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有治国之才的杰出女政治家闲话大唐则天大圣皇后
饶有治国之才的杰出女政治家
——闲话“大唐则天大圣皇后”
拙文副标题中的“则天大圣皇后”出自武则天《遗制》,前面加“大唐”二字因唐中宗李显(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第三子)尊武则天为“大唐则天大圣皇后”。松樵认为,武则天称帝乃“从权借用李唐神器”。
武则天名约,字明空,乳名华姑,唐太宗赐名媚,称帝后以瞾为名,“则天”不是名字,出自武则天《遗制》“袝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则天”即以天为法则,意思是向上天学习,遵循上天的规律和要求。其所以称“则天”,即因武则天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更因“则天”二字有“以天为法则”之含义。武则天称帝后为什么要以“瞾”为名?武则天选“曌”字做自己的名字,起源于她称帝前夕,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12个新字中的第一个字。这个新造的“曌”字,尽管意思与“照”字相同,但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景象。武则天独钟情于这个新造的“曌”字,并选这个字做自己的名字。
据史书记载,在武则天称帝之前,薛怀义和东魏国寺僧人法明曾献给她一部《大云经》,称武则天为弥勒佛降生,当主天下。联系这一历史背景,结合“曌”字的字形,不难判定,用新造“曌”字作名字还含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把自己隐喻为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弥勒佛,虽然前世身在西方极乐世界,但如今却如日光普照、皓月当空,给芸芸众生带来了光明和幸福。
在长达千余年的封建时代里,所有史书都称武则天为太后或天后。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近代对她的评价逐渐升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
武则天出生新贵家庭,天生丽质,其父母因受袁天罡心理暗示,令武则天自幼受到优质教育。武家曾对李唐做过贡献,武则天进宫,一则武父拜托,二则李世民需求。武则天在唐太宗內宫一直是品位低级的“才人”,既未被临幸,也沒有被杀掉,这与李惇风对李世民的“劝说”直接相关联。唐高宗李治登帝位后,皇权旁落功臣集团之手,后宫一片混乱。此情遂使早与唐高宗有恋情的武媚娘得以二进宫。武媚娘二进宫后,仁弱多病又多情的李治利用武媚娘的聪明才智,开始了从功臣集团手中夺权的斗争。这场斗争既旷日持久,又惊心动魄,以如愿以偿告终。知子莫于母,对弘、贤、显、旦四子,武则天经过长期考察考验,确认难成大器,不堪造就;武氏家族本来就人丁不旺,又都是一些“麻绳穿豆腐”之徒,惟知仗着武则天的地位享受和胡作非为。鉴于李武两家之实际状况,武则天遂决定“从权借用李唐神器”。既是借用,那是一定要归还的。何时归还?依据自然法则,当然是待其无力运用时归还,也就是在她生命终止前归还。
一、“则天大圣皇后”缘起——“从权借用李唐神器”物归原主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皇帝位,标志着一代女皇退出政治舞台,“从权借用(的)李唐神器”物归原主。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
天驾崩上阳宫,女皇的自然生命终结,享年八十二岁。
女皇自退位至去世其有二百六十多个日日夜夜,在这一段时间里,除了
一个极为简单的《遗制》之外,史书上再也不见任何记载。她的《遗制》是:“袝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原制已失,此据《旧唐书》,卷六,《则天纪》。)
“制书”说明,武则天临终前坦承自己是李家的媳妇,去掉自己的皇帝号,称高宗皇帝的皇后,永久地陪伴着丈夫李治。自己称皇后了,那么,生前在后宫与之争斗过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就是她的妹了,死后愿她们不记前仇,好在地下见面;拼命反对她的褚遂良等人及其家属也一并解放,也愿他们不记生前之仇。武则天逝世前特留这遗嘱,更怕因反对过自己而获罪,其家属后代不再因她受累,一切生前的恩怨解除,她的灵魂便可以自由了。——《遗制》乃武则天“从权借用李唐神器”物归原主“诏告”。
从这份遗嘱可以看出,武则天临终时很安详,是安安详详地合上眼睛
的。
中国万圣夜是什么意思根据她的遗制,唐中宗李显尊她为“大唐则天大圣皇后”,决定母后合葬乾陵。但当时有人反对,有给事中严善思上疏。表面他是说,开乾陵合葬,怕惊动了高宗,不如“于乾陵之旁,更择吉地,取生墓之
法,另起一陵,既得从葬之仪,又成固本之业。”但经一番议论,中宗仍令“准遗诏从葬之。”(详见《唐会要.陵议》,卷20,第396—397页)。就是说,仍按“遗诏”合葬于乾陵。当时的中宗和朝臣表示承认她是大唐的皇后,没有承认她是已经“亡国”的“大周皇帝”。而严善思等人,怕是连大唐皇后也不想承认,不想让她合葬于高宗的乾陵中,让她“别起一陵”。这些人是怎么想的?说她是被革了命的“大周皇帝”呢,还是被开除了的李家媳妇呢?
然而,唐中宗圣明、孝道,还是一切遵从《遗诏》,让他的父母亲合葬
一起。翌年五月二十八日,武则天袝葬乾陵,长随高宗于冥宫。
中国帝后陵寝向无立碑之例,而唐高宗死后,于乾陵的朱雀门外,司马
道西侧破例竖有一座高大的石碑,碑文开头即称“述圣记”,应是帝陵空前绝后者,为武则天所制,嗣皇帝李显所书(赵文润等:《武则天研究论文集》,第187—195页)。武则天死后袝葬乾陵,亦于此碑的司马道东侧对面竖立了一座高大的石碑,碑上并无一字,人称无字碑。松樵认定,这座无字碑系李显及其臣子们谨遵武则天遗言而立。
乾陵为天皇立了碑,这是不为习俗传统所羁的武则天的创造。但是,即
使创造,这座碑的碑文也仅称《述圣记》,而不称碑和碑文。一定是当年武则天大胆打破传统为丈夫
支付宝健康码
立了碑,但碑文却不知如何写法。皇帝一生事业广大、功德浩荡,仅用一碑难能述及,故称《述圣记》而不称碑。所以,当后来的唐明皇在开元二年(714年),提出为其生母昭成皇后在洛阳的靖陵立碑时,中书侍郎苏颋阻止说:“帝王及后,礼无神道碑。近则天皇后崇尚家代,犹不敢称碑,刻为述圣记。……若靖陵独走,即陛下祖宗之陵,皆须追建。”唐明皇闻奏,才没有建碑(《唐会要.诸陵杂录》,卷21,第418—419页)。
武则天尚“不敢称碑”,所以一般人认为,帝王的事业太大,一座石碑,一幅碑文实难说全,即所谓“浩浩荡荡,民莫能名”,为臣为子,哪敢随便为皇帝立碑?
乾陵既有武则天为高宗立的一座碑,即便武则天没有遗言,武则天袝葬后也要为她再立一碑而作对称,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座碑是万万不可再写什么《述圣记》的,惟无字最好,这断不是李显、李旦、李隆基及其臣僚们的主意,惟解释为谨遵遗言最好。为什么要无字?答案很简单:无法有字。后世之人不要以为生命尽头的武则天糊凃了,不,她明白得很。武则天的一生,从才人到尼姑,从昭仪到皇后,从摄政到大周女皇,最后从回归皇后到当皇太后,如此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者,若写《述圣记》之类,该如何写法?有谁写得了?既不易述也不易论。就是写了,又有何用?“我是女人啊!”还是留待后人去评说罢。武则天何其英明也!
元旦主持词开场白据史载,李显登帝位五年即被韦氏母女毒死,韦后专权十余日就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手所灭,由相
王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睿宗执政期间把“则天大圣皇后”改称“天后”,“天后”是与“天皇”相并的称号,显然要比“皇后”尊贵,有点皇帝的味道,这有可能是太平公主之意。延和元年(712年)八月,李旦传位给太子李隆基,在传位前一个多月时,又改“大圣天后”为“天后圣帝”,(《旧唐书.睿宗纪》延和元年乙卯(六月十七日)。新唐书相同)。这个名号是“后”,又是“帝”,按语法习惯前面是后面的定语,那么这个尊号就是“帝”,那么武则天又被尊为皇帝。但唐明皇称帝后没几天,又把“圣帝”改为“圣后”(《资治通鉴》,则称“圣帝天后”。见卷210,玄宗先天元年八月壬寅)。此时,太平公主与明皇竞争,去“圣帝”免对她有鼓励作用。开元四年(716年),十二月,又改回“天后”,连“圣”字也被取消,此时太平公主被赐死,睿宗李旦也死亡。再到天宝八年(749年),李隆基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遂成定称。
武则天在天宝前,尊号屡改,因为她的子女还在,被史家戏称“后则天时期”,影响直接,由于子女对她的态度不同,才出现了上述尊号屡改的情况。而自唐明皇以后,男系皇帝的位置确立,李隆基就完全按“女姓——皇后”的序列改定,不再有“天圣”、“圣帝”的称谓,更完全没有了“大周女皇帝”的认可,即只承认她是李家的媳妇,不承认她曾经是大周女皇。那么,对她曾称帝的一段,只能认为是“从权借用李唐神器”,暂时称制,等到其无力运用时,也就是她生命终止前再物归原主。因此,那二十多年,武则天仍然是李家的媳妇,不是皇帝,只是历史不好写,难为了史家们。
唐明皇为武则天定位后,史臣们便按照皇帝为她的定位,在大唐正史里为她特立“本纪”。她的“本纪”不
是皇帝本纪,而是《则天皇后本纪》(《旧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本纪》(《新唐》)。这表示,武则天必须回归男性父权社会才能被承认,被承认是男性皇帝的皇后。女性都要附著在男人身上,女皇帝的地位和称号根本是没有的,要被承认,就只能是皇后。不然,就是怪物。按照史臣们的设想,幸好武则天临终前自己去掉了帝号,自认是李家的媳妇,史书上才给她个皇后的位置。不然,就把她放到如骆宾王说的“窥窥神器”的“贼后”的行列里。
然而,虽然唐明皇把她规定在“顺圣皇后”的行列里,史臣们也把她列入皇后身分的正史中。可她在历史上毕竟真真实实地做了十五年的皇帝,称制也有六年之久,实际上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还辅佐高宗三十年。根据史学研究的断限,唐朝前期共有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七年皇帝,除去开始七年的战乱,到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共有130年时间。其中五分之二是武则天当政的时间,武则天的生命占去了其中三分之二,这段时间,被后世称为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史学研究和新旧史家们又把唐代的强大归功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的好长一段是隋末历史大混乱的恢复时期,武则天之后才是“开元盛世”,就是说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分别代表了唐代前期的恢复、发展和鼎盛三个阶段。如果只承认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把武则天的五分之二的历史割了去,那么“贞观”和“开元”如何能连得起来?
如果说“贞观之治”是建设,“开元盛世”也是建设,而武则天这五分之二的时间是破坏,“贞观之治”早被武则天破坏净尽,何有“开元盛世”的存在?实质上是唐明皇和他的那些史官们不让武则天说自己是皇
帝而已。但事实上武则天明明白白地做了那么多年的皇帝,这决不是李隆基和他的史官们抹煞得了的。但过分地宣扬“武则天为死后能得到李家子孙后代的承认,能得到所谓的…血食‟,即在宗庙、陵堂里有一块牌位,能受到祭祀,才不得不只承认是李家的媳妇,是高宗的皇后”,也是不合情理的,也是很难让后世之人从內心相信的。惟解释为“从权借用李唐神器,暂时称制,等到其无力运用时,也就是她生命终止前再物归原主”最为合理。
问题的焦点在哪里呢?还是那句老话:皇帝的位子不许有女人,或说女人不许。这就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规矩,儒家传统的规定,男权社会的章程,但武则天偏偏就不吃这一套,非要“从权借用李唐神器”试试不可。
二、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在武则天是非功过问题上,史学界总体上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武则天是一个遭否定的历史人物。有专家在其论著中称: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骗取信任,当上皇后,掌握大权;培植党羽,建立宫廷奸党集团;用两面派手法扩大权势消灭异己;任用酷吏实行恐怖政策,崇信宗教,愚弄人民;失掉安西四镇,危害国家的统一。总之,武则天上台是“历史的一次逆转”,全面倒退,使“唐朝的全盛时期的到来,比量明清都要推迟三五十年”。还有专家补充
说:武则天打击士族不具有调整生产关系的关键意义,因此不能把这看成她的功绩。又指出她破格用的人是帮她铲除异己的酷吏和拥护她称帝的小人;她并没有缓和高宗以来的阶级矛盾,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激化。她过大于功,是一个应否定的历史人物。
另一种意见认为,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应当肯定。她继承了唐初“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天”的省徭役、不夺其时的政治方针,比较重视农业,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因此,社会经济上升,人口增长。同时认为,她是注意破格用人,知人善用的,不仅在当时,也为开元初保留了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还认为,
她在巩固封建国家边防,改善唐和边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此外,她还保持了唐太宗的纳谏作风。在她当政时期,阶级矛盾还是比较缓和的,贞观以来的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对开元全盛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但是,史学界在肯定武则天的同时,对她任用酷吏,大肆杀人,崇信佛教也作了深刻的批判,并指出她是一个封建时代的专制君主和地主阶级最高政治代表。
松樵认同第二种评价。
武则天的定论就是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她的权力得到了正面运用,这也是她与慈禧、吕后的区别。儿童生活的古诗
虎踞龙盘今胜昔是哪个城市与此同时,武则天也是一个被歪曲很多的历史人物,说她杀儿子、杀女儿、包养男宠等,有一些是真的,但很多都是假的。在历史贡献问题上,武则天促进了社会结构的转型,由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型。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她佐持朝政30年后,亲登帝位,自称神圣皇帝,废唐祚“从权借用李唐神器”,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惟一女皇帝。一代伟人评价“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宋庆龄称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我们说武则天是非凡的女政治家,就是因为她以一个绝对不允许的女人,真的就做了那么多年的皇帝,不管史臣们承认与否,也不管武则天本人临终前为了死后的“血食”配祭,而去掉了自己的帝号,归还了“李唐神器”。也就是说,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个极度的男权社会里,一个女人要同皇帝的头衔联系在一起,要面对多么巨大的困难,要冲破多大的观念上的障碍,要有多么大的勇气,要有多么非凡的毅力和政治才干。周公尚且恐惧流言日,何况武则天女流之辈呢?武则天经历数十年的艰难和曲折,她面对整个男权社会压力、满朝文武的男人,有多少次死亡和打击,她稍有不慎就会变成牺牲品。但她终于凭着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凭着自己的百折不挠的毅力,让男权社会向她低头,让男权社会为她付出代价。终于抢夺了男权社会的驾驶楼,使历史的列车脱离轨道,扭到她的轨道之中,向历
史宣布,女人也能,而且能做一个好皇帝。中国十大顶尖大学排名
武则天“从权借用李唐神器”,是一个有作为的女皇,对唐代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有着不可抹灭的贡献。
她重视农业生产,关心民生。她尽量减轻赋税和徭役,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免除全国一年的赋税,洛州免征两年。为应付边疆的战争,推行军屯制度,几年积蓄的军粮,可供十年需。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全国户口迅速增加,由贞观晚年的二百八十多万户,增长到女皇晚期的六百一十五万户,人口达到三千七百一十四万多(《资治通鉴》,卷208,神龙元年)。
女皇执政期间,使唐代疆域达到顶端,军事上的成就远超贞观时期,基本解决四境的争端。使西域和西南部许多少数民族区域纳入多民族国家的版图,使中原和边陲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