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民国建筑(二)——中山陵
南京中山陵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整个陵墓建筑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整个墓区平面形如大钟,钟的顶端为山下半月形广场,中山陵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一座建筑,往往通过有形的形
态、构造和装饰,来表达建造者的主观意念,甚至特定时代的风尚和思潮,从而体现出某种或隐或显的建筑精神。中山陵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纪念性建筑,其建筑精神的设定和表达,包含著对孙
中山的思想、事迹及其历史地位的理解和诠释,集中体现了国民党人借助墓葬这一途径,来营造「孙中山」这一新的时代符号、增进民族和国家认同的用意。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钟山的雄伟形势与陵园内各建筑物,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整体,十分庄严雄伟,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中山陵的建筑精神,无论是初始设计,还是实际建筑效果,主要呈现为「开放的纪念性」。这一精神的设定,并非出於国民党人单方面的努力,而是在其主导下,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相互叠加的结果。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
三门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
“博爱”两个金字。石坊后是长达
375米、宽40米的墓道。前行为陵生日最暖心短句
门,它以青的琉璃瓦为顶,门额
巍巍中山陵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
个大字。
整个墓区平面如铎形,取“木铎警世”之意。钟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为中山先生的立像)为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
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整个陵墓的都用的是青的琉璃瓦,青象征青天,也符合的颜——青天白日满地红。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青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从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392级石阶象征当时中华民国人口3亿9千200万。
五险一金包括什么碑亭,一块高约6米的碑石上刻着
“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於此中华
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鎏金大字。中山
陵一共有三百九十二级台阶。在台阶上置
放有各种铜鼎,其中几个被当年侵略南京
的日本军队的炮弹打中,留下很深的凹
洞。处在山顶最高峰的祭堂,有三个拱门,
上书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创导的三民
主义分书“民族”、“民权”、“民生”。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一座,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殿堂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
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谒陵者走过牌坊、置身於陵
墓空间後,耳目所及,思绪与情
感逐渐调动起来。及至走完石级、
台阶,登上平台,抬眼便见祭堂
大门上方「天地正气」四个大字,
以及门楣上的「民族」、「民权」、
「民生」六个字,登临心情亦渐
有关长城的故事红卫衣搭配达高潮。步入祭堂,便看见孙中
山的雕像巍然居中而坐,双目平视远方;头顶上方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图案,古朴而庄严;堂内墙壁的石刻文字,简洁而有力。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传达著一种无声而有形的力量,使谒陵者的心智,一时间仿佛超越了时空,完全沉浸在「孙中山」这个符号所连接起来的意义网络里。尤其在体谒陵行为中,盛大的场面和庄严的仪式更加强化了这种氛围,使谒陵者感到,个体的自我已经融入一种庄严深邃的整体氛围中。
中山陵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座国家级现代纪念建筑,总体规划吸取了明、清陵墓手法,单体建筑虽然也是在现代结构上加上一个木结构形式的外壳,但造型上有所创新,同时作为一座其精神性意义大大超过物质性意义的特殊建筑来说,它的内容和形式仍然是协调的。即使到了今天,对于某些相类建筑,采用这种方式,也应该是可以存在的探索方向之一。寿司的制作方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