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文科博士培养体制初探
哈佛大学文科博士培养体制初探
哈佛博士可以说是一个人求学的最高荣誉之一。但是似乎很少有人细说其中的究竟,有道听途说的,也有夸大其词的,更有全盘肯定而决心照样画葫芦的等等。而真正身临其境的人又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免得重提旧事。
近几年,随着中国高等院校提升大批的“博导”并造就大量的博士,博士的质量、价值和内涵急剧稀释,而评估的标准也随之越来越宽松、越来越混乱。在研究生院呆满三年就自然而然地称为硕士,外加三年就是博士。博士的贬值成为知识的贬值和人文学科与人文关怀被边缘化、商业化、实用化和数量化的浪潮中的一部分,让人无法抗拒。
本文旨在通过个人经历来介绍哈佛大学培养人文学科博士学生的制度,但本文并没有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以及哈佛的培训结果就完美无缺而该全盘引用之意。教育体制的形成和运转与社会的文化传承和政治制度紧密相关,因而我们不能超脱文化和社会因素而全盘套用别国的成功的经验,更何况任何制度都有尚待弥补的缺陷。了解哈佛大学培养文科博士的体制目的在于寻求借鉴的同时,引起我们该有的思索和启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撰写本文的要旨。
哈佛大学创建于1636,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学科最为齐全、久享盛名的综合性私立高等院校,主校园(Har-vard Yard)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也称麻省)东部沿海的剑桥镇,隔着查尔斯河与历史名城波士顿市区相望。和美国其他的常春藤(Ivy League)名校一样,哈佛大学具有典型的非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特点。大学包括十所学院,其中包括久闻大名而人才济济的专业性院校:哈佛法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本文不可能全面介绍从属哈佛的所有学院,而是基于个人在哈佛大学文理学院(Graduate School OfAas and Sciences)的博士项目接受培训的经历和在哈佛工作多年的所见所闻,对哈佛文理学院培养博士生的制度进行介绍和评论。
文理学院研究生的招生和录取
哈佛大学人文学科从属于哈佛大学主校园内的文理学院,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哈佛培养博士的制度已经是非常成熟而又完整的体系。申请哈佛大学最具竞争性的要数大学本科部(Harvard College)和三大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s),即法学院(Harvard LawSch001)、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001)和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其实乔任梁遗体照,从严格意义上讲,哈佛校友指的仅仅是从哈佛本科部毕业的学生。这种观念其实在国内的
高校也普遍存在,比如说复旦大学的校友,从严格的意义上讲通常是指本科毕业于复旦的学生。虽然在复旦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也可以称为广义上的校友,但是似乎其中的内涵就没有在复旦度过本科四年的校友来得更情深意重。
在高度职业化、商业化和追求实用的美国社会(其实,目前教育的商业化和实用化的现象在世界各地泛滥),与本科部和专业学院相比,被文理学院录取的机会相对要容易一些,尤其是在一些较为冷门的系科,入读研究生并不是难而又难的事。申请和录取的程序与其他院校并没有多大差别,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哈佛独具特的录取和奖学金两个制度并行的措施,在整个录取过程中哈佛通常要采取两个层面的筛选工作:先是以学生各方面能力为衡量的标准,对申请者的经济能力不予考虑(称为“needblind”的做法);第二步是从经济需求出发,进一步对被录取的学生的财力进行综合衡量(称为“need-based”的做法)。当然第二步是以第一步为基础的。对一位哈佛不予录取的学生,评审委员会不会对这位学生的经济状况予以任何考虑。
对于来自有能力支付学费的家庭的学生,学校就不必授予奖学金。通常对来自中国大陆来的学生来讲,校方会提供全额奖学金。这种录取新生和提供奖学金的做法出自如下这样一个理念:校方保证每一位被录取的优秀学生都能付得起学费。这就意味着在发出录取通知书之前,
录取的学生一定在不同形式上具有支付学费能力,其中包括自己具有财力的学生在内。这种不顾财力而完全从学生的质量予以录取的制度,保证了哈佛不会失去最好的生源。校方希望所有被哈佛录取的学生不会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而失去在最高学府深造的机会。因为,失去一位优秀的学生哈佛大学申请条件,对哈佛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损失。这种招生制度不仅用于对研究生的录取制度,而且对本科生的录取同样采用这种先是以学生学习和个人能力为主的录取过程、然后再考虑经济能力的新生录取措施。
在这种唯才是举的教育精神指导下,为了吸引优秀的学生来求学,校方,更确切地说是学生所在的学院或者系科,会竭尽全力确保录取的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支付学费的能力和渠道。就人文系科来讲,很多系科为进入博士项目的研究生至少提供开始两年的全额奖学金,其中包括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医疗保险费、教务杂费等等。资金丰厚的系科可能会继续提供第三和第四年的费用,但是一般的系科在第三和第四年通常仅仅为学生支付学费部分,而生活费则由学生通过为资深教授担任助教或研究助理而获得。这种形式的经济资助虽然没有开始两年得到的奖学金来得那么利索,而且工作量繁重,但是担任助教和研究助理的经历对以后的研究和求职还是起着很大的辅助作用,并且能为自己拓宽视野。这方面的经历是很多研究生在书本中难以得到的,在将来的学术研究受用不浅。
在正式申请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之前,国内的学生理所当然地要花费所有的精力,准备托福(TOEFL)GRE的考试。这当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通过托福和GRE的考试是入学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超出一般水准的英语成绩,进入美国高校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英语考试通过之后,申请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征求推荐信和准备学习与研究方向大纲。推荐信的根本要点,是说明推荐人和被推荐者在学业上的关系、这位学生值得推荐的与众不同之处以及将来求学和从事研究的巨大潜力。推荐信不仅对被推荐者来说举足轻重,而且对作为推荐人的学者和教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2022年立春哈佛的招生录取开始的时间非常早。和美国小学和中学的学校一样,申请学校一定得提早计划,越早越好。通常12月初就得提交包括TOEFLGRE成绩和推荐信在内的所有的申请材料。
目前,中国学生在哈佛大学求学的人数逐年上升,其影响也随之增加。以2004年为例,文理学院一共收到9500份小请,700名学生被录取。其中30%是国际学生,而后者的20%的国际学生来自中国(40位至多)。以本科生为例,10泡椒鸡爪年以前从中国高中毕业即来哈佛上本科还是让人难以想象的,但现在每年哈佛
都录取几位来自中国大陆的高中生。他们行的曾经在美度过高三年级,也有直接从国内申请
而来的。“哈佛女孩”刘亦婷(Harvard03)已是中国家喻户晓的高中毕业之后直接来哈佛上本科的典范。
美国的私立大学,尤其是常春藤名校的学费之昂贵,是众所周知的。以20052006年度为参照,研究生的学费是28752美元,医疗保险费为2528美元,而且每年以5%6%的幅度增加。但是这种全额的学费(28752美元的fulltuition)只需交两年,第三、四年只需交减免的学费(reduced tuition)7474美元;而进入研究生院的第五年,学生就不需要交学费了,校方索取的只是设施和杂务费(facility fee)。如果学生远出做研究,可以申请非人住学校的身份(non-residence status),只需要交档案管理费(active file fee)。由于研究生的学费并不包括生活费,校方提供的大致经费是学年十个月(九月至六月)的住宿为9320美元滴答滴答滴,伙食为3920美元,书籍和学习用具为900美元,另外其他的各类开销为4610美元等等。显然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没有奖学金,一般的中国学生对此望尘莫及。而且,即使是美国一般中产阶级的家庭,如果没有额外的收入和资助,为子女提供至少五年的求学费用也是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生活起居自由都要大得多。
博士项目研究生的初步培训
这里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哈佛大学的文理学院虽然也授于硕士学位,但根本不是教学和培训重点。而且硕士学位比较容易得到,很多科目的硕士学位只需两年时间就能完成。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差距远远超出本科和硕士学位的差别。经常发生的并不·十分愉快的现象是一些已经进入博士项目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完成基本课程的修习之后,实在无法继续下去,于是经所在的系科同意,可以得到硕士学位而离开原来入学的博士项目。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并非坏事。与此相比,不幸的是深陷文科某一博士项目多年,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己苦苦追求的学业并非自己要努力真正要企及的目标。
哈佛大学人文学科的博士班学生入校后的开始两年内必须修满十六门课(当然还有不少pad-time的美田本地学生)。根据美国移民局的规定,外国学生以学生身份进入美国必须是全日制(full-time)的学生,入学之时,每学期必须修满四门课。刚入校的雄心勃勃的新生往往踌躇满志,选上五门甚至更多的课程,但是很快就会体会到这是非常不现实的做法,四门课足以使学生忙得不可开交。
美国高校的选课制度和中国的相差较大。哈佛的研究生选课的自由度非常大,通常可以跨系、跨学院,甚至跨学校(哈佛大学和邻近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大学就有跨校选课的合作
制度,麻省理工学院和维尔斯丽女子学院也有学生跨校选课的自由)。开课和选课较大的自由度来自科目设置的多样和齐全,而且有关某一学科,开设的课程非常丰富,选课机动性很强,但是并不失应有的限度。虽然从理论上说,以欧洲中世纪史为研究专题的学生有选修商学院管理课的自由,而研究中国历史的研究生也可以修习软件设计的课程,但是实际上研究生的导师一般对此不会批准的(学生的选课表必须经导师签字、批准,才能上交教务处),除非欧洲中世纪史和MBA的课程之间,或是中国历史和软件设计之间有学科间的内在关联。
开设的课程多样,学生拥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而且修课具有很大的弹性等因素,自然而然地形成开学第一星期的“买课”期(Shopping Period)。“Shop-ping”顾名思义,事实上是一个学生物、了解和决定选课的过程。这一说法何时起源,不得而知,但是就目前教育商业化的总趋势看来,似乎不到比“shopping period”更贴切的另一说法了。所以,开学的第一星期,校园内人头蠢动,好多学生尽量有效地利用开学的第一星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的讲义(syllabus),了解教授的授课理念和要求,比较课程份量的轻重和难度的大小等等。除非某一课程重要非得习修不可,开学的第一周内,学生一般不会在一堂课从头听到尾,而是了解了大概以后,急冲冲地跑到另一教室收集同样的信息。在买课期间,除了学生自己收集到的一手材料以外,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很有用处。在此,历史悠久的课程和知名教师的声誉往往会使大批的学生
慕名而来。虽然百闻不如一见,但是和哈佛人文学科发展的悠久历史相应的是一批缺之不可的课程。这些课程确实为文理学院培训学生、为新的学术研究开辟新的境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大学的绝对优势。以中国历史为例,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生,可能没有不知道《中国通史》和《清史档案研究》这些当年由费正清(John K.Fairbank)教授开设且一直延续到现在的课程。本科生中大概不会有人不知道政府系的教授迈可·桑戴尔(Michael Sandel)为本科生开设的中心课程(core course)“论正义”(Jus-tice)。这一课程每学期有上千名学生学修,桑戴尔教授的助教就有五十位之多。选课过程中,很多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广泛参考的有关课程的辅助资料,即是每学年一度在大学内编辑出版的本科教育委员会指南(Committee onUndergraduate Education Guide,简称CUE Guide)一书。书中包括学生对每一中心课程(相当于国内80年代的本科必修课之类)的详细评估,从任课教师的授课技能到课程阅读材料的份量和相关性以及助教的教学能力等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