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考点大全笔记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考点大全笔记
单选题
1、学生甲和学生乙通过相互答的方式来检验知识背诵情况。其中学生甲的问题是:“清朝是如何对西藏地区进行管辖的?”学生乙的回答是:“第一,以和亲维持会盟状态:第二,册封当地宗教首领;第三,实行盟、旗制;第四,派遣驻藏大臣:第五,以法律形式落实管辖权。”同学乙的5条回答中,有几条是错误的
A.1条B.2条C.3条D.4条
答案:B
解析:
清朝对于西藏地区的管辖主要方式是册封当地宗教首领、派遣驻藏大臣、以法律形式落实管辖权,但是并未实行和亲制度,也没有在西藏地区推行盟旗制度,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中国历史上积累了许多对于西藏地区管理的成功经验,其中清朝
A.采用和亲与会盟等方式维系联系B.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乾隆是雍正的第几个儿子
C.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D.册封活佛,派遣驻藏大臣共同治理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对西藏的达赖、班禅进行了册封,而且设立驻藏达成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D项正确;清朝时期西藏已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因此没有与西藏进行和亲会盟,这是唐朝时期的措施,排除A项;B项是元朝时期的措施,排除B项;C项是明代管辖西藏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3、清朝军机处设立以后,大学士出现内外中堂之分,入职军机处的为内中堂。因平常批本之事逐渐转入侍读手中,故外中堂的事务更为简要,即“票拟皆舍人,按故事为之,大学士晨入画可否,然少所更定”。这反映出
A.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变异B.朝廷内部权力的失衡
C.官场政治生态得到净化D.内阁票拟权逐渐丧失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处设立之后,大学士体出现内外中堂格局,而且进入军机的内中堂权力更大,这说明朝廷内部权力失衡,B项正确;决策机制异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官员人数并未减少,因此净
化无法得出,排除C项;内阁依然掌握票拟权,排除D项。故选B项。
4、明代吏部尚书地位迅速上升,一跃成为“七卿”之长,被尊称为“冢宰”“天官”,故可知明代吏部尚书的地位和
作用非前朝历代吏部尚书所能比拟。促成明代吏部尚书地位超越前朝的原因是()
A.宰相制度的废除B.内阁首辅的设立C.批红制度的出现D.票拟制度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使得吏部尚书地位上升,
A项正确;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没有实权,与吏部尚书地位上升无关,排除B项;皇帝
才有批红权,不是吏部尚书地位上升原因,排除C项;票拟权是内阁的权力,与吏部尚书地位上升无关,排除
D项。故选A项。
5、亲历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记载:“宝船到彼(满刺加,今马六甲)则立排栅,如城垣,四门
要楼……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在其内。”随后,船队分头出发到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各国进行外交与贸易,最后再在满刺加汇合。这一记载见证了()
A.中国与亚非国家建立了和平联系B.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地流入中国
C.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D.中国人逐渐认识到海路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据题意可知,郑和的船队抵达满剌加后分头出发到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各国进行外交与贸易,所以这一记载见
证了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和这些国家建立了和平联系,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时期美洲等地的白银还没有大量流入中国,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不属于私人海外贸易,排除C项;仅根据材料内容无法说明中国
人逐渐认识到海路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A项。
6、思想家顾炎武认为,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而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下
列论断与其主张吻合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天下为主,君为客”
C.“存天理,灭人欲”D.“兼相爱,交相利”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顾炎武认为,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而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可知,顾炎武强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这一思想,A项正确;B项是黄宗羲的思想,体
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项是程朱理学的内容,排除;D项是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排除。故选A项。
7、《十五贯》是清初戏曲作家朱㿥创作的传奇。该作品以熊友兰、熊友蕙兄弟的案件,揭露批判了主观臆断和
循规蹈矩的官僚作风。根据昆曲的剧本结构推断,《十五贯》的结局最有可能的是
A.遇到贵人冤案得以平反B.熊友兰为复仇而举兵起义
C.熊友蕙屈打成招被判死罪D.熊友兰、熊友蕙含冤下狱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昆曲多反映现实生活,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依据材料“该作品以熊友兰、熊友蕙兄弟的案件,揭露批判了主观臆断和循规蹈矩的官僚作风”并结合所学可知,《十五贯》描写熊友兰、熊友蕙兄弟各遭冤案,
最终因知府上奏请求复审,平反了冤案,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昆曲的剧本结构,排除。故选A项。
8、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归纳概括是我们要培养的能力之一。下列是某同学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基本阶段及其特
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武汉景点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宋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文化、外交和社会生活具有开放特点,B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对先秦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排除A项;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排除C项;封建社会晚期即明清时期,阶段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五
代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儿童发型设计图片
9、“明正统八年七月,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由于
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明朝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B.明朝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
C.明朝实行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D.倭寇体主要是由中国人组成
答案:C
解析:
材料提到某些沿海居民勾结倭寇试图骚扰,结果因“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可见明朝“海禁”有一定合理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禁”与倭寇之乱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海禁”与中外贸易的关系,排除B 项;材料只是提到个别中国人勾结倭寇的信息,不能说明朝倭患主要是中国人招致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0、对于当时“荣经陋史”的学术风气,王阳明认为,儒经“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伏羲的历史,《礼》《乐》为夏商周的历史,经与史并无不同。这一论述
A.割裂了心学与儒学的历史关系B.强化了儒家学说的地位
C.反映了明代史学研究氛围浓厚D.隐含了一定的叛逆彩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当时‘荣经陋史’的学术风气……经与史并无不同”可知,材料说明在当时“荣经陋史”的学术风气下,王阳明却认为春秋也是经书,五经也是历史,经与史是相同的,带有一定的叛逆彩,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割裂了心学与儒学的历史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经与史是相同的,没有强化儒家学说的地位,排除B项;王阳明自己的认识无法反映明代史学研究氛围浓厚,排除C项。故选D项。
小提示:
11、王阳明说:“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王阳明在此强调()
A.自我修养的重要性B.社会矛盾的复杂性
C.士人阶层的责任感D.君主制度的腐朽性
答案:A
踌躇的意思解析:
根据材料“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可以看出,王阳明认为世事无常,但我们要修养心性,不至遇事愤怒、忧惶失措,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不是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不是士人阶层的责任感,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君主制度的腐朽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结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此观点属于A.孔孟学说B.汉代儒学C.程朱理学D.阳明心学
答案:C
解析:桂林旅游景点图片
材料中强调的是“理”是万物的根本,朱熹提出的“理”是三纲五常形成的哲学基础,C项正确;孔子主张仁和礼,
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项;汉代儒学家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排除B项;阳明心学提出了“心学”,排除D项。
故选C项。
小提示:
13、下图为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
其中,促成1835~1850年间两者的购买力呈现出不同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制钱丧失竞争力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D.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答案:C两台电脑如何共享
解析:
从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可得出,随着中外贸易联系的加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因此在19世纪前期白银的购买力下降,但随着英国贩卖,中国的白银又大量流出,又使白银减少,购买力
有所上升,因此出现波动,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项;D项是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4、雍正在批复福建布政使的密折中写道:尔可凡事与督抚开诚,就尔所见呈知上司,若有徇私不法之半,有
实凭据之处,方是尔当奏之时。寻常地方事宜,非尔奏之任。据此推断,雍正皇帝实行密折制度意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