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文篇目《一步一个脚印》之《记承天夜游》(含...
课文原文
记承天夜游
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所有重点字词注释
记承天夜游
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衣欲.(想要)睡,月入户.(窗户),欣然
..(高兴的样子)起行.(走)。念.(想到)无与乐.(游乐)者,遂.(就)至.(到)承天寺,
寻.(寻)张怀民。怀民亦.(也)未寝.(睡,卧),相与
..(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
中庭。庭下如.(像)积水空明
..(交错纵横),盖.(原来是)竹柏
..(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
影.(影子)也。何.(哪)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少闲人
什么牌子的唇膏好用..(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也暗含被朝廷弃置而无所事事的人的意思)如.(像)吾两人者耳.(罢了)。
全文翻译、文学常识和考试重点翻译句子圈画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
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
承天寺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
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
枝在地上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松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
样两个“闲人”罢了。
中心思想:本文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所作,因此
在描写承天寺夜游时的月美景的同时,抒发了压抑、无奈的苦闷心情。文末以“闲人”自
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值得咀嚼、领略。
重点字词、句子和文学常识中心检测
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何.()..(),水中藻荇交横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1.月入户,欣然起行。
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心思想:本文作者,北宋家、家。字,号,是“”之一。与父、弟合称“三苏”。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所作,因此在描写的同时,抒发了心情。文末以“”自居,其中夹杂着多种况味,值得咀嚼、领略。
课文综合训练
一、词语解释
1. 欣然起行.行:
2. 寻.张怀民寻:____________
3. 相与步于.中庭于:____________
4. 何.夜无月何:__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
1. 庭下如积水空明。
____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下列对“月入户,欣然起行”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月进入门户,我高高兴兴地起来出门。
B.月光照入室内,我兴致盎然地起身出门。
C.月光照入室内,我兴致勃勃地起身步行。
D.月光进门入户,我高高兴兴地起来出门。
三、内容理解
1. 苏轼见月而决定夜游时想到“寻张怀民”的原因是:
(1)
(2)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运用了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1)
(2)
3. 文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作的错觉,表现了
4. 下列对文中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收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成为“闲人”感到自卑,无地自容。
B.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成为“闲人”十分达观,随遇而安。
C.作者对自己成为“闲人”,有张怀民作伴而感到舒坦与庆幸。
D.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成为“闲人”而平添了失意与感慨。
5. 你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6. 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月入户,欣然起行”句点出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原因。
B.“庭下……”三句没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在写月。
C.本文语言朴素自然,既富有诗情画意,又蕴含丰富的内涵。
D.本文和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寄寓的感情不完全相同。
四、常识填空
苏轼是宋代文坛的大家,文、诗、词俱佳,而且兼擅书画。请写出一两篇他的作品的名称,或一两句他写的名句(及出处)。
(1)
(2)
【实战演练】
1.本文作者是宋朝(人名),在教材中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    2.下列对“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怀民还没有睡着,我们就走到中间的庭院里。
B.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C.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走到中间的庭院里。
D.张怀民也没有睡着,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作者夜游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4.作者借描写月美景,抒发了遭贬后
的复杂感情。
中考真题精选
中考真题精选(1)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国神话故事大全
9.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什么牌子的牛奶最好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11.[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中考真题精选(2)
记承天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july缩写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9.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10.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11.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
中考真题精选(3)
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相与步.于中庭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1.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巧喻月,表达了的心情.(3分)
中考真题精选(4)
记承天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月入户,欣然
..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
8.翻译句子。(2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鼻子不透气怎么办快速通气
中考真题精选(5)
记承天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的特点。(2分)
夜游上海
11.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
等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