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策略的思考
关于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策略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当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从节目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评论的观点、新媒体的使用进行分析,并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为注重观点的传播积极引导舆论、打造权威主持人和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策略
自中央电视台于1980年创办《观察与思考》栏目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最初的借鉴报纸、广播的新闻评论模式到现在的充分发挥电视本身的特“走自己的路”,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主流新闻体裁,成为电视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很多电视台也都相应打出“新闻立台,评论强台”的口号,新闻评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综合来看,国内对于电视新闻评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讨论:关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内涵的界定;、电视新闻评论的困境与出路;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功能与价值判断;电视新闻评论的时代背景;电视新闻评论具体栏目实践的研究。
一、当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赛尔号谱尼永恒怎么打
首先,节目形式大于内容。在论及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形式前,先理清新闻评论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
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从中不难发现,新闻评论所强调的重点应是发议论,讲道理,而针对的对象则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由此观之,电视新闻评论的本质应当是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体的一个结合。与纸质、网络等其他媒体的新闻评论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媒介特性的不同。“评论应该是一种内容,而不应该是一种模式。”由此,再反观当前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样式和学术界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类别划分的争论:比如卢宏在《论当代电视新闻评论的基本形式》一文中将电视新闻评论划分为即播即评型、直播评论型、对话交流型等八类,其中他将《锵锵三人行》和《实话实说》一样归为新闻评论的“调侃闲聊型”中。而谭天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划分》一文中就明确认为《锵锵三人行》只是“一档评论性的谈话节目”,不该归属于新闻评论节目的范畴,但是绝大多数的研究者却是将其归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队伍中的。笔者认为这样的争议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
当前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之所以如此的多样化,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同类媒体之间的差异化竞争需要。在当今电视节目普遍同质化的今天,不论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是其他电视节目,跟风现象非常的严重。央视《新闻1+1》模式的成功之后,紧接着立马出现了很多类似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比如新疆卫视的《今日访谈》,节目形式与《新闻1+1》几乎一模一样。但节目传播效果以及影响力却相差很多。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之下,自然会不停的催生电视创作人员寻求在电视节目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却忽略了电视新闻评论最根本的核心在于传达观念,发表意见。如此循环,造就了今天电视新闻评论的局面,尽管节目形式多样化,但对于新闻事件的评论更多的是浅尝则止,打擦边球。
其次,过于依赖嘉宾观点,主持人缺少独特见解。有学者认为:“一档电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好坏,关键在于其节目能否出评出精彩的观点,对问题的评析是否透彻。至于是嘉宾的观点,还是主持人的观点并不重要。”笔者不以为然,嘉宾的观点固然很重要,但是从节目的品牌塑立和长远的节目运作角度讲,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观点更显的重要。一方面,由
于电视新闻评论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性,决定了主持人作为整个节目中嫁接观众和电视媒体的桥梁,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重要的品牌标识。另一方面,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的观点,在观众看来代表着官方媒体的意见,而媒体本身的性质又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综合以上两点来看,观众其实更期待主持人的观点。笔者仔细研究当前的新闻评论节目发现,绝大多数的电视新闻评论非常依赖嘉宾的观点,这里不乏一些知名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比如《新闻1+1》、《时事开讲》、《锵锵三人行》等节目。但区别在于这些节目中的主持人不拘泥于嘉宾的观点,而是可以与嘉宾互动、争论,最后达成一个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再引发观众的思考。而多数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更多是在扮演串联整个节目流程作用,在节目中缺少对于问题的自身理解,更多的把问题评析任务交给嘉宾。这样往往容易造成以下几个结果:(1)观点很多,没有结论。观众不知道哪个才是正确的观点。(2)观点表达太过专业化,观众不容易接受。(3)嘉宾轮换频繁,观众不容易形成节目品牌记忆。(4)嘉宾观点不代表本台观点,节目没有观点。
第三,对于新媒体的利用,缺少传播策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传统媒介的传
播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一的传播模式已经不适新的传播环境,很多的传统媒体也都开始纷纷转战媒介融合战略。在媒介融合的一段实践之后,当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已经渡过了互相竞争,排斥的阶段,更多的是呈现一种互相吸纳,互相扶持的关系。举例来说,当下的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都开始加入了微博环节,将微博中对于评论事件的观点作为参考。比如《新闻1+1》、《锵锵三人行》,另外还有些电视评论节目中增加了与网友的互动环节,比如《时事辩论会》。媒介融合是当前和未来媒体发展的大趋势,但就当前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来说,很多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还处于简单的媒介相加阶段。尽管当前多数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建立了自己的节目网站或者开通了节目微博,但在网站和微博的传播方面,缺少方法,还不能与电视之间形成一种合力,这是当前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临的问题。
二、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注重观点的传播,引导舆论。
理科热门专业(1)正确的评
电视新闻评论被视为电视新闻媒介的旗帜与灵魂,也被视为判断电视台政治面貌和衡量电视台思想水准的主要标尺之一。在针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的时候,一定要正确的评论,即评论的观点、论据一定要正确,舆论的引导方向一定要正确,以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为前提,为受众解释疑惑,稳定社会心
好听的英文游戏名字理。
(2)深刻的评
新闻评论,不同于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注重新闻事实的还原,及时准确的发布。而新闻评论则不同,新闻评论是基于零散的新闻报道基础,在对整个新闻事件有了清晰的了解后做出的评论。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在对具体新闻事件进行评论的时候,应当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视听手段,将整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事件评析背后的“理”讲清楚,评的深刻,评的透彻,这样节目才有深度,观众才能信服。
(3)大胆的评
现今我国还处在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激化冲突的时期。很多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人在对话题进行选择时,都会尽量避免或者浅谈一些正在发展中的敏感公共事件,而这些事件,恰恰正是人们最关心的事件。在面对这些事件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一定要立场坚定、大胆的评。这不仅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监督社会、引导舆论的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提升电视媒体的公信力的有力手段。
(4)果断的评
当前人们可以接触到得的大众媒介空前的丰盛,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移动电视
等等,可以说当今社会的人们正处于一种信息过剩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流言,甚至
一些虚假的信息会混淆人们的视线,这种状况下的人们非常渴望能够寻求到一个可以不用思
考就可以相信的媒介寄托。因此,我们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述,引导舆论、传播观念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两边打太极”,观点不集中的现象,要敢于下结论,尽
量给观众一个肯定的答案,这样节目才精彩,才有个性。比如凤凰卫视《时事观察》的阮次山,很多观众喜欢他,觉得他有个性,就是因为他敢下结论。
第二,打造权威主持人。一方面,新闻评论员的主持人是媒体的核心力量之一,直接影
响着舆论的导向。另一方面,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由于兼有着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特性,
主持人不仅是电视媒体的形象代言人,更是情感上嫁接电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主
持人的重要性不言而预。
笔者认为,打造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权威主持人主要有两方面内容:首先,要根据
媒体需要,建立科学可行的主持人培养、选拔的机制,特别要注意将主持人朝着权威评论员
的方向培养。另一方面,主持人的能力不应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应是整个节目团队的策
划及营销能力的体现。因此,优秀的节目团队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努力实现全媒体传播。全媒体战略是当前传统媒体发展最
火热的口号。关于全媒体战略,学术界的讨论有很多,但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观点,认为“全媒体”就是多种媒体的形式,或者说“全媒体”是多种媒体的总和。南方广电集团的张
惠建认为,“全媒体”,从传播载体形态上,可以简单概括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
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等的总和;从传播内容形式上,则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从信息传输渠道上来看,包括了传统的纸质、频率、
局域网(如有线电视网、数字电视、IPTV、地铁电视等)、国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WiFi 等等。第二类观点,认为“全媒体”是一种传媒运作的理念。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上运作的整
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该观点强调,从总体上看,
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笔
者这里提到的全媒体,主要指的是彭兰所说的多平台,多落点,多形态传播。
当前的很多电视新闻评论在节目内容方面已经引进了网络博客、微博、网络论坛甚至部
分网民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在节目传播方面,不仅局限于电视媒体,还积极拓展新媒体,如茶花粉
网站、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影响力。因此,有策略、有规划的全媒体传播策略应当
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新闻与传播研究【J】,2010年第6期.
[2]张颖,《论电视时评节目的困境与出路》,探索思考【J】,2008年第一期.
油烟机十大品牌[3]蒋为民,《《中国达人秀》的全媒体传播策略及其效能分析》,新闻大学【J】,2012年第2期wifi电视怎么看电视台
[4]胡文龙,秦珪,徐光晋.新闻评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三联书店,2003
[6]孙营、朱小阳:《全面开创电视新闻评论的新时代》,《广电时空》【J】,2010(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