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之美
  浅谈建筑之美
                形容时间快的句子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2012    5 
浅谈建筑之美
  本文通过对建筑美的涵义的界定,阐述了对建筑美的产生与发展,及建筑美的特征和原则等几个方面的一些感受与认识,提出并总结了当代建筑审美认知趋势和当代建筑的审美准则。
关键词:建筑美  建筑美学  评价因素  审美准则
    建筑是伴随着人类成长的一部史书。自有人类开始,人类就不断地创造着建筑物与建筑艺术。从原始岩洞、树木巢居到罗马建筑的宏大壮阔,再到哥特建筑的奇异灵动,乃至现代建筑的理性表达,建筑美始终在不断的建筑追求中被表达着。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过程中运用了美学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
建筑美学的内涵  
    建筑美是城市美丽的音符。建筑和谐,人才能诗意栖居。建筑美学,这一学科遵循学科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应运而生,方兴未艾。其任务不仅在认识和解释客观的建筑艺术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进一步更好地指导“建筑学”的发展和提高。我们知道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协调观点。建筑美学中要求用这个观点去理解造型艺术上的规律和法则,也要用这个观点去处理建筑的科技性和艺术性的关系,研究建筑艺术的特点,并最终落脚于和谐之美。国语_《楚语》曰: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个定义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和谐”。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的说法,形象地说出了建筑的形式美是有法则可
循的,其最高层次的法则就是和谐美。从构图角度讲,和谐美包含了曲线美和对称美,是建筑形式美的综合体现和最佳体现。而建筑除形式美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美,那就是内涵的“生机美”。如果说形式美是建筑美的肉体,那么生机美则是建筑美的灵魂。和谐创造美,建筑的和谐不仅使建筑本身的美得以展现,更令由众多建筑组成的城市美不胜收,令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美好之中。
建筑美的产生与发展蛇成语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有关建筑的观念和美学知识随着人类对主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拓展和变化。人类建筑及其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经历了六个阶段:
    1)实用阶段。自原始人类的建筑产生以来,最初主要是把建筑当作遮风避雨,防止野兽侵袭的生存手段。把这种观念理论化的代表人物是公元前足球场尺寸1世纪的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他所著的《建筑十书》首次提出了“坚固、使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以安全使用为出发点,并且有了美观的要求。该书为建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有些经验和技术原理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2)艺术阶段。这是把建筑奉为“艺术之母”和“凝固的音乐”的阶段。以14世纪~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为代表,反对神权,要求人权,追求自由和人文主义现实思潮,大大推动了建筑观念的发展。出现了一批高超水平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以文艺复兴三杰___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为代表,其卓越贡献使建筑的美学观念达到空前的高度,从而涌现出《论建筑》 、《建筑五柱式》等许多理论和技术著作。在此基础上,1655年创建的巴黎艺术学院,直接在艺术院校培养建筑师,形成对建筑艺术形式重视的传统,这就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建筑美学的发展。
    3)机器观念的阶段。此阶段以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发表的《走向新建筑》一书为标志,鼓吹建筑革命、住宅应是“居住的机器”,采取工业化方法组织大规模住宅建筑,以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面临的严重房荒问题,强调重视住宅的居住功能和对城市的理性规划,把建筑美学观念转移到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上来,提出机器美学的全新审美标准。
    4)空间观念的阶段。认为空间是建筑的主角,从空间组合、变化、构成的角度来评价建筑。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兰是这种建筑观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1957年出版
的《空间建筑论》一书。此时建筑界认识到建筑的空间艺术特征,开始向环境建筑美学观念接近。
    5)环境观念的阶段。1981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出的建筑师华沙宣言指出,建筑是为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建筑师的责任是:要把已有的和新建的,自然的和人造的因素结合起来,并通过设计符合人类尺度的空间,来提高城市的面貌。应保护和发展社会的遗产,为社会创造新的形势,并保持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好看的都市黑道小说_情人节搞笑祝福语
6)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阶段。1999年的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分别从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科技等几个方面讨论了21世纪建筑的发展方向,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念。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可持续建筑的实践应立足于高度的环境质量、文化繁荣、经济的可行性与经济发展共荣的基础上。在纷繁多样的建筑世界中,建筑的美首先是形式美,建筑的形式美体现了“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与秩序”五大原则的综合美。另一方面,若形式美只限于形式本身外在的联系, 即使达到了多样统一,也是不能传情的,这就要求建筑作为艺术品,通过艺术形象来唤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古今中外,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建筑不胜枚举,不同类
型的建筑由于性质不同有的使人感到庄严,有的使人感到雄伟,有的使人感到神秘,有的则使人感到亲切、优雅、宁静,这些不同的感受和情绪,都是借建筑形象的激发而产生的。借物质的、抽象的形式的某些特征来传递一种信息,是建筑美学有别于其他美学的最根本所在。
建筑美的特征与原则
  3.1  建筑美的特征
    1)时间与空间性特征。建筑美具有时间性,我们对建筑美的欣赏必然要置于历史长河之中,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对建筑美具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及要求;同时建筑美又具有空间性,建筑空间是人化的“四度空间”,它是建筑美的独特魅力所在。
    2)时代性特征。建筑美是不能脱离特定时代的,它是一定时代意识形态的显现,必然体现时代文化特征在建筑上的烙印。密斯先生在《谈建筑》一文中指出:建筑,依赖于自己的时代,它是时代内在结构的结晶,建筑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时代性,才使建筑的美具有活力。
    3)民族和地域性特征。建筑美在属于时代的同时,也是属于地域和民族的。密斯在《谈建筑》中说到,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巴西利卡和中世纪的教堂使我们觉得有意义是在于他们都是整个时代的创造, 而不在于他们是某个个别建筑师的作品,他们真正意义在于他们是时代的象征。的确,建筑美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一种高度概括和升华。因而,建筑美必然是属于时代与民族的,只有把个人的情感思想融入到整个民族文化乃至全人类的情感表现中,从而在时代情感中抽象出共同的元素。
  3. 2  建筑美的原则
    1)“对立统一”的原则。建筑美不能脱离于形式而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形式美也就是“多样统一”。它是哲学上对立统一规律在建筑形式美中的反映。托伯特·哈姆林说过,“一个建筑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那些势在难免的多样化组成引人入胜的统一”。同时,建筑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实际上是对建筑美的一个追求过程。建筑美要符合艺术规律性,因此,它的创作要受规律、规范的内在约束,具有统一性;但他又在创作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创造,具有多样化;正是这两方面的和谐共存,才会有建筑美“舍我其谁”的感叹。
    2雅名)“情理兼容”的原则。建筑是理性的,它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但同时又是有感情
的,是人类情感的寄托。之所以称建筑美为建筑艺术,实际上就是建筑理性因素的情感化与理想化,即赋予建筑以“ 情意”。当谈艺术离不开人生时,同时也是在说建筑艺术离不开人乃至人类情感的表达。钟子期何以负知音的雅名? 因为它听伯牙弹琴时,惊叹的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李颀在胡笳声中听到了什么?他听到的是“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建筑美的情理兼容与此是异曲同工。倘若建筑师仅仅只是堆砌一堆材料,那便会无所得。只有把感情注入到材料乃至形式中后,才是在创造建筑美。
    3)“主客互融”的原则。建筑美不仅仅在于建筑自身“意境”的创造,还要将主体( 建筑使用者) 的审美经验与审美情趣融于其中,使之真正做到雅俗共赏。也许只有这样,建筑美才会真正属于人民, 属于广大的使用者,而非仅仅属于建筑师自身。
当代建筑审美认知趋势
    对建筑本体及其构图原则的研究曾是传统建筑美学的中心内容,长期以来形成了单一保守的建筑审美准则。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世界俨然已是一个多元共存、中庸、折中和理论宽容的时代,人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志,审美活动多集中于研究人的审美取向,更加关注审美主体的主体意识、人们的建筑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对建筑的好与坏
、美与丑,对建筑风格本质价值、意义等等的见解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例如,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自由的扭曲、翻转、切割表达了解构主义建筑师对建筑本质和审美体系的重新定义,反映了建筑师的情感和思想;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门前巨大的装置以及大厅屋顶各种不规则形状的屋顶采光窗使人印象深刻不论是坚持功能主义、粗野主义、纯净主义,或是主张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不论是重艺术表现,或是重技术和功能表现,都带给人们更多自由选择和评判的机会,这个时代建筑审美认知正走向多元化。这也是现代生活的真实反映。
当代建筑审美准则
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是沉淀着衡量美的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建筑才能激发出人们的潜在心理本能,才能产生美的感受。多元化的建筑审美需要客观存在的审美准则才能建立起高层的价值体系,从而避免审美认知上的极端主义和过分的自由和开放以及所带来的艺术放纵。客观的审美准则的探寻是对多样化审美价值体系的重组、再优化与提炼、总结。它是当代特有的历史“习惯”与时代”嗜好“的客观要求。
    1)审美客体——满足形式美的规律。建筑在本质上乃是人类运用自然界的物质资料,
经过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这一产品为人类的生活、生产提供了一系列满足其基本功能要求的,具有一定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所谓三维立体空间,即建筑空间。人类的建筑空间除了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基本功能外,人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思维能力认识建筑空间,对建筑提出人类特有的心理功能的要求,因此人类对建筑空间既具有物质功能的要求,也具有精神功能的要求,所谓“精神功能”,也可称之为建筑艺术要求。凡符合艺术性的建筑都必须遵守形式美的规律,建筑师们通常称之为建筑构图原理,它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是人类通过长期反复实践、认识而总结出来的任何艺术的形成必须具有统一性,这是一条长期为人们接受的原则;建筑本身功能要求的复杂性必然导致建筑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建筑艺术就是将最为复杂的变化转化成为最高度的统一,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求变化,就是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