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关于建立健全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dnf卢克副本
解梦 掉牙青岛市关于建立健全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河北精神文明网》 2006-2-5 10:49:21
    为巩固和发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推动创建工作再上新水平,青岛市文明委从9月下旬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建立健全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调研。整个调研分成了城市管理、社区建设、市场环境、生态环境、创建机制、区市等6个调研组,涉及12区市和32个市直部门,通过深入基层单位和社区、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将本次调研成果汇报如下:
    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要经验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大力推动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创新和深化创建文明城市的内涵。历届市领导特别是本届
五大班子始终坚持把创建文明城市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丰富创建内涵,激发创建活力。从1993年开始,在全市开展了以"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做文明市民"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1996年,制定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逐步形成了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行业风气、市民文明素质"四位一体" 创建文明城市的格局。1999年9月,我市获得了首批"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构建和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高效廉洁的城市管理、生态型的城市环境、人才型的市民素质、学习型的城市风气、创新型的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目标体系,明确提出了"力争首批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奋斗目标,把建设"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之中,贯穿于整个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创建文明城市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青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优势更加突出,城市特更加鲜明,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了"全民创城、全民受益"的浓厚氛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创建为大家、创建靠大家"、"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美好"的创建理念,把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众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把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创建全国文明城
市的过程作为依靠众、造福众的过程。连续三年开展了"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市民月活动,通过"市民议事厅"、"12345市长热线周"、"领导与众网上对话"等形式,畅通部门走访、来信来访、公开电话、日常督查、媒体网络等五条反映民意的渠道,广泛听取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责任到位,及时整改落实。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认真解决众的住房、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等生活问题。投资8000多万元改造1300多条小街小巷,投资2300多万元改扩建100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了12项城市环境整治工程,不断提高人民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使众成为创城的最大受益者。广大市民以热爱青岛、建设青岛的巨大热情,积极参与到创建文明城市中来,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文明素养,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是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社会风气。以培育城市精神为核心,以推进人文奥运为契机,以创建学习型城市为动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众,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充实市民文明素质教育的内容,健全教育网络和机制,创新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形成了广覆盖、多层面、立体化的大教育格局。广泛开展城市文明交通"三让"、"大学生文明礼仪宣讲团"、评选"感动青岛"的人和事等一系列影响
广泛、众参与热情高、实效性强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诚信、和谐、博大、卓越"的城市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塑造了热爱生活、崇尚文明、追求卓越的良好社会风尚,涌现出许振超、谢振华、"微尘"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33.5万,占全市城区人口12.8%。
    四是实施名牌战略,实现从城市品牌到品牌城市的跨越。1999年,市委明确提出"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名牌战略",广泛开展了"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活动。经过六年来的创建,已经涌现出23个市级服务名牌,300多个各类服务品牌。品牌化的创建意识已经从服务行业逐步延伸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学校等各个领域。大力实施"人文奥运","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正在成为青岛城市的文化品牌,提升了青岛的文化品位。这些城市品牌就像城市一张张靓丽的名片,塑造着青岛品牌城市的形象,汇聚成"全国文明城市"这块最有价值的城市品牌。
    五是强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重心下移的创建局面。坚持并不断完善了创建文明城市的"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办公会议制度","督查整市长热线12345能解决什么问题
龙岩旅游改制度"等工作制度,每年制定《创建文明城市目标责任分解》,把创建文明城市的各项指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完成情况纳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四位一体"的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党政部门各负其责,人大、政协视察指导,团组织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引导推动,条块结合,城乡联动,军警民共建,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创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市61个街道办事处、950个社区居委会、4700多名社区工作者在创城第一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大,社区建设、文化建设、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众"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二,城管体系尚需完善。一是城市管理的立法滞后。有些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管理发展的需要,导致了执法主体不明,处罚依据不足,出现了许多执法空缺。二是综合执法体系尚待完善。城市管理、交通管理、食品卫生监察等分属不同的部门,也缺少日常有效的协调机制,职能权限交叉,造成了许多管理上的"空挡";三是城市管理的投入不足。与属
地化管理相配套的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难以维持正常的开支,一些城乡、区域、条块等结合部位仍然处在管理的"盲区";四是执法队伍力量不足。 简单快乐的心态句子
    第三,社区基础工作相对薄弱。一是社区负担加重。随着社会管理的属地化,区、街和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例如,社区居委会是众自治组织,却承担了许多党政部门下派的工作,社区挂的各种牌子多达22块,工作任务多达120多项,都要求设立机构,建立档案,检查考核,内容上墙;二是社区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社区工作力量相对薄弱。每个社区居委会一般只有3-5人的工作队伍,而要负责2000余户、万人左右的社区管理工作,大量的进社区工作,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疲于应付。
    第四,常态化的市民素质教育机制有待完善。抓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合力不足。很多单位只注重教育职工做好"单位人",而忽视了八小时之外的教育,形成了单位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脱节。社区教育覆盖面不够广泛,教育的渠道、内容、师资、教材远不能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外来人口还没有完全纳入教育的范围。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仍然是创建工作的"短项",场所少,设施陈旧,不能满足众的需求,居民对社区缺乏归属感。
    第五,区域化文明创建体系尚未形成。有些行业仍然习惯于垂直管理,对驻区的创建工
戚薇的歌作不配合、不支持,区市、街道和社区对这些单位又无制约的手段。个体、民营、股份制等新型经济组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相对滞后,在动员机制、组织机制、推进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相对于日益繁重的属地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区市文明办、以及街道、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力量明显不足,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三、建立健全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忠诚守信、勤劳勇敢、务实苦干、开放创新"的新时期山东精神, 培育和践行"诚信、和谐、博大、卓越"的城市精神,增强全市人民的城市主人翁意识,巩固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共同思想基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