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评弹在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浅析苏州评弹在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苏州评弹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是评话和弹词的统称。评弹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和发展,以其轻便灵活的形式、婉转悦耳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在曲艺界独树一帜。随着社会的发展,评弹艺术几经盛衰,并在当代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现状。当评弹的兴盛时过境迁,如何保护和传承这门独一无二的艺术,是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一、兴盛时期的苏州评弹qq家族
    苏州评弹在历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出现在乾隆到道光年间,因王周士的“御前弹唱”,评弹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当时已经积累了《落金扇》《玉蜻蜓》《三笑》等一批有价值的书目,也出现了陈遇乾、俞秀山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艺人。这一时期,评弹的演出从露天的沿街卖唱进入了茶馆书场,一般是下午和晚上演出,既演出又卖茶。为了让茶馆中的社会上层接受,说书人必须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客观上促进了评弹的创新和发展。评弹的表演形式变得丰富,同一书目各家有不同的说法,出现了“起角”的艺术手段,形成了陈调、俞调等弹词的基本调。“言宜清丽唱宜工,却与梨园迥不同。南北曲文重未碍,古今诗意改未穷。”“毛调”创始人毛菖佩的这句词反映了说书人需要具备很高的艺术修养。
公司名字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逐渐进入大城市,并迅速发展。此时书场从茶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专业化的评弹演出场所。上海还有设在游艺场、饭店和旅馆中的书场,以及应邀到人家家里演出的“堂會”。20世纪20年代至前是苏州评弹的鼎盛时期。据统计,1926—1966年江浙沪评弹书场有1000多家,仅苏州城区表演评弹的书场就有120多家,评弹从业人员有2000余人,上演的各类长篇评弹书目150多部。这一时期,评弹从昆曲、京剧、电影、话剧中汲取营养,逐渐显现出受市场影响的流行性特点。其中,弹词的发展尤为迅猛,产生了众所周知的薛调、蒋调、丽调等多达22个流派,弹词音乐得到丰富和提高。随着广播电台的产生,1924年上海开洛公司广播电台创办“空中书场”,此后南京、苏州等地也开办了“空中书场”,听评弹有了新渠道。到20世纪70年代末,录音机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时期的“空中书场”例如上海电台《星期书会》、苏州电台《雅韵书会》、常熟电台《琴川书会》、无锡电台《广播书场周日版》等,不仅能讓听众听书,还融入了关于评弹的新闻和知识,也充当了评弹爱好者沟通的桥梁。
    纵观评弹苏州评弹的几个兴盛时期,在书场连续演出长篇书目为核心生存方式,半个月到几个月不等说完一部书。评弹在这些时期能够欣欣向荣并保持其艺术原貌,既有评弹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首先,书场中的竞争促使评弹艺人的演出技艺不断提高,书目
不断丰富,评弹本身的艺术内涵不断充实,这是其存在的根本。其次,评弹相比于昆曲等当地其他艺术门类,演出更为便捷,受众面更宽,能够做到雅俗共赏,自然成为当地百姓首选的娱乐方式。再次,慢节奏的社会生活能够容纳娓娓道来的评弹艺术。总而言之,高水平的评弹演出与大面积的听众之间形成了良性促进。
    二、苏州评弹在当代社会的多元化生存路径
    随着时代的变迁,电视、电影、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产生,人们的娱乐方式和欣赏情趣也趋于多元化,苏州评弹的听众日渐减少,评弹艺术的萎缩可见一斑。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黄金时期,苏州大市有书场两三百家,新编演的书目至少100多部。据苏州市评弹团演出科的最新统计数字,目前苏州正常对外营业的书场只有49家,苏州最好的书场“光裕书厅”票价仅为4元,书场的收入甚至难以养活自身。传统的书场中,评弹演出听众体严重老龄化,并需要依赖政府的扶持。在这样的环境下,评弹艺术为了谋求生存,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师德师风自查自纠
    (一)演出内容精简化
    传统的苏州评弹归根到底是叙事的情节性艺术,实为向听众讲故事,讲究说功。即使是弹词,仍然以说为主。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餐文化”,评弹无法以完整故事的方式出现,必须加以变通。
    首先,经典选回的演出频率增高。一些经典的长篇书目中,精彩片段被单独挑选出来进行加工和提高,适合在综合性文娱晚会上演。经常演出的选回例如《描金凤·玄都求雨》《玉蜻蜓·庵堂认母》《啼笑因缘·赠照》等。弹词选回的演出特别适合不经常听书的听众,以及去外地演出时场内的非江浙沪听众和国外听众,也使不少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们,通过对这些书目的了解、欣赏,开始研究评弹、推崇评弹,寻评弹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点。但是,经典选回的演出无法取代传统的长篇演出,好比只看小说中的某个章节一样缺乏意义。通过选回,可以集中展现评弹的表演艺术,但观众没有了对故事如何发展的期待,并没有欣赏到完整的评弹。
    其次,弹词音乐的一部分离开说书而获得独立发展。弹词开篇原来只是在说唱正书之前加唱的小段,起定场、定音、校准乐器、练嗓的作用,并成为一种习俗。后来,开篇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节目。例如改编诗词而成的《蝶恋花》和改编古诗词而成的《新木兰
辞》,至今广为流传。另外还有一些长篇书目中的唱段经常单独演出,例如《红楼梦·宝玉夜探》《西厢·莺莺操琴》《白蛇传·赏中秋》等。相比于评弹中的“说”,弹词音乐更具有可听性,能够迅速让听众感受到评弹艺术的婉转动听,同时开篇短小精悍,适用于多种场合。现在经常在各地举办的弹词流派演唱会,就是向大众普及弹词音乐流派的有效方式。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栋霖教授从2003年开始在苏大开设“苏州评弹鉴赏”选修课,每学期教授两首弹词开篇的演唱,同学们能够在学唱中对评弹有更深入的了解。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前,《评弹精华——弹词开篇选》问世,把一些演唱频率较高的开篇、选曲结集起来做成英文对照本,给外国朋友了解评弹、欣赏评弹提供了途径。
    (二)演出形式综合化
    传统的评弹艺术表演形式十分简单,不讲究灯光舞美,道具也只有一把折扇、一块醒木而已。为了寻求书场以外的发展,评弹走进大型晚会和综合性文娱演出,并融入了多种艺术元素。例如在《瑞虎颂春》——2010春节电视评弹晚会中演出的评弹与昆曲《非常杨贵妃》,邀请两位著名的评弹、昆曲演员互相学习,各自反串演唱一段杨贵妃题材的评弹和昆曲。在《金玉满堂》——2011兔年春节评弹大联欢中,传统经典《啼笑因缘·唇痕风波》
到黄山旅游
演出者在传统说唱的基础上揉进网络语言、英文语言,其效果是轻松活泼幽默风趣;评弹与舞蹈《时尚苏州》中,袁小良时而唱起苏州方言的RAP,时而秀起铮铮琵琶,他的舞步“与时俱进”,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再如评弹音乐剧《芦苇青青》,是上海评弹团对中篇评弹《芦苇青青》的整理、修改、复排,复排中强化了音乐的表现力,以经典唱腔为主线,串联整个剧情。将苏州评弹与西方音乐剧的形式进行结合,创作戏曲音乐剧,是戏曲发展的一种跨界尝试。
    在弹词的演唱方式上,从原来的个人演唱或两人对唱,丰富成轮唱、分声部合唱、领唱、齐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乐器的数量和种类也不局限于一把琵琶和一把三弦,而是融入二胡、阮、古筝等,乐器可以成为节目的主角。经过这些加工,与传统的弹词弹唱相比,显得更壮观、更有气势,也增强了音乐性和可听性。例如苏州评弹学校的经典演出节目《春江花月夜》,由10名演员边弹边唱,歌曲婉转动听,也能体现出评弹的特。
    (三)演出渠道媒体化
暴雨级别
    目前为数不多的专业书场基本都是白天说书,除了老年人,很少有中青年和在职的人能经常听书。有不少人知道评弹而没有机会听书,或听过书但对评弹不熟悉。随着媒体种类
的多样化,苏州评弹的演出有了更多载体,也为各种各样的聽众体敞开了大门。电视机的发展史
    1.开办评弹电视栏目。1994年7月,《苏州电视书场》开播,为苏州评弹的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该节目坚持以播放长篇书目和传统书目为主,回归评弹的本来面目和艺术价值,因此能受到老听客和听众欢迎。同时,《苏州电视书场》又不是一味的长篇评弹书目连播,曾创办评弹“花餐”“丰盛餐”“精品餐”,制作系列《每周嘉宾》《名家名篇》《姑苏历史文化名人》等,实为集传统与现代为一身的电视评弹艺术百花园。继《苏州电视书场》之后,浙江电视台推出了《百花戏苑》《电视书场》,上海有线电视台首创戏剧频道《电视书苑》,无锡电视台创办《电视书场》,满足了听众在家听评弹的需求。
    2.创立评弹MTV新形式。戏曲MTV是将戏曲唱段与不断变化的电视画面结合成视听一体的艺术形式,是音乐电视兴起后戏曲界的探索。徐惠新、倪迎春的《小巷情思》和袁小良、盛小云的《莺莺操琴》开创了评弹MTV新形式,在评弹发展史上都可称是划时代的创意作品。以《莺莺操琴》为例,演唱形式从一人单唱演变成男女声蒋俞调的对唱;在画面处理上,分镜头拍摄人物的动态或静态,运用景致的切换,加之舞美灯光的衬托,强化了演唱效果的冲击力和渗透力。其他成功的评弹MTV还有《枫桥夜泊》《小巷情思》《姑苏水巷》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