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对冲外汇后疫情时代数字阅读发展趋势展望
文/李雅筝 周荣庭 郭璐
数字阅读是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抓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国传统线下场景阅读服务工作遭受巨大冲
击。为推进全民阅读工作,全国各地纷纷采取短视频发布、直播卖书、线上读书沙龙、线上领读、直播阅读课程等形式,为公众奉上全新的阅读体验服务。在新媒介、新技术、新模式的驱动下,数字阅读服务在模式融合、方式创新、场景化服务、互动体验升级等方面呈现新的特点与趋势。此外,随着2020年新基建政策落地,5G、物联网、
人工智能新技术将加速发展,成为新的技术驱动力,进一步推动我国数字阅读革新。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的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再创新高,用户阅读习惯与阅读需求的变化对数字阅读内容与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在技术革新与需求赋能的双重驱动下,数字阅读在内容形态、服务模式、渠道
创新、业态融合等方面具有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后疫情时代,数字阅读的发展将呈现哪些新的趋势,新竞争格局下
数字出版产业的内容服务升级需要关注哪些层面,是本研
究关注的重点。
一、 疫情之下数字阅读发展的新变化
1.模式融合:线上线下融合阅读的兴起
疫情之下的2020年,新兴阅读与传统阅读进一步融
合,线上活动与线下推广联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对提升全民阅读体验、激发公众阅读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如2020年5月,由中宣部和农业农村部共同主办的“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以农家书屋为平台,整合数字内容资源,
并通过快手平台创新服务方式,推动新兴阅读与传统阅读交融,在线观看直播的网民达到415 万人次。此外,由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携手得到APP共同推出的“10000小时开放讲座计划”系列阅读活动,同样注重线上线下双重
渠道联动,通过直播讲座、现场互动等公众喜爱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与学界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疫情给居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也使得线下实体空间
阅读模式遭受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各地为推行全民阅读积极打通线上线下联动的媒介壁垒,探索新兴阅读与传统阅读融合的新模式。得益于近年来移动数字阅读应用服务的长足发展,公众能够基于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终端进行形式多样的线上阅读。加之疫情期间公众对直播、在线会议等线上联动形式接受度的提升,直播联动、远程讲座等阅读活动推动了线上线下融合阅读模式的兴起,有
望成为疫情之后全民阅读的新趋势。
2.方式创新:新媒介助力新兴阅读方式
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在线会议(讲座)等新媒介
催生了众多形式多样、众喜闻乐见的阅读方式。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短视频发布、直播卖书、线上读书沙龙、线上领读等阅读推广模式成为全民阅读的新选择,为公众开启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之旅。如2020年世界读
书日期间,北京阅读季在西瓜视频举办的“阅读不打烊”活动,每天进行3个小时的视频直播。除了直播阅读的方式,四川、湖北等地还推出了“云”逛书店活动,采取店长 “云”探店的直播带货形式展示书店精心营造的阅读空
【摘 要】“十三五”期间,新媒介、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驱动数字阅读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数
字阅读服务在疫
情期间成为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的重要形式。文章在分析疫情之下数字阅读在模式融合、方式创新、场景服务、互动升级等方面新变化的基础上,从技术驱动、需求驱动和市场竞争驱动的视角,展望多重驱动之下数字阅读未来的发展新趋势。
【关 键 词】疫情时代;数字阅读;融合创新;场景化;新基建;新趋势
【作者单位】李雅筝,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周荣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郭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
系,合肥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2019年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19jyxm0070)资助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ki45-1216/g2.2020.24.005
间,让读者体验丰富新颖的线上活动,感受书香氛围。新兴线上阅读模式的普及,不仅有赖于硬件发展的支撑,也得益于各类新媒体内容及服务的极大丰富。《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18亿[1],数以亿计的原创短视频成为全民学习和娱乐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此外,居家办公模式在短期内促使云视频会议系统快速渗透,使得在线会议、直播讲座、在线学习在全社会快速普及,为线上阅读活动的创新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服务入微:碎片化阅读场景服务创新
有声读物、短视频、社交媒体阅读等的兴起,有助于线下阅读空间场景服务的创新融入。近年来,社区阅读、公共交通阅读等线下高频阅读场景成为嵌入各类阅读资源的绝佳场景,通过整合有声书等数字阅读资源创新服务形式,营造读书氛围,并以便捷的扫码获取方式向居民提供细致入微的数字阅读服务,对公众阅读体验的提升和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0年,诸多城市都在世界读书日期间设立了“城市流动书屋”,向居民提供各类有声书、电子书等阅读资源,将休闲的阅读习惯融入现代都市快节奏生活。如重庆轨道交通开设的“书香重庆”号专列,在车厢内提供数字阅读资源的二维码,让乘客可便捷获取喜爱的电子书、有声书等数字阅读内容[2];以“书香常州”为主题的常州市地铁专列[3],通过整合喜马拉雅的有声书资源和常州日报社的新闻资讯内容,打造“地铁有声图书馆”,有助于提升公众碎片化的阅读体验。
4.互动升级:提升读者数字阅读参与感
疫情过后爆发的20个行业在注重互动体验的智媒时代,如何创新与读者的互动形式,提升读者数字阅读的参与感,对优化阅读体验,提高读者黏性和付费意愿至关重要。直播、短视频等智媒互动新方式的多样化,使得诸如阅读讲座、直播领读、直播催更等线上互动形式在2020年得到长足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参与热情,推动数字阅读行业未来的互动升级。
在网络文学领域,允许读者选择小说关键情节走向来享受个性化结局的互动小说,颠覆了传统的网络文学阅读形式,提升了读者的数字阅读参与感。2020年4月,阅文集团在多个数字阅读平台上线一批互动小说,为读者带来了新奇有趣的沉浸式阅读体验[4],开辟了全新的数字阅读形式。在网络文学创作方面,催更这一网络文学作家与读者互动的专属方式,在直播技术的加持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2020年世界读书日当天,番茄小说在抖音上举办的“小说大神催更大会”直播活动,让读者通过直播来围观小说大神在电脑屏幕前现场“码字”更新,不仅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也开辟了内容创作的互动新局面。
二、 后疫情时代数字阅读发展新趋势1.新基建落地,驱动数字阅读全面革新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提出了包含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的新基建内容,以打造能够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这无疑开启了
我国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其中,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将重点推动5G通信、物联网、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智能计算等新技术的创新与落地,进一步为产业升级转型注入新的技术驱动力。新基建的落地、通信网络的升级完善、新技术的强化加持,为我国数字阅读革新带来了新的契机,将进一步推动数字阅读产业与服务领域的深化融合发展。(1)内容更多元。随着5G、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通信网络设施的落地与不断完善,基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各类融合新技术将在数字阅读内容生产领域大展身手,使公众能够获得更加丰富多元的数字内容。4K高清慢直播、VR 实时数字直播、MR混合现实阅读、多感官互动游戏、5G 富媒体书等目前尚未大规模普及的数字内容形式,将很快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数字内容。
(2)场景更丰富。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万物互联的物联网、云端辐射的算力服务,为数字阅读的服务场景预设了无限可能。数字阅读的终端或将不再局限于电脑或移动智能终端,公共交通、智能居家、公共场所、可穿戴设备等不同场景下植入的显示设备在云端服务的加持下将变得轻便而功能强大,能够有效联通线上线下二维码技术,推动更多线下阅读空间与线上数字视听阅读内容的场景联动,构建更庞大的数字阅读线下场景生态。(3)体验再升级。新兴技术的涌现和应用服务的创新,将为数字阅读的体验升级带来更多可能。随着5G大规模的落地普及,移动端的数字阅读体验将更加流畅,更多复杂的交互功能有望推陈出新,数字内容将融合更多富媒体形式,为读者建构更加立体的数字阅读体验。
在互动层面,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形式将更加多元,读者在数字内容创作方面的参与感将不断增强。在购书体验方面,2020年咪咕阅读推出的“云上VR书店”体验项目,360°还原线下书店场景,使得VR漫游选书有望成为未来购书的新方式。
(4)服务更智能。新基建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阅读载体的迭代变革,还促进了数字阅读内容生产与阅读服务方式的革新。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应用越来越成熟,数字阅读的内容策划、创作、传播发布、市场分析、营销推广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升[5],从而推动数字阅读服务向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24
此外,语音识别与交互技术在数字阅读服务中的嵌入,将使阅读体验更加人性化。万物互联的智能终端之间的智能切换联通、数字阅读设备或数字阅读产品感知用户情绪能力的提升等,都将促使数字阅读内容供给和服务更加精准。
2.用户新需求涌现,驱使数字阅读服务不断创新智媒时代,公众对数字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阅读偏好与习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视听内容成为受众偏爱的形式。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国民数字阅读率达79.3%,手机阅读接触率达76.1%,基于移动端的数字阅读、有声读物等阅读需求增长较快。公众阅读偏好的变化,以及对碎片化内容、精准化推荐、互动式服务的新需求,
驱使数字阅读服务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不断丰富内容,优化服务。
(1)阅读内容的融合化。多元化数字内容的融合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的变化。从内容形式来看,视听内容在数字阅读中的进一步融合将是必然趋势,基于短视频的碎片化知识服务、融合视听资源的富媒体数字阅读内容,将随着阅读服务模式的创新和相关技术的普及有所发展。此外,随着AR、VR、AI等技术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不断成熟,智能化可交互的数字内容和沉浸式体验更好的虚拟现实内容,将推动用户数字阅读体验模式的进一步革新。(2)阅读服务的场景化。艾媒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20年上半年的阅读场景分布中,等人、如厕、睡前、通勤途中等碎片化场景成为用户数字阅读的重要场景,碎片化阅读趋势明显。智媒时代,在新媒介技术的支撑下,新型阅读媒介的延伸将使数字阅读服务的场景化趋势愈发明显。线上线下联动的阅读讲座、“云”逛书店的直播活动、城市地铁流动书屋等场景化阅读服务,可通过线上线下联通把数字阅读服务融入碎片化的生活场景,打破了阅读空间的物理隔阂,为公众呈现了新颖有趣的场景化阅读体验。在场景化阅读趋势下,公众的阅读行为不再是单独的个人行动,而是融合了场景元素的阅读,交织着知识共享、移动场景与情感交流三个元素[6]。阅读服务机构要在精准识别和定位用户个性化阅读需求基础上,构建基于场景的知识服务新模式,以增强用户与阅读场景的深度互联。
(3)阅读体验的个性化。在阅读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的当下,为了有效拓展和凝聚用户,提高用户付费意愿,数字阅读内容生产与服务方需要以用户阅读需求为核心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阅读体验的个性化一方面依赖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的支撑,通过构建用户的习惯、行为、偏好与情感算法模型,为用户推荐精准的个性化数字内容;另一方面将更加倚重互动关系链提升数字阅读内容、服务、场景等维度上的互动性,让用户积极参与到数字阅读服务中,提升阅读体验的个性化。如阅文集团推出的互动小说,允许用户自主选择关键情节走向,从而获得个性化结局的故事体验,是在内容互动上的创新;2020年众多的在线讲座、线上领读、直播催更等,是在服务互动上的创新;地铁数字图书馆嵌入的电子书、有声读物等数字阅读服务,是在场景互动上的创新。
(4)阅读体的社交化。智媒时代,网民的社交需求成为众多应用服务的基础,新兴媒介社交与共享功能的升级,使得社会化或社交型阅读成为新的数字阅读趋势。在传统阅读模式下,个人的阅读行为属于私人阅读领域,而基于互联网的数字阅读则使得个体的阅读行为进入了公共阅读领域,从而变为体性阅读行为。个体阅读者基于各类数字阅读媒介,能够超越物理空间的限制,到有共同阅读偏好的其他读者。查阅他人的阅读体会或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本质上是一种通过互动关系链中不同的参与个体分享推荐,来获取信息、过滤知识、寻同好的阅读社交行为。
阅读体的社交化,强调读者与读者、作者与读者在网络空间的交流与沟通,以阅读为纽带向用户提供社交功能,从而提升数字阅读用户的使用黏性。在这一趋势下,数字阅读服务应针对用户的社交需求,在多元化的数字阅读服务中不断优化阅读分享的社交功能。如读书APP 中的好友免费互赠图书、读书时长排行榜等社交功能,不仅能激发用户的阅读兴趣,还有助于阅读平台基于社交功能裂变
家用车报废年限推广。
(5)定价机制的灵活化。数字阅读用户的增长和付费意愿的提升,极大拓展了数字阅读内容生产与服务市场。数字阅读服务作为互联网应用服务之一,其定价机制和变现渠道的多元化使得数字阅读的定价机制更加灵活。会员制、按需付费、流量变现、直播带货等多元化变现机制,有助于数字内容生产与服务更好、更快地实现市场营收目标。此外,数字阅读定价机制对用户的使用意愿和付费意愿有着重要影响,数字内容生产与服务商需要在用户规模与市场营收之间到平衡点,根据不同的用户体选择灵活的定价策略。
3.市场竞争加剧,推动数字阅读内容品质升级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与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网络用户数字消费习惯的形成,数字阅读的用户和市场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7亿,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整体市场规模已达到288.8亿元,其中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超过95%[7]。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的数字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的新风尚,对全民阅读推广和出版产业转型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同质化、模式化现象在网络文学、知识付费等领域仍然较为突出。智媒时代,数字阅读市场竞争的加剧,倒逼内容生产与服务商在数字阅读内容品质升
25
级上下功夫,因为只有在技术先进性、形式创新性、内容差异性和人才培养的前瞻性方面有所突破,才能抢占发展先机,在争夺用户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1) 技术的先进性。在竞争市场中,除了以已有资源为壁垒,保持技术的先进性也是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数字阅读内容生产与服务商应加强对新技术、新媒介的研究和探索,以技术革新驱动数字阅读内容和服务模式的融合创新。
在内容生产方面,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用户画像的精准刻画,有助于提升选题的市场精准度;深化AR、VR等技术在内容生产中的应用,有助于抢占5G时代沉浸式阅读市场的先机;提前布局智能写作辅助技术,有助于内容生产效率的提升;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内容版权及付费模式上的创新应用,对保护创作者的内容版权有重要意义,等等。
在数字阅读服务方面,进一步提高基于智能算法的内容推荐精准化程度,有助于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内容,从而增强用户的体验和黏性;探索基于5G技术的数字阅读创新服务模式,对抢占面向未来的数字阅读服务场景至关重要,等等。
(2)形式的创新性。在新技术新模式的支撑下,2020年在数字阅读推广、数字阅读互动、数字阅读模式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形式新颖的创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相较于技术革新的滞后性,基于现有成熟的技术与媒介,通过创意策划来实现数字阅读内容与服务的形式创新更具操作性。
数字内容生产与服务商应通过整合作者、内容、渠道、场景、流量等资源转变生产服务理念,在内容生产与服务中融入新技术、新玩法,对数字阅读体验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在数字内容生产上,通过短视频、直播等线上渠道增强与用户的联动,挖掘用户的需求,有助于提升用户在内容创作上的参与感;在数字阅读服务上,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碎片化场景的服务嵌入等方式,有助于丰富数字阅读的服务形式,为公众提供更加新颖个性化的数字阅读服务。(3)内容的差异性。当前,国内数字阅读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仍较严重,虽然整体内容质量近些年有所提升,但优质内容仍然占比不高。数字阅读产业的长远发展,势必要以优质内容为基石,才能收获读者的“芳心”,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自媒体内容同质化、标题党现象泛滥,有待内容聚合平台进一步加强技术监管,净化数字阅读环境。在网络文学领域,服务商不能唯流量至上,而应重点扶持选题新颖、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创作,推出更多受读者喜爱的网络文学作品,以增强数字阅读内容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4)人才培养的前瞻性。无论是技术革新还是内容与服务的优化升级,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随着新基建的落地,数字阅读的内容生产与服务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高等教育与业界实践在数字阅读产业人才培养上应通力协作,在人工智能算法、沉浸式阅读内容生产、创新性服务运维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人才培养。由于数字出版涉及互联网技术与应用服务领域,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应加强跨学科、跨媒介、跨产业的培养方案设计和培养实践探索。成立公司
关羽的资料三、 结语
2020年,我国的数字阅读服务不仅经受住了疫情冲击,而且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经验积累,让我们对新基建时代数字阅读产业的发展前景有了更多期待。在技术革新与需求赋能的双重驱动下,数字阅读在内容形态、服务模式、渠道创新、业态融合等方面具有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在时代机遇与市场挑战并存的新时期,数字阅读产业如何抓住发展契机,突破创新瓶颈,为公众提供全新的
|参考文献| [1] 《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发布[EB/OL]. (2020-10-13)[2020-12-14]. https://weibo. com/ttarticle/ p/show?id=2309404559530863493245.
泉城广场被淹[2]2020年重庆读书月活动启动 “书香重庆”号专列始发[EB/OL]. (2020-04-23)[2020-12-14]. https://baijiahao. baidu. com/s?id=1664738995874853825&wfr=spider&for=pc. [3]江苏常州:地铁开通“有声图书馆”专列[EB/ OL]. (2020-04-22)[2020-12-14]. https://baijiahao. baidu. com/s?id=1664652039801831704&wfr=spider&for=pc. [4] 阅文集团推出首批“互动”小说,开启全新内容体验形式[EB/OL]. (2020-04-23)[2020-12-14]. http:// www. thethirdmedia. com/Article/202004/show425730c77p1. html.
[5] 季家慧. 5G加速推进数字阅读迈向智慧化[J]. 科技与出版,2020(8):63-67.
[6] 邓香莲,吴依霏. 5G技术赋能下的数字阅读趋势[J/ OL]. 图书馆论坛, (2020-12-10). http://kns. cnki. net/ kcms/detail/44. 1306. G2. 20201209. 0913. 014. html.
[7] 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4.7亿[EB/OL]. (2020-04-23)[ 2020-12-12]. https://tech. gmw. cn/2020-04/23/content_33764545. htm.
2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