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幼儿园韦媛媛
【摘要】本文针对幼儿不良饮食习惯行为,论述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受家长、环境和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提出要正确引导,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家园合作,及时纠正错误的喂养方式;表扬激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等解决方法。
【关键词】不良饮食习惯因素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151-02
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包括挑食、暴饮暴食、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大多数幼儿喜欢吃荤不喜欢吃素,喜欢甜食、油炸食品等高热量没营养的零食。不良的饮食行为和饮食习惯,会给幼儿的生长发育带来负面
影响,对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危害。在生理上,长期营养不良、不均衡导致幼儿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异常情况;长期吃肉类、很少吃青菜,会对幼儿的情绪和性格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幼儿养成不良饮食习惯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帮助幼儿改正不良饮食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以下,笔者针对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因素,分析解决对策。
一、正确引导,培养好习惯
幼儿园保健计划有些幼儿喜欢吃肉不喜欢吃青菜,喜欢吃垃圾食品不喜欢吃健康食品。家长过于迁就孩子,不注重饮食的规律,使孩子自身的抵抗力下降。有些家长担心孩子长不壮,让孩子过多地吃甜食,冰淇淋、巧克力、雪糕等,孩子的正常饮食规律被打断,身体也受到了伤害,食欲随之下降,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有些家长不良方式的引导,如以吃某种食物对身体好、长得很高很壮为由,要求孩子多吃,并且还会得到奖励,这就导致孩子为了奖励,一味地多吃一种食物,营养不到均衡吸收,身体得不到健康发展,于无形中加重幼儿的偏食行为。
对此,教师在课上可以讲一些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对幼儿的帮助、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幼儿的危害、什么是不良饮食习惯的相关小故事。在就餐时,教师悉心提醒,幼儿之间互相监督,促进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在饭前,请小朋友讲一讲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哪些,我们不应该有哪些不良的饮食习惯等,课上让孩子观看视频、学习好的饮食习惯,提醒孩子饭前、饭后洗手,安静就餐等。对于表现好的小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朋友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严重偏食、挑食的孩子,多加关心和照顾,帮助他们逐步改掉偏食、挑食的坏毛病。幼儿园还可以开展讲座活动、与良好饮食习惯相关的游园活动,方便幼儿了解、学习。
二、家园合作,及时纠正
家长的不良饮食行为会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如有些家长喜欢看球,就在球场抱着孩子喂食,或者在马路上边走边喂;有些家长在吃饭时教育孩子,使孩子在吃饭时情绪低落,影响胃的正常吸收;有些孩子已经到了吃饭时间还在看电视,怎么说怎么劝都听不进,刚开始家长不同意,后来干脆顺着孩子,陪着边吃饭边看电视,养成不好的饮食习惯。家长们总担心孩子吃不多,特别是在爷爷奶奶身边的孩子,就给孩子买一些促进饮食的药物改变孩子的食欲(如健胃消食片等)。还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稍微轻咳、不吃饭等不正常现象就给孩子吃药,长期没病吃药,使孩子自身抵抗力下降,影响身体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幼儿园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督促父母发挥带头作用,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带领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师注意在班级QQ、引导父母加强学习关于良好饮食习惯的知识,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当食物出现时,就在孩子面前带头先吃,孩子看到了,自然而然会对食物产生兴趣,孩子的身体也就得到了能量,说一些鼓励的话,如多吃水果可以长得漂亮,多吃蔬菜可以长得很高,也可以长得壮、可以帮助老奶奶过马路当小英雄等。愉快的心情让孩子进餐时多吃一些,促进营养更好地吸收。暗示表白
三、表扬激励,增强自信心
有些家庭在制作膳食中品种过于单一、不够丰富,颜和形状不够多样化,使孩子每天看到的都是同样的菜式,对吃饭失去了兴趣,营养得不到补充,健康得不到保证。于是,幼儿就在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等零食上满足自己多样化的需要,使得孩子容易养成偏食、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园引导幼儿进行身体保健教育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幼儿的生命和健康,使幼儿主动关注自己的健康,保护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幼儿智力品质、道德品质及其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幼儿的身体保健教育,是以保护和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为目的教育活动。
第一,吃饭时,教师和家长看到孩子能(下转第153页)
民生信用卡额度调整要想搭上四季的“脉搏”,需要教师及家长带着孩子与每个节气的环境、特点深入地开展多维互动,然后结合幼儿园的现实状况,开展对于幼儿成长有生活意义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调整、支持、推
动幼儿去游戏、学习、探究,才可能开展充满实践张力的、更具生命成长意义的课程实践。
三、情境调整,实现动态生长
情境思维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思维方式,是以“场景中的人”为思考随想、以交互关系为思考核心。儿童的学习正是与周围的人和事相互作用,以进行经验积累的过程,是围绕某种特殊的活动环境或真实的生活情境而展开,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行动来进行。
例如,幼儿园“阳刚助学”活动打破了原来“爸爸来上课”的常规助教模式,“球样百出”充分利用爸爸们喜欢打球、踢球的优势,和孩子们开发多样的情境球类游戏;“相约星期五,爸爸来作伴”则让爸爸们参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了从“课堂教授”到“生活陪伴”的转变。爸爸的陪伴确实有着独特的价值,但爸爸们工作特别忙,更重要的是缺少助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于是,教师们让爸爸来园录声音,让爸爸的问好声迎接孩子们,让爸爸的口令声陪孩子们出操,让爸爸的故事声陪孩子入睡……但很快我们发现,录音成了另一种方式的单向传递,很难深层次地激起幼儿的共鸣。彩印设置
一次,小班贝贝的爸爸来助学,看见旁边大一班孩子正在踢球,就“扔下”自己的儿子和其他孩子锡球踢得很欢。当他踢完球回到班上时,儿子却伤心地哭了,理由很简单——爸爸不要自己,却陪别人玩。爸爸很是愧疚,当时贝贝所在的小班里正好出现手足口病病例,孩子们被隔离。在疾控中心工作的贝贝爸爸就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准备了好多生动的小视频,穿上白大褂,深入浅出地给孩子们讲述了
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班上所有的孩子,包括贝贝对他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实,很多爸爸都是首选遵从自己的兴趣,而不愿意把时间耗费在陪孩子身上;其次,陪伴固然有多种方式和途径,但是当爸爸和教师眼里没有孩子,只是想当然地设计一些范式化的活动,往往会让陪伴流于形式。当成人真正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捕捉到陪伴的情境时,才会有强烈的陪伴愿望,真正意识到陪伴的价值,这才是有心在场的陪伴。课程以儿童生活的情境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生长点,帮助儿童在生活情感的体验中,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获得经验的深化与扩充,实现生长和发展。
只要是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或新发现,都可以是“生活相遇”的缘起。教师应以幼儿成长为目的,捕捉幼儿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分析其内在的原因与需要,建立与课程活动相链接的通道,及时给予支持性的回应,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幼儿自己尝试、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拓展或完善自己的认知,以此满足幼儿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借助生活中遇到的事件、细节以及瞬间展开的系列活动,就是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究知识与生活、共同建构思想与意义、共同创造知识的课程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晓东.园本课程建构的价值重塑[J ].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9)
[2]张凌燕.设计思维[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3]聂洋溢.新加坡教育部自办幼儿园的课程魅力[J ].上海教育,2017(9)
[4]曹玉兰,周燕.新知识观视野下的“互动型”课程园本建构[J ].学前教育研究,2017(9)
好好吃饭,应给予表扬,让孩子在吃饭时开心,就会乐于吃饭了。第二,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幼儿,知道幼儿喜欢吃什么,就在菜中增加一些营养食物,使孩子吃饭时胃口大增。第三,菜式多样化,不能一味吃炒的、煮的,应多加一些闷的、蒸的,让孩子对吃饭产生兴趣。颜也要尽量鲜艳,孩子一般都对颜鲜艳的食物产生好奇心,教师和家长每天应多向孩子分享与食物相关的见闻,引起孩子对食物的欲望。如对孩子说:“今天妈妈在菜市场看到这个红红的蔬菜,农民伯伯说很多小朋友都说好吃,所以妈妈就买回来了,过来一起吃吃看吧。”家长用语言引导孩子说小朋友们都喜欢吃,提起了兴趣就去尝试,孩子多吃一些蔬菜、少吃些零食,也可以把一些蔬菜变成孩子喜欢吃的健康小零食,孩子吃得高兴,家长也就放心了。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与幼儿园生活、家庭生活内容密切相关,孩子是每个家长最关心的人,孩子的一举一动更是牵动着
每一位家长的心。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必须得到家庭的积极配合,家长理应成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指导者。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27)
[2]张文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94)
[3]孙文杰,高永清.家长与幼儿饮食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6(2)健康的食品
[4]顾荣芳.幼儿饮食知性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 ].幼儿教育,2012(33)
(责编
杨春)
(上接第151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