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告】五⼤⾏资产负债表分析
2014年五⼤⾏资产负债表分析
商业银⾏是利率体系市场(包括货币、债券和信贷市场)的定价核⼼,⽽五⼤国有银⾏(⼯、农、中、建、交⾏)则更代表了全社会最低资⾦成本定价变化的⽅向。我们在本篇报告中,以2014年年报为依据,对五⼤⾏资产负债、资⾦成本、资产配置和债券投资进⾏深⼊分析,试图在基本⾯的传统分析框架之外,增加对于机构⾏为、资⾦利率运动的微观认识和印证。截⽌2014年,五⼤国有银⾏总资产74.85万亿,占银⾏业总资产的45%左右;存款总额达55.9万亿,占社会存款余额的46%;债券投资规模13.5万亿,占银⾏间债市的⽐重超过45%。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下,随着银⾏资⾦成本从低利率向市场化⾼利率过度,银⾏头⼨管理和资产负债结构将发⽣深刻变化,并对货币、债券、理财、信贷和类信贷市场等各层次利率变化产⽣深远影响。
⼀.资产架构:增长放缓,同业收缩
资产负债表收缩,总资产降⾄个位数。2014年五⼤⾏总资产增速明显放慢,全年同⽐增长9%,下半年总资产环⽐增0.5%(上半年环⽐增3%),社会融资需求回落、外占流出、存款脱媒和风险偏好下降是主因。
在五⼤⾏中,交通银⾏降幅最多,从2013年13%⼤幅回落到5.2%,其他银⾏总资产增速分别为8.9%、9.7%、9.9%和9%,较上年变动-1.1、-0.2、+0.5和-1个百分点。从各季度增长看,⼀、⼆季度增长较快,⽽三、四季度增速显著放缓,环⽐负增长,呈现缩表,这意味着银⾏存量资产的腾挪对货币、债市的影响将更为剧烈。
为了更好区分银⾏的风险资产投资,我们把银⾏资产结构分为贷款、类信贷(买⼊返售+应收款项类投资)、纯债投资(交易性⾦融资产+可供出售⾦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同业拆借(拆出资⾦+存放同业),以及现⾦和存放央⾏资产。其中,贷款和⾮标等类信贷的扩张增速代表了银⾏风险资产偏好和配置。
从资产结构看,类信贷收缩,贷款占⽐上升显著,债券和同业⼩幅回升。其中贷款占⽐⼤幅上升4.8个百分点到52.7%,债券投资上升1.4个百分点到18.1%,类信贷资产占⽐下降0.4个百分点到4.5%,五⼤⾏⼏乎不持有⾮标资产,同业拆借⼩幅上升0.7%⾄5.1%。
从各类资产增速看,信贷和同业拆借增长是全年规模扩张的重要贡献来源,⽽类信贷资产⼤幅收缩。2014年总资产增速9%,其中信贷增速为10.7%,债券投资为9%,同业拆借资产增速从-0.1%⼤幅增长⾄13.6%,是规模增长的重要贡献⼒量。⽽类信贷资产(买⼊返售+应收款项投资)则从2013年增速0.4%⼤幅降⾄-7.9%,呈现明显收缩,农业、建⾏和中⾏的类信贷投资分别下降22%、6%和15%,在⾮标严格监管情况下,同业和⾮标投资剧烈收缩。
⼆、负债结构:存款流失加剧
1.存款流失加剧,主动负债占⽐继续上升
4季度五⼤⾏总存款规模⾃3季度⾸次出现下降后继续回落,较三季度再度下降2212亿,存款同⽐增速下降0.7个百分点到
5.7%。五⼤⾏中除⼯商⾏环⽐⼩幅回升以外,其他⼤⾏均较三季度继续缩减。银⾏存款下降,导致⽤于债券投资的资⾦减少,对债市产⽣冲击。
五⼤⾏存款规模继续下降,原因主要是:由于银⾏信贷和⾮标等风险资产扩张减慢,资产派⽣存款能⼒显著下降;从结构上看,流失最⾼的是个⼈活期存款,9⽉份存款偏离度不超过3%的严格规定导致银⾏季末揽存冲动⼤幅降低,抑制了过去理财季末到期转⼊表内、季初出表现象,减少了存款虚增;互联⽹⾦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存款加速脱媒,转向理财和货币基⾦,导致客户和存款分流。
从整体负债结构变化看,存款占⽐下滑,主动负债占⽐上升。五⼤银⾏存款⽐例4季度较3季度继续下降2个百分点到73%,全年下降3个百分点,持续下滑。对应同业融资和发债融资⼩幅上升。同业负债尽管在“8号⽂”“127号⽂”等严格监管条例下经历了短暂去杠杆过程,但是整体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扩张下仍处于⼩幅上升趋势。应付债券的上升体现了银⾏主动负债意识的增强。此外,其他综合化负债产品和同业存单的发⾏扩宽了负债来源。
2.个⼈存款流失加速,公司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抬⾼资⾦成本个⼈存款加速流失
五⼤⾏除交⾏以外,各银⾏存款来源中,公司存款增速均显著快于个⼈存款2-3个百分点,反映贷款派⽣存款成为新增存款的主要来源,⽽个⼈存款脱媒趋势仍在加速,2014年五⼤⾏理财产品余额占存款总量⽐重达8%-13%,占个⼈存款之⽐均值为25%左右,对交⾏⽽⾔,这⼀⽐重甚⾄已超过40%。
公司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在存款结构中,不仅依靠对公业务贷款派⽣的公司存款占⽐提⾼,且在公司存款中定期化态势也很明显,⼯、农、中、建四⼤⾏公司定期存款占⽐分别较上年提⾼3-4个百分点,与经济活跃度下降、流动性管理⼿段提⾼和以⾼息竞争公司业务等有关。
存款结构决定五⼤⾏存款利率成本仍⾯临刚性上⾏空间。在五⼤⾏的存款结构中,活期存款占⽐40-50%,定期存款占⽐45-50%左右,⽽理财产品占⽐10-13%附近,其中定期存款以1年期为主,3年及以上定期存款占⽐⾮常少。按企业存款和个⼈存款(包含理财)来看,企业存款占⽐在35%-60%左右,其中四⼤⾏占⽐较低,交⾏占⽐较⾼为58%。
从变化趋势看,银⾏主动负债来源上升、短端利率向市场化利率靠拢、以及公司存款占⽐不断提升(更多凭借资产业务创造存款,⽽⾮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决定了五⼤⾏存款利率⾯临刚性上⾏的确定性仍强,标志社会最低资⾦成本中枢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前难以下⾏。
对⼯、农、中、建四⼤⾏,公司存款利率的整体上⾏幅度明显⾼于个⼈存款。公司存款由于资⾦量⼤、流动性需求相对稳定,是各类银⾏竞争的⼤客户,在存款利率上浮扩⼤到1.3倍环境下,公司谈判⼒更强,导致2014年公司定期存款利率普遍上⾏10bp以上,尤其中⼯商、中⾏上⾏幅度最⼤。公司存款定期化趋势和定价利率上⾏,导致公司存款平均利率上⾏13bp,除建⾏外,中、⼯、农和交⾏分别上⾏达18bp、13bp、14bp和17bp⾄2.16%、2.02%、1.74%和2.32%。与之相对,个⼈存款平均利率上⾏9bp,⼯、农、中、建、交⾏分别上⾏-1bp、8bp、4bp、2bp和30bp,⾄2.08%、1.92%、2.36%、2.05%和
2.42%。
3.理财产品继续⾼增长,但部分银⾏有所放缓
理财产品本质上是存款业务的表外延伸,是增加客户粘性、争夺存款的重要⼯具。尽管五⼤⾏具有传统存款优势,但在城商⾏和股份制银⾏⼤量发⾏理财、以及互联⽹⾦融冲击下,同样⾯临资⾦争夺和存款流失加剧。2014年国有银⾏理财发⾏量明显加⼤,交⾏、⼯商和农业⾏2014年末理财余额分别⽐2013年增长99%、48%和36%⾄5769亿、1.98万亿和1.16万亿,⽽中⾏和建⾏理财产品余额则增长相对缓慢,同⽐上升1.1%和-1%⾄8469亿和1.14万亿。
4.起点,⽽⾮终点:五⼤⾏整体资⾦成本继续上⾏
尽管2014年以来央⾏货币政策持续放松,货币、债券融资利率⼤幅回落,央⾏年内降息25bp,并通过MLF、SLF、PSL等向⼤⾏投放资⾦超过5000亿,但五⼤⾏整体资⾦成本仍继续上⾏,存款脱媒和竞争加剧,导致银⾏资⾦成本从低利率向市场化⾼利率过度。
根据上市银⾏年报,我们以“利息⽀出/付息负债”来计算银⾏的综合付息负债成本率。2014年五⼤银⾏综合付息负债成本率继续上⾏。截⽌2014年末,五⼤⾏平均负债成本为2.13%,较3季度上⾏2bp,较2013年末上⾏16bp,尚未体现出降息效果。五⼤⾏之间负债成本也体现出明显分化,其中⼯商和农业⾏资⾦成本最低,分别为1.94%和1.86%,利率上⾏幅度最⼩,仅较上年上⾏4bp和8bp,⽽建⾏、中⾏、交⾏的表内付息负债成本则分别为2%、2.08%和2.75%,较上年明显上⾏16bp、19bp和36bp,反映出利率市场化逐渐侵蚀⼤⾏核⼼存款优势,存款利率上⾏和市场化⾼利率占⽐提升,导致资⾦成本持续抬⾼。
具体⽽⾔,从各类资⾦成本变化看,存款边际上⾏幅度最⼤,但市场化融资利率在不同银⾏间分化显著。2014年五⼤⾏存款利率普遍上⾏3-21bp,平均资⾦成本在1.9%-2.35%之间,其中规模最⼤、⽹点最多的⼯商和建⾏上⾏幅度最⼩,⽽农、中⾏和交⾏则受存款脱媒和竞争压⼒,上⾏幅度较⼤。但市场化融资利率则分化更显著,以同业负债为例,⼯、农、中、建平均融资成本在2.1%左右,但交⾏却⾼出近70bp⾄2.8%附近,主动负债竞争加剧将进⼀步抬⾼资⾦成本,并加⼤波动性风险。
5.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央⾏降息作⽤有限
利率普遍上浮10-20%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央⾏降息对降低存款成本的作⽤有限,尤其对于五⼤⾏⽽⾔,⾮市场化定价存款占⽐超过70%,活期存款与理财资⾦有2-3%价差,更容易受到互联⽹货币基⾦、银⾏理财的分流和竞争。
从2014年11⽉以来,央⾏已连续2次下调存款利率共50bp,2014年11⽉22⽇下调存款利率25bp,上调存款浮动范围⾄1.2倍;2015年3⽉1⽇央⾏再次下调存款利率25bp,并上调存款浮动范围⾄1.3倍。但两次降息后,五⼤⾏存款利率的定价1年期及以下仅下调10-25bp,⽽2年和3年期存款利率下调50bp,5年期存款下调75bp,活期存款没有下调。事实上,第⼆次降息后建⾏甚⾄扩⼤了中短期存款浮动范围,3个⽉、6个⽉、1年存款分别上浮20%、17%、16%。
三、债券投资:被动配置为主,回归平淡红歌歌词
1.债券投资增速与总资产扩张增速相近,以被动配置为主
五⼤国有银⾏2014年在中国市场的债券投资总量为13.5万亿,占债券市场⽐重为47%(按中债⼝径),较上年增长1.21万亿,同⽐增速9.8%,略快于总资产增速。从单个银⾏看,⼯、交⾏的债券投资增速显著回落,⼯商⾏债券投资仅为3.7%,在资产配置上主要转向风险资产,⽽中、农和建⾏的债券投资规模均增长较快,超过了总资产增速:
建⾏:债券投资3.47万亿,⽐上年增加3598.18亿元,增长11.55%;
农⾏:债券投资2.86万亿,⽐上年增加3260亿元,增速12.8%;
中⾏:债券投资2.06万亿,⽐上年增加2892亿元,增速16.34%;
⼯⾏:债券投资3.97万亿,⽐上年增加1415.7亿元,增长3.7%,以到期续配为主;
交⾏:证券投资1.16万亿,⽐上年增加921.99亿元,增速8.61%,总体收益率4.16%。
2.主要投资什么债券?
根据年报披露债券投资细项,五⼤银⾏的债券投资的存量结构以国债和政策性⾦融债为主,2014年全年增持国债3366亿,政策性⾦融债4037亿,企业债552亿。
从持仓变化看,五⼤⾏均⼤幅增持了政府债券(包括国债和地⽅政府债),对于中⾏、交⾏和建⾏⽽⾔,甚⾄是第⼀⼤增持券种,除了免税和流动性优势外,可能还与2014年央⾏连续进⾏MLF、PSL定向放松,⼀般以政府债券为抵质押品,导致需求被动攀升;另⼀⽅⾯,地⽅债⾃发⾃还扩容,银⾏为维持当地政府关系对地⽅债的买⼊量上升。
此外,⼯⾏和交⾏还加⼤了对企业债投资⼒度,对政策性⾦融债仅保持到期续配的平稳节奏。⽽农、建⾏和中⾏则增持了⼤量政策性银⾏债、同业及其他⾦融机构债,尤其2014年同业存单⼤量发⾏,在银⾏债券配置中占⽐提⾼,对其他债券需求有⼀定挤出影响。
3.前10⼤重仓⾦融债:平均利率
4.5%,2014年边际新增均在5%以上
从银⾏持有的重仓⾦融债来看,五⼤⾏重仓的存量⾦融债平均利率较⾼,截⽌2014年末五⼤⾏持有的前⼗⼤⾦融债平均利率为4.5%,平均久期为7.3年,区间在【5,8】年,其中农业⾏平均配置利率最⾼为4.94%,⽽中⾏平均利率最低为4.01%。从边际增量看,2014年五⼤⾏新增持的重仓⾦融券平均收益率均在5%以上,反映出银⾏在债券投资中对收益率要求逐渐提⾼,需求偏好从政策性⾦融债转向票息更⾼的商业银⾏债。当前10Y国开和⾮国开利率为4.24%和4.43%,
科技小制作 手工 简单从存量利率对⽐来看,⾮国开债对配置盘吸引⼒开始增加,从边际增量对⽐看,配置盘并没有⼤量买⼊的动⼒,将放慢配置节奏,甚⾄引导资⾦利率上⾏,以获得更好的配置时点。
4.债券久期分布:偏好中等期限
在息差要求提⾼的趋势下,⼤⾏增加了中等期限债券的配置,通过提⾼组合久期来提⾼收益率。根据⼯、农银⾏公布的债券投资剩余期限数据,从2009年⾄2014年,⼯商⾏债券投资中1年期以下债券占⽐从40.6%降⾄15.7%,1-5年期债券投资占⽐增加22个百分点⾄59.6%,⽽5年以上期限的债券配置占⽐也提⾼3.2个百分点⾄24.7%。对于农业⾏⽽⾔,债券投资拉长久期表现的更加明显,从2009年⾄20国庆节调休
14年,1年以下债券投资占⽐从41.1%降⾄18.8%,5年期以上债券持仓占⽐上升10个百分点⾄29.7%,1-5年期债券投资占⽐从39.3%上升⾄51.5%。
在资⾦成本上⾏和息差压⼒下,银⾏⼀⽅⾯增加⾦融债、商业银⾏债和信⽤债配置,通过提⾼信⽤风险来提⾼收益率;另⼀⽅⾯拉长利率产品久期,获取期限利差收益。
对银⾏⾃营和配置盘⽽⾔,拉长利率债久期⽐增加中短期信⽤债配置更利于提⾼投资收益率。由于银⾏投资信⽤债需计提100%风险权重,如果扣除资本占⽤成本和税收成本,则短融、企业债和银⾏次级债在风险调整后的实际收益率显著低于国债、地⽅政府债和⾦融债等品种。只有信贷和⾮标资产在风险调整后的回报⼤于债券投资,属于真正“⾼风险⾼回报”品种。因此,当市场处于相对平稳且久期风险有限的环境时,⼤⾏债券投资更愿意增持中长久期的利率债配置。
四、定价能⼒:竞争上⾏,息差略升
1.⽣息资产与付息负债利率竞争性上⾏,息差略升
付息负债成本率:稳步上移。2014年五⼤⾏平均付息负债率为2.23%,区间为【2,2.8】,较年初抬升10-26bp,最⾼与最低者相差82bp,其中⼯、交⾏较⾼,负债成本分化明显,上半年资⾦偏紧推⾼成本率,下半年利率略有回落。
⽣息资产收益率:加速上⾏。当前信贷市场本质上仍是银⾏的“卖⽅市场”,在资⾦成本上⾏后,银⾏增加风险资产配置,提⾼风险资产定价,2014年五⼤⾏⽣息资产收益率均值在4.65%左右,区间为【4.2-5】,较年初上⾏10-20bp,农和交⾏较⾼。
净息差与净利差:总体略升。2014年五⼤⾏净利差和净息差均值为2.46%和2.6%,较2013年上升3bp,其中农业和建⾏息差⽔平较⾼,从变化看,农⾏显著⾛扩⽽交⾏则⼤幅缩窄16bp,反映出资⾦成本上⾏压缩息差⽔平。
2.息差分析:信贷定价能⼒偏弱,同业和债券收益率上升
对2014年五⼤⾏⽣息资产的息差来源进⾏分析,可以发现:
1)贷款定价上⾏幅度偏弱。
2014年央⾏降息40bp,经济下⾏风险较⼤,五⼤⾏以优质国企和政府客户为主,贷款涨价能⼒较弱,整体贷款利率上⾏幅度有限,仅1-9bp,但贷款总量占⽐略有提升,贷款定价利率弱于净息差表现,也低于资⾦成本上⾏幅度,预计未来将继续提⾼定价。
2)票据贴现和同业利率⼤幅上⾏,是息差最⼤贡献来源。
资产收益率提升20-80bp,主要受益于2014年资⾦利率偏紧,利率波动加⼤,银⾏对市场化融资依赖上升,⼤⾏凭资⾦优势积极扩⼤同业和票据投资,获取较⾼收益率,预计2015年同业息差将有所下降。
3)债券投资收益率提⾼
2014年是继08年之后第2⼤债券⽜市,银⾏债券投资利率⼤幅上升20-35bp,⾄3.5%-4.2%左右,是息差第⼆⼤贡献来源,预
计2015年债市波动加⼤,对息差提升的贡献度将有下降。
五、资产质量
不良贷款加速上升,抑制银⾏风险资产扩张。年报显⽰,五⼤⾏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双呈加速上升趋势。2014年末五⼤⾏不良贷款余额合计5061亿,2014年全年增长1064亿,增长31.1%,其中4季度增长503.5亿,不良资产快速增长,关注类贷款不断上升,将持续压低银⾏风险偏好,抑制未来信贷和⾮类信⽤等风险资产的扩张。
贷存⽐上升较快,接近监管红线,导致债券投资规模相对下降,风险资产扩张放缓。截⽌2014年末,⼯、农、中、建、交五⼤⾏贷存⽐分别为68%、65%、73%、73%和74%,部分银⾏贷存⽐接近监管
红线,叠加17-18%的存款准备⾦率,流动性资⾦有限,银⾏的债券配置需求下降,尤其信⽤债等风险资产扩张放缓。
不良资产风险暴露上升,银⾏加快补充资本⾦。截⽌2014年年末,五⼤⾏平均资本充⾜率为14.01%,平均核⼼资本充⾜率为11.11%,呈现上升趋势。在不良资产暴露上升下,银⾏已经加快补充资本⾦步伐,优先股发⾏、资产证券化等推进速度和意愿都将加快,五⼤⾏除建⾏外均已发布优先股发⾏预案补充资本⾦。资本补充压⼒的持续存在,导致银⾏资产扩张和风险偏好趋于谨慎,贷款定价的信⽤风险溢价维持⾼位。
六、结论:困境突围,⼤⾏蝶变
回顾上市银⾏报表可以发现,2014年五⼤国有银⾏资产负债⾏为特征以及对债市影响主要是:
1)总资产增长显著放缓,降⾄个位数,4季度资产负债环⽐缩表,银⾏存量资产腾挪对低收益的债券配置有挤出影响;
2)从资产结构看,类信贷收缩,贷款占⽐上升显著,对风险资产投资增加,债券和同业⼩幅回升,⼤⾏能够分享货币市场需求增长和利率上⾏带来的同业收益;
3)债券投资放缓,债券投资增长与总资产增速相近,以被动配置为主。2014年主要增持国债、⾦融
债等利率品,部分银⾏增持信⽤债和同业存单。前10⼤重仓⾦融债平均利率4.5%,新增重仓券利率在5%以上,收益率要求提⾼。久期有⼀定上升,1年以下债券占⽐持续下降,对银⾏⽽⾔,风险调整后拉长利率债久期的回报⼤于增持中短期信⽤债的总回报。
4)不良资产上升较快,贷存⽐接近监管红线,流动性资⾦有限,抑制风险资产扩张,债券配置需求也相应下降。
银⾏负债端:
1)资⾦成本刚性上升,主动负债占⽐仍有很⼤提升空间,存款利率与市场化利率仍有3%左右利差,推动存款脱媒化持续,负债久期缩短、波动性增⼤,带动社会资⾦成本仍将趋势性上⾏,对中长期债券收益率补偿要求也相应上升。
2)利率市场化推升存款成本,理财竞争、存款定期化趋势和公司存款利率上⾏较快是主因,央⾏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的边际作⽤较⼩。
3)息差提升主要依赖投资收益上⾏,⽣息资产收益率中贷款定价提升幅度偏弱,2014上半年资⾦紧张环境下同业利率上⾏和债券投资收益提⾼,是息差扩张的主要来源,但在2015年难以持续。
困境突围,⼤⾏蝶变。整体⽽⾔,利率市场化⼤趋势下,银⾏从单纯依赖资产扩张的“跑马圈地”时代进
⼊存量调整的“精耕细作”时期,竞争加剧和息差压⼒下,过去作为债市中流砥柱的⼤⾏配置性需求在投资结构中增持⼒度相对弱化,以被动配置为主,对期限溢价、信⽤利差的要求回报率更⾼,此外同存、⾮标、PPN、ABS、资产收益权等⾼息资产竞争也导致如果债券利率不具备相对优势,将在资产配置效应下被挤出,整体资产定价⽔平和回报率要求将继续上⾏。
中国银⾏
概况
截⽌2014年底,总资产为15.25万亿,其中贷款规模8.48万亿,占⽐56%,债券及其他⾦融资产投资规模2.71万亿,占⽐18%,其中债券投资规模2.10万亿,占⽐14%,同业规模1.1万亿,占⽐7%。
债券投资分析
债券投资规模稳定,规模增速低于总资产扩张速度。债券投资规模从2013H2到2014H2分别为18111亿、19244亿和20996亿,占总资产⽐在14%附近,基本稳定。债券投资同⽐增速为15%,为连续5个季度增长最快的时期,但仍慢于总资产增速17%。债券投资平均收益为3.50%,同⽐提⾼32bps,但低于同业4.44%和贷款5.19%。
国债为主、政策性⾦融债和公司债券次之。由于国债资本占⽤为0,本⾏配置较多国债,截⽌2014年1
小规模纳税人账务处理2⽉持有规模8868亿,占债券投资规模42%,政策性⾦融债和公司债规模分别为3837亿和3145亿,占⽐20%和11%,2014年下半年银⾏主要增持了国债、政策性⾦融债和⾦融机构债券。
应收款项投资下⾮标占⽐38%,同业项下⽆⾮标资产。⾮标⼊表导致⾮标转⼊应收款项下,截⾄2014年年末持有信托投资和资管计划1541亿,占应收账款投资36%,但仅债券投资总规模的7%,同业项下⽆⾮标资产。
债券投资以持有⾄到期的配置账户为主,交易账户略有上升。配置仓位占⽐⼀直稳定在61%左右,占⽐较为稳定。
从负债来源和资⾦成本看,负债来源结构中,存款占⽐79%,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公司存款占⽐68%,个⼈存款占⽐32%;同业融资保持稳定在2%,负债成本⽅⾯,吸收存款成本为2.02%,较2013年同期上升15bp,同业负债成本为3.88%,下升
4bps,导致平均付息负债成本为2.10%,较2013H1上⾏12bps。幼儿园大班教学总结
不良贷款余额增长规模居上市银⾏之⾸,不良风险上升,资本充⾜率宽松。2014H2不良贷款余额为842.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50.5亿,不良贷款率为1.18%,较2013年末⼤幅上22bps,逾期贷款规模1259亿,逾期贷款率1.48%,不良贷款持续上升风险值得关注。资本充⾜率为14.78%,核⼼资本充⾜
率为11.04%,分别较2013年末上⾏124bps和59bps,尽管不良风险上升但是整体资本充⾜率宽松压⼒不⼤。
交通银⾏
概况
截⽌2014年12⽉,总资产为6.26万亿,资产同⽐增速5%,较2013年13%⼤幅放缓,其中贷款规模3.43万亿,占⽐55%,证券及其他⾦融资产投资11628亿,占⽐19%,同业资产规模5250亿,占⽐8%,此外,现⾦和存放央⾏款项9380亿,占⽐15%。
债券投资分析
债券投资占⽐显著下降。债券投资规模从2013H2到2014H2分别为9512亿、9504亿和9445亿,从占总资产⽐来看分别为15.96%、15.12%和15.08%,呈现下降趋势,反应出本⾏在逐步缩减债券投资占⽐。2014年末债券投资同⽐增速为为-1%。⼤幅低于总资产增速和贷款增速5%。观察债券投资平均收益为4.16%,较2013年同期上升30bp,⾼于同业存放利率3.81%。以国债和⾦融机构债投资为主,减持公司债。截⽌2014年底,国债及央票持有规模为3461亿,占总的债券投资⽐为36.6%,⾦融机构债规模为3994亿,占⽐为44.6%,公司债券规模为1891亿,占⽐16.9%,从2013H2⾄2014H2来看,各类债券占⽐变化不⼤,2014
应收款项下⾮标资产⼤幅上升,买⼊返售下⽆⾮标。应收款项类投资规模从2013H2⾄2014H2分别为1198亿、1485亿和2116亿,2014年全年⾮标⼤幅增长,⾮标规模分别为942亿、1222亿和1840亿,占⽐分别为79%、82%和87%,监管政策下资产反脱媒化和⾮标⼊表,导致应收账款项⽬下⾮标规模⼤幅上升。
买⼊返售⾦融资产主要是证券、贷款、票据,⽆⾮标。
配置持仓⼩幅下降,交易持仓增加。2013H2⾄2014H2期间,配置(持有⾄到期投资)占⽐分别为71%,69%和67%,配置占⽐保持较⾼⽔平,但呈现⼩幅下降趋势。在2014年债券⽜市中增加交易仓位。
从负债来源和资⾦成本看,负债结构中,存款来源占⽐75%,较2013年末下降3个百分点,其中公司存款占⽐68%,个⼈存款占32%,相应的市场化融资占⽐上升,同业融资占⽐24%,呈⼩幅上升趋势。负债成本⽅⾯,存款平均利率为2.35%,上升21bps,主要是受到存款脱媒和吸存成本上升的冲击;同业负债成本为4.17%,较2013同期上⾏21bp,最终平均付息负债成本为2.82%,较2013年末⼤幅上⾏26bps。
建行活期存款利率不良率上⾏,资本充⾜率相对宽松,不良贷款余额为430.1亿,较年初增长87亿,不良率为1.25%,较上年末上⾏0.20个百分点,属于较⾼⽔平,逾期贷款规模812.47亿,较上年末⼤幅增长3,逾期贷款率
1.296%。资本充⾜率为13.94%,核⼼资本充⾜率为11.04%,分别较2013年末上⾏76bps和27bps,资产质量仍有压⼒,资产扩张主动放缓。
⼯商银⾏
概况
截⽌2014年12⽉,总资产为20.60万亿,其中贷款规模11.26万亿,占⽐54%;证券及其他⾦融资产投资4.43万亿,占⽐22%,其中纯债券投资规模3.8万亿;同业资产规模为1.25万亿,占⽐6.07%。
债券投资分析
最⼤的债券配置银⾏,但新增需求放缓。债券投资规模从2013H2到2014H2分别为37314亿、38710亿和38358亿,占总资产⽐约19%。债券投资同⽐增速持续回落,2014H2仅为3%,慢于总资产增速9%以及贷款增速11%,资产再配置呈现向风险资产转移趋势。债券投资平均收益为3.93%,较13年末上⾏19bp,⾼于同业资产的3.24%。
国债和政策性⾦融债为主,持仓⽐例稳定。政府和中央银⾏债持仓规模为13707亿,占⽐35.7%,较上年末的36.4%⼩幅下降,政策性⾦融债持仓规模为16727亿,占⽐43%,较上年末⼩幅下降1个百分点。企业债持仓规模有所增加。
配置占⽐下降,可供出售项占⽐提⾼,主动投资盈亏将影响当期损益表中。配置账户(持有⾄到期)占⽐67%,较上年末下降3个百分点,持有到期科⽬可以避免市场波动对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但占⽐呈下降趋势,体现主动投资特征的可供出售资产项占⽐提⾼⾄31%,较上年末上升3个百分点。投资损益将反映进当期损益表,在主动交易投资科⽬下,银⾏对套息价值更⾼的政策性⾦融债和企业债偏好更⾼。
⽆⾮标投资。应收款项类投资下均为债券,买⼊返售项下为证券、票据、贷款,均没有⾮标资产,在监管约束下,资产扩张相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