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暖设计规范.txt用快乐去奔跑,用心去倾听,用思维去发展,用努力去奋斗,用目标去衡量,用爱去生活。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贫家富,和睦就好。 本文由lzn0125210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3.1.1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应由计算确定, 供水温度不应大于 60℃。民用建筑供水温度宜采用 35~50℃,供回 水温差不宜大于 10℃。 3.1.2 地表面平均温度计算值应符合表 3.1.2 的规定。 表 3.1.2 地表面平均温度(℃) 区域特征 人员经常停 留区 人员短期停 留区 无人停留区 35~40 42 28~30 32 适宜范围 24~26 最高限值 28
3.1.3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 0.8MPa; 当建筑物高度超过 50m 时,宜竖向分区设置。 3.1.4 无论采用何种热源,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热媒的温度、流 量和资用压差等参数,都应同热源系统相匹配;热源系统应设置相应 的控制装置。 3.1.5 地面辐射供暖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内容和深度, 应符合下 列要求: 1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以施工图纸为主,包括图纸目录、设 计说明、加热管或发热电缆平面布置图、温控装置布置图及分 水器、集水器、地面构造示意图等内容。
2
设计说明中应详细说明供暖室内外计算温度、热源及 热媒参数、配电方案及电力负荷、加热管或发热电缆技术数据 及规格;标明使用的具体条件如工作温度、工作压力或工作电 压以及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规格及厚度等;
3
平面图中应绘出加热管或发热电缆的具体布置形式, 标 明敷设间距、加热管的管径、计算长度和伸缩缝要求等。
采用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时,发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宜大于 20W/m。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设计部分摘录二: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设计部分摘录二:地面构造 3.2 地面构造
3.2.1 与土壤相邻的地面,必须设绝热层,且绝热层下部必须设置 与土壤相邻的地面,必须设绝热层, 防潮层。直接与室外空气相邻的楼板,必须设绝热层。 防潮层。直接与室外空气相邻的楼板,必须设绝热层。 3.2.2 地面构造由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面、绝热层
、加热管、填 充层、平层和面层组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工程允许地面按双向散热进行设计时,各楼层间的楼板上部 可不设绝热层。 2 对卫生间、洗衣间、浴室和游泳馆等潮湿房间,在填充层上 部应设置隔离层。 3.2.3 面层宜采用热阻小于 0.05 ㎡·K/W 的材料。 3.2.4 当面层采用带龙骨的架空木地板时,加热管或发热电缆应敷 设在木地板与龙骨之间的绝热层上,可不设置豆石混凝土填充层;发
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宜大于 10W/m;绝热层与地板间净空不宜小于 30mm。 3.2.5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绝热层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时,其厚 度不应小于表 3.2.5 规定值;采用其它绝热材料时,可根据热阻相当 的原则确定厚度。
表 3.2.5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绝热层厚度(mm)
楼层之间楼板上的绝热层 与土壤或不采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上的 绝热层 与室外空气相邻的地板上的绝热层
20 30
40
填充层的材料宜采用 C15 豆石混凝土,豆石粒径宜为 5~12mm。加热女人面相图 管的填充层厚度不宜小于 50mm,发热电缆的填充层厚度不宜小于 35mm。当地面荷载大于 20kN/m2 时,应会同结构设计人员采取加固措 施。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设计部分摘录三:热负荷的计算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设计部分摘录三: 3.2 热负荷的计算
3.2.1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及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 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3.2.2 计算全面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时,室内计算温度的取 值应比对流采暖系统的室内计算温度低 2℃,或取对流采暖系统计算 总热负荷的 90%~95%。 3.2.3 局部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可按整个房间全面辐射供 暖所算得的热负荷乘以该区域面积与所在房间面积的比值和表 3.3.3 中所规定的附加系数确定。 表 3.3.3 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的附加系数 0.55 积比值 附 加 系 数 1.30 1.35 1.50 0.40 0.25
供暖区面积与房间总面
3.2.4 进深大于 6m 的房间,宜以距外墙 6m 为界分区,分别计算热 负荷和进行管线布
置。 3.2.5 敷设加热管或者发热电缆的建筑地面,不应计算地面的传热 损失。 3.2.6 计算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时, 可不考虑高度附加。 分户热计量的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计算, 应考虑间歇供暖和户 间传热等因素 设计部分摘录四: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 设计部分摘录四: 摘录四 地面辐射散热量的计算
3.2
地面散热量的计算
3.2.1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qf + qd (3.4.1-1) (3.4.1-2)
qf=5×10-8[(tpj +273)4-( tfj+273)4] qd=2.13(tpj-tn)1.31 (3.4.1-3)
式中 q ——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W/㎡); qf —— 单位地面面积辐射传热量(W/㎡); qd —— 单位地面面积对流传热量(W/㎡); tpj —— 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 tfj —— 室内非加热表面的面积加权平均温度(℃); tn —— 室内计算温度(℃)。 3.2.2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和向下传热损失, 均应通过计算确定。 当加热管为 PE-X 管或 PB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译文管时, 单位地面面积散热量及向下传热损失, 可按本规程附录 A 确定。 3.
2.3 确定地面所需的散热量时, 应将本章第 3.3 节计算的房间热 负荷扣除来自上层地板向下的传热损失。 3.2.4 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应按下 列公式计算:
(3.4.3)
式中
qx —— 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W/㎡); Q —— 财位在哪里房间所需的地面散热量(W); F —— 敷设加热管或发热电缆的地面面积(㎡)。
3.2.5 确定地面散热量时, 应校核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 确保其不 高于本规程表 3.1.2 的最高限值; 否则应改善建筑热工性能或设置其 它辅助供暖设备,减少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负担的热负荷。地面的表面 平均温度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3.4.5)
式中 tpj —— 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 tn —— 室内计算温度(℃); qx —— 单位地面所需散热量(W/㎡)。 3.2.6 热媒的供热量,应包括地面向上的散热量和向下层或向土壤
的传热损失。 地面散热量应考虑家具及其它地面覆盖物的影响。 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设计部分摘录五: 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设计部分摘录五:加热管系统设计 3.5 低温热水系统的加热管系统设计
3.5.1 在住宅建筑中,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按户划分系统, 配置分水器、集水器;户内的各主要房间,宜分环路布置加热管。 3.5.2 连接在同一分水器、集水器上的同一管径的各环路,其加热 书房样板间管的长度宜接近,并不宜超过 120m。 3.5.3 加热管的布置宜采用回折型(旋转型)或平行型(直列型)。 3.5.4 加热管的敷设管间距,应根据地面散热量、室内计算温度、 平均水温及地面传热热阻等通过计算确定。也可按本规程附录 A 确 定。 3.5.5 加热管壁厚应按供暖系统实际工作条件确定,可按照本规程 附录 B 的规定选择。 3.5.6 加热管内水的流速不宜小于 0.25m/s。 3.5.7 地面的固定设备和卫生洁具下,不应布置加热管。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设计部分摘录六:分集水器及附件设计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设计部分摘录六:
3.2
低温热水系统的分水器、集水器及附件设计
3.2.1 每个环路加热管的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水器、集水器 相连接。分水器、集水器内径不应小于总供、回水管内径,且分 水器、集水器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 0.8m/s。每个分水器、集水 器分支环路不宜多于 8 路。每个分支环路供回水管上均应设置可 关断阀门。 3.2.2 在分水器之前的供水连接管道上,顺水流方向应安装阀 门、过滤器 、阀门及泄水管。在集水器之后的回水连接管上,应 安装泄水管并加装平衡阀或其它可关断调节阀。对有热计量要求 的系统应设置热计量装置。 3.2.3 在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总出水管之间宜设置旁 通管,旁通管上应设置阀门。 分水器、集水器上均应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气阀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设计部分摘录七:加热管水力计算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设计部分摘录七: 3.7 低温热水系统的加热管水力计算
3.7.1 加热管的压力损失,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P =△Pm+△Pj (3.7.1-1)
(3.7.1-2)
(3.7.1-3)
式中
△P —— 加热管的压力损失(Pa); △Pm —— 摩擦压力损失(Pa); △Pj —— 局部压力损失(Pa); λ—— 摩擦阻力系数; d —— 管道内径(m); ι—— 管道长度(m); ρ —— 水的密度(㎏/m3); υ —— 水的流速(m/s); ζ —— 局部阻力系数。
3.7.2 铝塑复合管及塑料管的摩擦阻力系数,可近似统一按 下列公式计算:
(3.7.2-1)
(3.7.2-2)
(3.7.2-3)
(3.7.2-4)
dn=0.5(2dw+?dw-4δ-2?δ) (3.7.2-5) 式中 λ —— 摩擦阻力系数; b —— 水的流动相似系数; Res —— 实际雷诺数; υ —— 水的流速(m/s); —— 与温度有关的运动黏度(m2/s企业性质); Rez —— 阻力平方区的临界雷诺数; kd —— 管子的当量粗糙度(m),
对铝塑复合管及塑料 管,kd=1×10-5 (m); dn —— 管子的计算内径(m); dw —— 管外径(m); ?dw —— 管外径允许误差(m); δ —— 管壁厚(m); ?δ—— 管壁厚允许误差(m)。
3.7.3 塑料管及铝塑复合管单位摩擦压力损失可按本规程附 录 C 中表 C.0.1、表 C.0.2 选用。 3.7.4 塑料管及铝塑复合管的局部压力损失应通过计算确 定,其局部阻力系数可按本规程附录 C 中表 C.0.3 选用。 每套分水器、集水器环路的总压力损失不宜大于 30kPa。
2020232 劳动和社会保障(本科段) 2006-05-24 2020232 劳动和社会保障 本科段) 劳动和社会保障(本科段 本科段 主考学校: 主考学校: 苏州大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