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文化传承与宁波文化标识建设的若干思考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2020年第10期
(总第202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10.2020
General.No.202
收稿日期:2020-09-30
基金项目: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G20-ZX24)作者简介:包小云(1982—),女,浙江宁波人,讲师,经济师,硕士,从事战略管理和创新管理研究。
城市文化的建设内容的本质是将各种规定性和
条件进行组合,并构成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是整个城市文化发展的起点。宁波文化基因在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文化组合,而浙东文化作为宁波文化的核心基因,为宁波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其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先进性、丰富性和现代文化的现实创造性。地暖品牌
一、浙东文化的形成
自唐朝以来,人们以钱塘江为分界线将浙江划分出浙东和浙西两个区域,目前的杭州、湖州、嘉兴隶属于浙西地区,宁波、台州、金华、温州则属于浙东地区。南宋将都城定于临安之后,浙江逐渐成为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地域不断发展过程中,浙江文化也逐渐形成了两大组成部分,也就是浙东文化和浙西文化,其中,浙东文化作为浙江地区文化的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本文中提到的浙东学派具体指向是如今在绍兴、台州、宁波一带由学者发展的学术。兴盛于明清,而源头则可以追溯到两宋时期。由于学者的籍贯以及后期的活动区域多在宁波和绍兴地区,位置处于浙江东部,所以称为浙东学派,这也是浙东文化的重要部分。
浙东具有悠久的学术研究历史,南宋时期的
“永嘉学派”和“金华学派”既是浙东学派的先驱力量,也是起源。史学研究学者蔡尚思认为,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等清代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极高的。在明末清初时期,浙江的学术主要以钱塘江为界限,分为浙东和浙西两部分。杭嘉湖地区是浙西学者的主要活动地区,浙东的学术主要以余
姚、绍兴、萧山为中心。中华民族古往今来提倡“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以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经邦济世。经世致用是自古以来备受推崇的优秀精神,浙东文化中的经世致用不仅包括国家大事,还注重对于日常民生中的经世致用。也就是对于文化和学术之间与国计民生之间关系的要求,主张将治学与百姓生活相结合,把社会化的效应作为文化、学术价值的标准,在哲学思想上要求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浙东文化中“经世致用”这一观点的起源为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在对这一思想进行批判和发展的基础上,传承了宋明时期理学的思辨研究,并加重与实践的结合,对于理论和实践进行统一。这在黄宗羲的著作《南雷文案·今水经序》中论述过,他通过文章论述了经世致用治学的原则,强调学术的实践性“学贵践履”,在其看来“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在这个学术原则的基础上,后世诸多学者进行了发扬。当代宁波的发展也是在浙东文化“经世致用”基础上将理论与
浙东文化传承与宁波文化标识建设的若干思考
包小云
(宁波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摘要:宁波,古称“明州”,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时改称宁波,取“海定则波宁”之意,是一座具有7000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浙东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体现了鲜明的宁波地域特。浙东文化在明清这一历史时期对于宁波的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在近
现代也对宁波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通过对浙东文化的梳理、挖掘、传承,得出以浙东文化打造宁波创新文化标识的对策与建议,并引发浙东文化传承与宁波文化标识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浙东文化;宁波文化标识;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20)10-0100-03
梦见许多坟墓
100
实践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实施。
二、宁波特文化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一)宁波特文化建设的优势
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明州古港古新香。从河流荒田到稻作农耕的河姆渡人智慧勇敢、坚毅创新、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代代传承,良田千亩、十里红妆的家庭和睦、拳拳亲情,“风从海上来,甬江入东
海”宁波帮的商道精明、廉洁尚善,四明学派、姚江学派、浙东学派的心理和一、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藏书7万余卷、天一地六的“东明草堂”天一阁的文化底蕴,忠臣义士张苍水的“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四明山上红基因的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无不展现出宁波特文化建设的优势。
1.以开放促发展。特鲜明的浙东文化传统既是宁波特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宁波特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下宁波人具有外向的特征。
2.以思想促文明。浙东学术为宁波人的伦理思想道德形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例如宁波地区的互助、慈善传统。浙东文化中的公私观念、经济观念、富民观念、义利观念都切合当今的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浙东文化影响下的工商意识已经成为宁波人的文化自觉,从而随着历史发展在社会中传承流传。浙东文化使宁波文化具有张扬的个性和开拓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必要具备的,也是富有宁波特的文化精神。市场经济的社会必然是拥有多元选择的社会,接纳多元开方的文化观念,从而形成多样化的教育思想,从而适应和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众需求。
(二)宁波特文化建设的不足
文化的产生、发展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客观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宁波的特文化是在秉承吴越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随着自古以来浙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共同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着文化的进步,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浙江宁波旅游
1.浙东文化因其发展的时间短而导致学术研究及基础性传播不强。目前存在的浙东文化传播主要以教学为主,即学生课本及教师的课堂学习,致使浙东文化与宁波文化的“接地气”能力不足。
动漫 推荐2.浙东文化及宁波文化的文化产业建设不足,尤其体现在宁波标识建设方面,谈及长安城中的八街九陌,人们就会想到西安历史街区,而突出的宁波标识宣传有所欠缺。
3.宁波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不强,尤其是在推进技术共享、平台搭建、人才服务
等方面相对滞后,这样就影响了新兴文化产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浙东文化对宁波文化标识建设的影响
流淌着七千年河姆渡文化的姚江,携带着四明山红血脉的奉化江,在宁波城中心汇成滔滔东流的甬江。宁波的文化标识是流淌在宁波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崇尚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河姆渡水稻文明,是敢于革新、坚毅勇敢的河姆渡人;是“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是传承千百年的民俗文化十里红妆,是尊贵、典雅与隆重婚礼的展现,是父母对儿女的爱意和拳拳亲情,是家庭和而美的象征;是宁波帮文化与廉政文化的融合共荣,是宁波帮文化与四知精神的“内涵结合,知行合一”构成了“宁波帮”的理念先导,“知难而进”展现了“宁波帮”的坚韧品质,“知书达
理”揭示了“宁波帮”的文化底蕴,“知恩图报”体现了“宁波帮”的家国情怀;是构成宇宙万物来源的“心”“理”合一心学的四明学派,是姚江文化主体自觉的自强精神,“因时致治”的革新精神,“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天下一家”的和谐精神,提高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动性;是主张民权,提出工商皆本、经世致用、融会贯通的浙东学派。
透过丰富多彩的宁波历史文化现象,我们看到以浙东学术文化为核心、海上丝绸之路(商贸)为主线、以忠义进取民族精神和传统民俗文明为支撑是宁波浙东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礼、商、文、义”等四条宁波特文化主线。
(一)礼
宁波传统文化对“礼”的诠释是十里红妆女儿梦,这是古人对婚姻充满了含蓄、用十里红妆那种浩浩荡荡的婚嫁场面显示婚礼的尊贵、典雅与隆重,不仅饱含父母对女儿的爱意,还是彰显女性魅力的瞬间。
(二)商
宁波传统文化对“商”的诠释有:
1.海上丝绸之路、明州港口文化,宁波素有外出经商的传统,俗语说道“无宁不成市”。孙中山也曾对宁波人的经商能力进行夸赞,他说道:“宁波人对工商业之经营,经验非凡,凡吾国各处,莫不有甬人事
业,即算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与影响之大,固可首屈一指也。”
2.儒学文化、宁波帮精神,儒商文化是以著名商帮“宁波帮”精神为代表的,是商业与学术的相互融合,在近现代,宁波籍商人恪守优秀的儒商文化传统,积极开拓创新,在事业发展上作出了巨大成就。
带星的诗句101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责任编辑:任大顺]
(三)文
宁波传统文化对“文”的诠释有:
1.浙东心学、民本思想:对于个性、个体、能力的强调成为宁波的人文精神特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宁波培育出“开拓精神、敢为人先;克勤克俭、务实进取;团结互助、讲求联合;以德立业、诚信为本”的精神,其本源皆来自浙东文化的深远影响。
2.藏书文化:宁波拥有以四大藏书楼之一天一阁为映射的“读书、著书、藏书”三位一体的藏书文化。
(四)义
宁波传统文化对“义”的诠释是忠义进取,不论是抗清英雄张苍水,还是抗日精神四明山革命老区的传承,宁波人民将坚定不移的信仰、为民服务的宗旨、顽强拼搏意志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作出了最好体现。
四、在浙东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宁波特文化文化同经济相辅相成,有着地域上的相近性和互通性,宁波需要树立文化形象,其中浙东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伴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吸取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既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又在与时俱进地发展。浙东文化深深扎根于本土,又在影响着宁波乃至全世界,其具有理论建设的能力和进行实践的勇气,在中国正统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具有批判性和前瞻性,是构建宁波特文化建设的重点。
(一)经济结合
根据浙东文化中的“礼、商、文、义”内涵提出“七个一”的文旅建设:一楼:鼓楼城墙,代表宁波古城文化;一阁:天一阁·月湖景区,代表宁波藏书文化;一馆:宁波博物馆,代表宁波区域文化;一园:白云庄公园,代表浙东学术文化;一哈尔滨小吃
滩:老外滩,代表宁波港口文化及对外开放;一街:南塘老街,结合商业与民俗;一镇:宁波前童古镇,代表十里红妆等民俗文化,并通过文旅活动将文化衍生物通过旅游进行传播销售。
(二)教育结合
开创宁波特文化进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堂教育等的教育建设活动,除此之外,鼓励发展教育文化产业,利用新媒体宣传,扩大区域影响力。
(三)社会结合
在如今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依靠大数据技术对宁波传统文化及文化标识进行科技升级,例如VR 、AR 类文化“二维码”的创建,从而推广宁波特文化标识及新文创类产业。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在,对宁波的潜在优势进行挖掘,宁波需要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新的文化生长点,发展具有宁波特的文化标识建设。在对于宁波特文化标识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扩大宁波文化的内涵,通过富有开放性的眼光容纳外界文化,树立走向世界的文化观,重视对潜在文化的挖掘,重视与海外地区的文化交流,重视对革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以积累文化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目的,促成未来宁波文化的新生长点。
五、结语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与标志,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在目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较量的阶段,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是经济和文化的竞争。城市的文化资源和科技力量是竞争的主要内容。先进的文化内涵能够凝聚起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各方面力量,也是城市资源的最佳组合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才和队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通过文化,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成为强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春文.文旅融合视角下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形象的塑造———以宁波为例[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9).[2]袁杰,王兴平.宁波近代城乡规划中的民间力量———以东钱湖疏浚工程为例[J ].中国名城,2016(9).[3]方同义,陈正良.试论浙东学术的精神特质和民间影响———兼述浙东、湖湘、岭南地域文化的异同[J ].浙江社会科学,
2015(8).[4]潘艳.传统、现实与核心价值观:构建宁波区域文明建设的三个基本维度[J ].大众文艺,2014(18).[5]冯晓霞,潘起造.颂扬沈光文不朽业绩促进两岸文化再交融———宁波市纪念“开台先师”沈光文诞辰400周年学术研讨
会综述[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3(3).
10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