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制饮品行业专题报告
现制饮品行业专题报告
现制饮品行业专题报告
咖啡VS茶饮:V字形消费结构及频次
咖啡消费更易形成粘性:据后浪研究所及DATA100数据,在现有的消费者中,咖啡消费者的复购率(每周至少消费一杯占80%-90%)要高于茶饮消费者的复购率(每周至少消费一杯占30%-50%)。
一旦形成消费习惯咖啡消费更易随着年龄而增加:但在现有的咖啡/茶饮消费者中,茶饮消费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据艾瑞咨询数据,2021年38.5%消费者考虑因健康减少新茶饮消费),而咖啡消费会随着年龄及饮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我们认为消费者对于现制饮品有望形成V字型消费结构及频次:近两年咖啡行业的兴起及新茶饮爆发决定了两类饮品消费体年龄结构均以90后为主;但我们认为随着年轻体逐步从 “校园”到“职场”并伴随年龄增长,出于健康等因素茶饮消费频次“斜率”向下,而喝咖啡逐步会成为一种办公提神的习惯及生活方式,消费频次逐步增加,二者消费频次随年龄趋势而形
成典型“V字型”。
咖啡VS茶饮:单店模型对比分析
咖啡VS茶饮:主要品牌价格对比
不同定位品牌价格差异大,同品牌不同线级城市价格差异小:咖啡行业中,以星巴克、Tims等为代表的综合连锁咖啡价格带在25-40元,提供空间场景且门店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与以喜茶、奈雪为代表的饮在价格带及主要分布城市重合度高。以MStand、Seesaw为代表的精品咖啡品牌价格往往位于40元以上,目前门店主要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以瑞幸、Manner、NOWWA等品牌为代表的连锁“快咖啡”价格带主要在15-25元,门店主要分布一二线城市,但瑞幸率先布局下沉市场。而同处10-20元价格带的茶饮品牌书亦烧仙草、茶百道、CoCo、古茗等品牌的渗透力强,门店广泛分布在一至四线城市。蜜雪冰城及其旗下咖啡品牌幸运咖价格带均处于10元以下,以平价在下沉市场优势突出。
咖啡VS茶饮:单店投入对比
饮品牌、大型连锁及精品连锁咖啡目前均以直营为主:直营模式对管理与运营的把
控强,利于保证产品品质稳定及品牌价值塑造,但对资金、供应链、管理的要求高,目前星巴克、喜茶、奈雪、瑞幸(部分加盟)、Manner等品牌均以直营门店为主。直营模式下单店初始投资均由品牌方承担,据奈雪招股书,截至2021年3月31日,每间标准茶饮店/奈雪PRO茶饮店平均投资成本约为人民币180/100万元。据公开资料,星巴克单店投资在150-250万(标准店),Manner单店投资在40-50万。
中端及平价茶饮品牌普遍采用加盟模式,瑞幸也在2021年重启加盟:该模式下加盟商需要承担一定的初始投入及自己承担房租及人力成本,品牌方对盈利进行一定比例抽成。加盟模式下,各品牌加盟店初始投资(不包含人力成本及房租)普遍在20-35万元。
咖啡VS茶饮:单店模型分析
咖啡及茶饮行业部分品牌成本结构分析:茶饮因原料以鲜果为主致原材料成本占比高,另外,中高端品牌的门店租金和人员规模普遍偏高,这些都是茶饮品牌门店经营利润率普遍低于咖啡品牌的主要原因。
咖啡茶饮能否相互渗透取代?
奶茶连锁品牌
咖啡与茶饮目前的品类渗透主要为产品补充,以搭售为主
目前主要品牌的品类渗透为SKU补充:为满足更多样化的用户需求,现有的咖啡/茶饮品牌会有少量的茶饮/咖啡SKU来补充已有品类,但各品牌渗透SKU占总产品的比例整体不高,在10%-20%之间。
咖啡与茶饮的差异性:消费场景与门店覆盖角度
站在消费场景及门店覆盖的角度:消费动机、场景及用户画像的不同决定了咖啡与茶饮品牌门店选址的差异性,目前多数现磨咖啡店选址在“办公场所”周边,满足功能性需求;而现制茶饮更多满足情感性及休闲型需求,选址则更多覆盖“购物场所”和 “住宅”。一方面消费者形成的品牌定位及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已有布局点位难以有效覆盖对方品类的主要消费人。
咖啡茶饮相互渗透取代难度高,但可搭售
我们认为咖啡和茶饮相互渗透取代难成立,但是可搭售。1)咖啡与茶饮之间大范围的渗透取代不仅存在难以有效覆盖对方品类客的问题,也面临较大的运营管理及成本投入压力,
基于此背景下,开发或投资新咖啡品牌成为国内部分茶饮公司的选择。2)茶饮与咖啡的消费高峰存在错位,搭售少量基本产品,可以在运营、投资及采购压力增幅不大的情况下,作为一种SKU的补充,以此提高门店坪效并满足顾客多元化的需求。
瑞幸开店生态剖析:加密与下沉同步,上下线城市生态迥异
开店现状:今年6月以来拓店呈加速态势,目前存量门店超7000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