琴)、二弦、三弦,后期即将前两种主弦改用板胡、二胡。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600余个。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