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时期
考点一 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商周时期)
对点突破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在联系
1.(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膊组词和拼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013广东六校)《诗经》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这则材料最能说明西周
A.运用分封制巩固统治
B.运用宗法制维护政治体系
C.分封制与宗法制并行
D.通过宗法制实现权力集中
3.(2013嘉兴)史载:西周的诸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出
A.政治权力按血缘关系分配
B.西周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C.周天子开始加强中央集权
D.诸侯国的权利有等级差别
对点突破2 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影响评价
4.(2013广东文综)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5.(2013·湖北名校模拟)《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6.(2011课标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
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对点突破3 归纳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7.(2013 山东卷)《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公务员考试费用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8.(2013大连模拟)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9.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元旦祝福语2022最火简短(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考点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春秋战国时期)
10.(2013课标全国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11.(2013汕头)在中央,皇位由私家世袭,地方由异姓非世袭官僚管理。这种制度是指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B.三省六部制度
C.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
D.科举选官制度
12.(2013常州检测)《礼记》中写道:“君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顺命》中写道:“皇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A.本兮的男朋友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彩
B.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
D.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考点三 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
对点突破1 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13.现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14.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15.(2013南京二模)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生存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德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
对点突破 2 春秋战国商业
1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17.(2013黑龙江联考)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潮属于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对点突破 3 土地制度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18.(2013·汕尾测试) “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孟子的这段话在无意中揭示了当时( )。
A.诸侯以土地作为主要财富
B.平民也能凭借本领效力诸侯
C.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
D.诸侯国以扩充土地作为战争的主要目的
考点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9.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记载:鲁邦大旱,哀公谓孔子:“子不为我图之?”孔子答曰:“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这一观点的是
A.孟子 B.庄子 C.董仲舒 D.朱熹
20.(2013石家庄检测)有学者指出:“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其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人。”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该观点相悖的是
A.孔子 B.墨子 C. 庄子 D.韩非子
21.(2013河北质检)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A.君主意志 B.“爱人”之心
C.内心自省 D.礼乐规范
(2012·天津文综,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电压力锅和高压锅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解析 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切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第(2)问,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春秋到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主要表现:
(1)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主阶级走向衰亡,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走向壮大,诸侯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2)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私田出现;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促使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经济的发展,使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推动了各国的变法;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确立,封建农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兴盛和封建城市兴起。
(3)文化上:社会大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特别是思想文化典型反映了社会大变革的特征。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各家纷纷登场,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当时的科技、文学、艺术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
【深化必备】 宗法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1.封建政治方面
(1)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
(2)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3)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2.社会习俗方面
(1)影响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和家族家谱的修订及宗祠家庙的建立。
(2)影响了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和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
3.思想观念方面
(1)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